我是正宗上海人,生在上海,长在上海,落叶归根回上海。从一个上海小囡到如今熬成了一个上海老太婆。喜欢“老上海”,因为她有我童年太多的记忆;更喜欢“新上海”,是因为她的“魔力”,让我切身感受到伟大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从而让我这个老太婆也受其感染,,竟然忘记了自己已古稀。
人称上海为“魔都”,其实这个称号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的别称之一。“魔都”是当时日本人对现代摩登都市的称号,同时期被日本人列为“魔都”的还有伦敦、东京和纽约。
当时的上海之所以被称作“魔都”,是由于它具有世界其它城市所没有的“魔性”,而产生这种“魔性”的根源,则在于旧上海因租界的设立而形成的“两个不同性质的空间”共存于上海的局面。
以上这段文字,来自于有关历史资料。而我今日写此文,是从我的眼睛来阐述“魔都”的。上海的变化如同“魔术”那么神奇,说她是飞速变化,好像有点直白,说她瞬息万变,虽很恰当,但缺了点美感,于是用魔术的“魔”,那就很到位了。“魔术”,是以不断变化让人捉摸不透并带给观众惊奇体验为核心的一种表演艺术,是制造奇特的艺术。如今称上海为“魔都”,我认为完全不要在乎它曾经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称呼,它应该是对今天如此快速神奇变化中的这座城市的“美誉”!
写到这里,才刚刚言归正传:国庆长假接近尾声,明知哪儿都是人山人海,便哪儿都没有去。最后一天,我选择了一个好去处-----上海油罐艺术中心,与先生亲眼见见魔变“艺术中心”的“油罐”。“油罐建筑群”坐落在中国最早的机场------上海龙华机场原址。龙华机场是上海最早的军用机场,上世纪四十年代末,龙华机场可曾是东亚地区规模最大,也是设施最先进的机场之一。龙华机场曾一度成为新中国的航空门户。
龙华机场见证了中国航空业的发展,也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机场停用后,这几个废弃的航油大油罐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朋友,我想问你,面对这几个庞大的大铁桶,让你或改造它,或利用它,或···你会怎么做?如果是我,我有两套方案:一是将它们当废铜烂铁处理了,然后在此地建造商务楼或者居民楼,或造一家规模庞大的“养老院”;第二套方案是将它改造成仓库。先生说我的两套方案都不好,原因是城市中废旧的老厂房,其实是这座城的工业记忆,你把它都铲除了,就等于抹掉了记忆,你想,有多少上海人对老厂房有难以割舍的感情。真没想到我家老先生还有这样的观念。
当我来到这几个大油罐前,第一个感觉是:将老上海的“龙华机场”记忆被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下来了,第二个感觉是:因为油罐座落在绿地与花园之间,像融在蓝天与绿地间的乳白色的蒙古包,阳光给它添灿,阳光给冰冷的油罐升了温。不少到此一游的人给出了“上海新地标”这样的赞许,但是设计师乔志兵先生很低调地说: 地标不是说你想让它成为地标,它就是地标,我更希望人们周末可来这里过一天。或者经常来这里看展览。那天适逢五个油罐中的一个正好有个展览。而这个展览又合先生的兴趣:“华为西岸5G展览”,这个展厅为参观者带来5G体验,整个体验中心实现了5G网络覆盖。展厅中央可以看到一个按照真实比例1:1搭建的5G基站模型。那天参观的人不多,所以先生不仅可以看得很仔细,还可以向馆内的技术员咨询和切磋,先生和馆内的机器人对话,可惜机器人只能对付一些日常用语,与5G有关的技术问题“一窍不通”,哈哈!
离开展览馆,在五个油罐间徘徊,看到很多爱拍照的人,他们都将油罐作背景,左一张,右一张。此时已值秋末,鲜花都已凋谢,奇怪的是爱照相的人全然不顾这些,花虽凋零,但那五个神采奕奕的油罐仍然绽放着它独特的魅力。曾看到一文,说油罐的简状结构让乔志兵先生为之震撼。他说:第一次看到油罐时,周围还很破旧和荒凉,但独特的空间感已直接震憾了我。后来的五年,乔志兵先生让这几个废弃的储油罐既保留了工业化的质感,又注入了艺术气息,让我们在改造后的“油罐艺术中心”感受到了油罐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五个油罐从外面看,大同小异,但因大小不同,用处也不尽相同。3、4、5号罐用作美术展览,它们虽各自独立,但又互相相连。可惜,那天没有展览,所以也没能入内。好在“油罐艺术中心”就在徐汇滨江大道的龙腾大道,离家不远,想去,抬脚便去了。
最后用乔志兵先生的话结个尾,他说:把老的工业遗迹重新使用是有意思的,它有历史,有记忆,有时你会觉得新奇建筑不是特别好,可能把老的用好就很好了。这句话,年轻人可能难以理解,我,古稀老妪不仅理解,而且赞同。朋友们,看了此文,是否也想去看看“油罐艺术中心”?去看看吧,行前最后上网查查,“油罐”有无演出或展览,这样就可以入“罐”,亲眼瞧瞧“魔术师”们是如何将“老物件”打造成一件“艺术品”的!
专 辑 汇 总
玩遍上海
圆梦美国
欧洲行
俄罗斯
英国行
量子号
公主号
圆梦湘西
江南古镇
曾经岁月
感知体验
心路历程
最美遇见
上海诗人
老小孩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