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警惕中国经济下滑的潜在风险

警惕中国经济下滑的潜在风险

阅读量:3605589 2019-10-20




雷人雷语公号近期中国经济下滑受到各方关注。北京时间10月18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中国经济第三季度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69779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2%。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6.4%,二季度增长6.2%,三季度增长6.0%。前三季度经济增速不断放缓。而10月14日,李克强在西安召开部分省部级负责人经济形势座谈会坦诚,尽管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结构调整稳步推进,但“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实体经济困难突出,中国国内需求疲弱,一些食品因供求关系变化价格上升,一些地方发展动力不足”。中国经济承受较大下行压力。

最近公布的季度经济数据显示,从投资、消费数据,以及工业生产和服务业,各方面的增速都有明显的下滑。而从对中国社会的观察来看,中国企业整体的产出和利润在降低,部分企业面临持续的低迷、民间投资者信心不足,投资放缓、债务增加,消费者捂紧钱包,消费放缓,就业承受的压力空前升高。因此,很多人担心中国的经济什么时候可以企稳而不至于走向更大的下跌空间。
中国经济下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既有中国经济周期的问题,也有经济内部结构转型的原因,同时,中美贸易战和世界经济趋缓的外部因素也不容忽视。
很多人认为,中美贸易冲突,直接造成了中美两国的贸易量下降,进而影响到中国经济增长。但也有分析表明,贸易战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并没有预计的那么高,中国经济的表现更多的是内部因素的结果。这包括中国经济中正在去除却尚未完全克服的一些体制性障碍,比如市场准入和开放性,投融资体制等限制了经济的发展。
其次,是中国经济结构的主动转型问题。中国经济在长期的粗放生长之后也亟待进行结构升级,提升经济质量和可持续性,因此,这几年中国推动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便是致力于扭转高投入低回报的发展模式,调整经济结构,淘汰此前累积的过剩产能,降低高债务为标志的经济杠杆,加大对社会、民生、环境保护等短板领域的建设投入,而牺牲了一部分的经济增长速度。
这种经济改革意识保证了中国政府在经济压力下没有像此前那样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而是寻求市场化和结构方面的改革。比如,李克强在本次经济会议中提出的:拓展新的消费增长点,推动高水平开放和保民生、保就业,以及上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在面对国内放开房地产市场的呼声坚定重申“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个一贯的方针,以保证经济转型,杜绝饮鸩止渴,不走依靠基建和房地产投资拉动经济的老路,凸显了中国高层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定力。
为此,这半年来中国政府一方面顶住经济压力,不搞大规模经济刺激,同时从市场改革、结构转型和增加收入等方面加大经济活力。比如政府推出的2万亿减税降费计划已基本落地,配套的鼓励民营企业的金融优惠政策,以及减少外商投资限制的开放政策,以及简政放权的放管服改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法案,都是有效改善营商环境,减少体制性成本的举措,从长期发展来说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从客观的数据来看,这些旨在长远的努力尚没有实现经济的企稳。其实,如果说一般的经济下行本没有必要过于担心。从世界经济发展历史来看,任何一个经济体在经历一段时期的高速增长后,总会向中低速发展回落,正如曾经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而高速增长了三十年的中国,从90年代以来的两位数增长逐步回落到2012年以来的8%、7%和6%,属于正常的经济发展趋势。中国经济下滑的趋势从2012年开始就已开始,人们只是担心它突破了6%的底线甚至跌落到5%或4%。因此,有很多机构建议,中国应该高度警惕经济急剧下滑甚至出现断崖下跌的风险。
经济增长率不仅仅是个数字,背后是相应的财富基础、产业支撑和就业规模,只有相应的经济增长,才能有力地支撑产业的转型,和结构的平衡调整,以及保障不发生大规模的失业人口,保障足够的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民生支出,才能保障充足的国防经费,以及保障地方政府的债务危机不发生崩盘。如果不保证该有的增长率,中国的经济结构转型、社会民生和国防建设都将受阻,更有甚者,社会的稳定也会受到冲击。“经济发展是一切的中心”,也是社会稳定和政治稳定的锚。因此,有机构建议在适当的时候不要忌讳进行一定的经济刺激,只是需要引导好方向进入民生等领域。这对经济管理者来说,确实是很大的挑战。

雷人雷语
ID:gh_538922d73ecb    
  长按二维码即可识别、关注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侵删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