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临近,没有暖气和空调的古代,
人们是怎样过冬的呢?
十月中下旬天气变得愈发寒冷,秋天就像是仅仅短暂的在北京停留了一会儿,便随着秋风向前继续行发了。随之而来的冬天,带着它特有的冷清与萧肃奔着我们,撞了个满怀。
突如其来的冷空气打了我们个措手不及,不禁想到,在没有暖气和空调的古代,古人们到底是怎么度过寒冬的呢?今天,芸雅堂就同大家一齐穿越千年,领略古人的智慧。
火墙取暖
古代帝王宫殿的墙壁中,多砌有空心的“夹墙”,也就是俗称的“火墙”。墙下面挖有火道,添火的炭口设在殿外的廊檐底下。在炭口点火后,热气就会顺着整个夹墙瞬间提升屋内的温度。
这种原理和黄土高原上土炕取暖的方法差不多,只是添火的炭口设在房子外面,房间里的空气质量要好得多。
花椒取暖
花椒好似从古至今都跟“暖”和“热”脱不了干系,现代火锅的红锅中也会添加很多花椒,把刚剪下的鲜红花椒下到热油里,它特有的香便会迅速在锅了蔓延。
吃下后好像有一团温暖的火从胃部直接窜到心里再流到四肢百害,直到整个身体都被温热的淡淡香椒所包裹。
古人将花椒被视为一种防寒保暖的材料,捣碎和泥,制成墙壁保温层。用花椒涂墙的宫殿墙壁上还挂有锦绣壁毯,地上铺着厚厚的毛毯,设火齐屏风,还用大雁羽毛做成幔帐。“椒房殿”就是由此而来。在这样的房间里生活,冬天自然不会感觉寒冷。
手炉取暖
手炉的用处和现在的暖宝宝差不多。古代时候的手炉多为铜制,大小同香瓜差不多,可随手提动,比较方便。手炉炉身有两层,分外壳和内胆。内胆多为铜制,放燃炭以产生热气,而外壳包裹内胆,既能保存内胆的热量,又能通过内外两层之间的空气传导,将热量由炉罩散发出来。
食物抗寒
楚国人发明了食物抗寒的方法,他们冬天吃东西都尽量用炭火类的器皿烤着吃,比如铜鼎,陶器等,跟如今人们的吃的火锅很相似。
除此之外,在食物选材上也非常讲究,他们尽量选择热性食物,比如羊肉,白萝卜,玉米,冬瓜等等,吃完这些食物之后再小酌一杯也是非常享受的。
问刘十九
【唐】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衣物御寒
穿厚衣服来抗寒可以说是最原始也是最有效的抵御寒冬的方法了,现在也戏称作:物理防御法。宋代之前因为没有棉花,所以用来填充被子的另有他物,当然不能称之为棉被。
由于那时候不同阶层的人生活条件差异巨大,所以不同人家的被子也是有着天差地别的。有钱人家的被子是用珍贵的丝绸做的,又宽又厚,里面填充了各种动物的绒毛,比如驼绒、鸭绒、羊绒等等。
与富人们相比,古时候的平民老百姓就显得有些可怜了,冬天来临时,他们会在床上铺一层厚厚的干草,这样能很好的阻挡地面的寒气,让人感到更温暖和柔软。
虽然被子里不能填充羽绒,但是还是有其他东西可以起到保暖作用的,比如随处可见的柳絮,晒干的芦苇和不穿的破旧衣服等。
直到宋代,黄道婆的出现终于让棉衣得以普及。明承元制,朱元璋大力推广棉花种植业,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提到“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其中缊袍敝衣指的便是旧的棉花做的衣服,可以看出明朝棉花已经在寻常百姓家推广了。
古时冬日严酷,天寒地冻,大雪如被,冰河冻结。没有暖气,没有空调,没有现代发达的通讯技术和娱乐项目,古人难以触及千里之外的人和事,却更加用心对待生活,留心身边的事物。
大雪皑皑一起结伴赏雪,雪下煮酒, 一起围炉小坐,与友攀谈。寒冷的冬天也不会阻挡古人们用心的,充满诗意的生活。
扫码关注
芸雅堂
给我个在看再走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