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整点电影(hizddy)
一周前。
扒叔的耳边还回荡着这样的话题:
“你去看《祖国》《机长》《攀登者》了吗?”
怎么没看。
于扒叔而言,这几部片已经在朋友圈二刷三刷了。
对,就是那种被刷屏的小视频。
高糊、烂制,以各种奇葩角度的——
屏摄
(微博搜索《我和我的祖国》,会出现一大批网友影院屏摄截图)
并不稀奇。
这种事常见,多见,永不少见,可没想到会发生在电影节上。
平遥国际电影展,华语电影圈的盛事,一批电影热爱者的聚集地……出现了“屏摄”。
日本恐怖大师清水崇新作《犬鸣村》在放映时遭遇屏摄。
有观众举着手机中拍摄的小视频兴奋地对清水崇说:“很好啊,我很喜欢这个电影……”
清水崇明显有些不满,略带幽默的回怼了一句:“如果你带视频回家,今晚,也许就会带你去《犬鸣村》。”
有网友神评:导演的内心os:真该把伽椰子叫出来带走你。
这事虽然常见朋友圈,但在电影圈是个很严重的事。
事件之后,官方也严肃的对待。
先是影展的创始人贾樟柯,当场苦口婆心的在现场呼吁:
希望大家不要对着电影屏幕拍摄。电影工作者与制片公司的劳动需要得到尊重,谢谢大家理解。
随后影展的官博也发布了声明:
电影放映过程中的拍摄,摄屏及盗录是对电影版权的侵犯,我们将坚决杜绝上述行为。
很尴尬,难以想象这事会发生在扬言电影热爱者的人身上。
屏摄,老话长谈,屡禁不止。
然而,每当你提醒,呼吁,制止时,还是会传来这样的话语声—— “这是观众的权利”“我花了钱看电影拍张照片录个视频怎么了”“我只是喜欢这部电影,把它分享出来有什么不对吗”…… 你以为这是对电影的一种热爱?
不,这只是对影片的一种侮辱。
01
一个略显无知的问题。
屏摄,是什么。
顾名思义,在观影过程中使用手机等摄像设备,对着电影荧幕录像、拍照。所拍的每张照片,录的每个小视频都算屏摄。
这并不是个新鲜词,甚至随处可见。 在微博随便搜索词条:电影片名,便会出现一大波屏摄图片。
(古天乐新片,有微博网友屏摄+剧透,直接曝光了电影关键剧情)
朋友圈也是重灾区,每当新上一部电影,朋友圈便会出现刷屏般的小视频。 屏摄或许会迟到,但从未缺席。
比如今年的两大热门电影,就惨遭大规模“屏摄”。
一是《哪吒之魔童降世》。
打开朋友圈微博,几乎刷屏。
扒叔还记得它在上映之初,就被誉为国漫之光,那时候大家纷纷化作自来水去推荐,扬言要给国漫一个机会。
可这明明是好事,最后却变了味。
刷屏的宣传变成了剧透的小视频,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一夜之间成了所有人文案的关键词.
二是《复仇者联盟4》。
美国大片,最终季,带来的不仅是期待和不舍,还有屏摄。
在发布之前,导演罗素兄弟就曾发布声明呼吁大家不要屏摄剧透《复联4》,这是主创们的共同心血,希望能给大家留下个最好的结局。
可就在首映后,影片中所有的高光时刻都惨遭曝光,主角的结局以屏摄的小视频形式迅速刷屏。
甜甜蜜蜜,九图连发,成了最难堪的秀恩爱。
一个惊悚的故事。
屏摄的不只是普通观众,即使是与电影息息相关的电影明星,也难以避免“屏摄”的诱惑。
(郑凯曾经还是影院反屏摄公益代言人,真是打脸,目前已经删博了)
这真是令人费解。
观看一部好电影,就势必要通过手机摄像头留下“到此一游”的打卡痕迹吗?
而这些人又会“有理有据”的辩解。
我喜欢这部电影,所以拍个小视频发到网上,这有什么不对的吗?
确实不对。02
屏摄让所有电影人深恶痛绝。
所以,清水崇语气不满,贾樟柯几次呼吁。
一方面,它涉及到版权问题,很多人或许不了解,你购买的那张电影票,仅限于单次观看,也就是说,你可以观看电影放映时的内容,但无权以屏摄的方式带走。
尤其是很多盗摄视频。也就是枪版,在影院录制的完整视频。
这属于非正规渠道的影片录像,严重涉及到影片版权问题,应该抵制。
(虽然《小丑》国内上映遥遥无期,但扒叔还是希望大家尽可能从正规渠道观看,抵制盗摄)
另一方面,关于屏摄,早已是违法行为。
根据2017年3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第三十一条明确规定:未经权利人许可,任何人不得对正在放映的电影进行录音录像。发现进行录音录像的,电影院工作人员有权予以制止,并要求其删除;对拒不听从的,有权要求其离场。这涵盖的不仅是盗摄视频,还包括微博朋友圈常见的手机录制小视频。
(来自国庆期间,扒叔朋友圈,这里就不传播屏摄的小视频了,仅是截图)
你或许不以为然,觉得太言过其词。
仅仅是拍张照片,或是录个简短的小视频而已,有必要那么上纲上线吗?
有人说了,我看电影十部九拍,现在不也还是好好的嘛。
的确,常有些观众在看到动情之处,忍不住就拍一张,也没发生什么。
但,不代表可以这样做。
一是拍照的过程中,闪光灯,快门声,极为影响他人的观感,这相较于影院吵闹、打电话等丑恶行为并无本质区别;
二是摄像头所定格的镜头,是否会涉及到剧透,比如一些惊艳瞬间,你咔嚓一声分享朋友圈,让没看过的人还怎么看。
其实在很多电影节上,或是一些影院内,都会明确的标出“禁止屏摄”。
还记得前两年轰动影圈的屏摄风波吗?
在香港国际电影节上,在展映纪录片《法国光影百年史》时,一电影媒体记者对着荧幕多次拍摄,最后被电影节官方组委会要求公开道歉。
这种低级错误,在当时却被很多人不解。
认为没有必要小题大作,只是拍了张照片而已。
但很多了解香港影院规定的人都知道,这是明确的禁止规定——
严禁在院内拍摄及录影,否则会被刑事指控最高可被罚款港币50000及监禁3个月
这是电影该有的“严格”。
其实,很多细心的人也会发现。
在法规施行之后,我们在影院所购买电影票,票根后方也都会有标注观众须知:
影厅内禁止摄影、录音及录影
这就是在公开告诉所有人。
在电影院屏摄,是严令禁止的。
那些电影开场前十分钟都在拍照拍小视频发微博朋友圈的,请控制一下自己。
03
这种事,带着一种难堪:难以避免。
我们常会遇见这样的状况——
观影过程中,有个片段极为动人,而坐在影院的某个人也会被感动到不行,眼圈发红,微微哽咽,然后手就摸进了兜里,掏出了手机对着荧幕……
咔嚓咔嚓。
乌漆嘛黑的一点光,刺到了整个影院。
而他们却在沾沾自喜,朋友圈实时发送:“XXX电影,为这一段绝美爱情所感动,可男女主的结局太惨了吧”
(来自微博截图)
归咎根本。
有一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为什么要屏摄?
有人说,这是在用镜头定格那一瞬的震撼;
有人说,这是在分享此时此刻感到的美好。
两个字:感动。
扒叔却想说:不懂。
若是热爱,完全可以找一些高清剧照分享,那高糊镜头真就有那么好看吗?
这一瞬的真实感动,在拍下来之后,发到朋友圈之后,它还是原本的感动吗?
不,它仅是一张高糊的毫无说服力的照片。
就像是今年的那部法国电影《何以为家》,每个看过的人都会为男孩的笑容泪流不止。
而这张刷屏的笑脸,被太多人宁愿选择侵权的方式,拍一张虚图来表达感动。
看过的人无需再看,没看的人略带反感。
扒叔更不懂的是,为什么影片的精彩之处,我们不是用双眼去欣赏这情节的魅力,反而是举起了手机。
其实不只是影院,尤其是在演唱会上更甚。
很多歌手都曾呼吁过,演唱会门票上也会有标识,禁止拍照,录像。
可偏是不听呢。
(某歌手演唱会,朋友圈的刷屏式小视频)
《铁齿铜牙纪晓岚》的编剧史航曾就屏摄一事说过:
电影是黑暗中出现了一束白光,你跟着它走,抬起头,你看到的是这个世界的你没有想到的打开方式。这个时候如果被屏摄干扰,这绝对是个要命的事情。
映在荧幕上的电影,需要的是欣赏的双眼,而不是冰冷的镜头;
唱给乐迷们的音乐,需要的是共鸣的感触,而不是录制的外音。
请不要屏摄。
这是所有电影人想给屏摄党的忠告:
或许你小心翼翼关闭了声音遮挡住了摄像头,并没有打扰其他观众。
但,你打扰了电影本身。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这里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