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于向阳
在我们的国家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占领的年代,青岛的抗战始终站在全国抗战的第一线。在青岛的抗战史上,有这么一家人,家住台东镇,姐妹七个分别任职在大英(颐中)烟草公司、学校,并在市北区台东东光路 13 号家中创办了革命刊物《洪流》,激励着青岛广大革命志士的热情和斗志。
不顾安危 坚持工作
1940 年,刘家姊妹开始走上抗日道路,从事地下工作。为了方便隐蔽,七姊妹分别化姓氏为杨、张、梁、梅、刘,其中四姐杨真,原名刘文卿,在青岛地下党党史记载中是一位有影响力的女同志,也是一家人中最早参加革命的。1937 年,杨真参加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带领同学们抵制日本人在青岛推行“奴化”教育。1941 年春夏之交,胶东区党委为了加强青岛市内地下工作的力量,派遣南海地委副书记谢明钦打入青岛市内,建立青岛市一级的党组织。胶东区党委抽调正在胶县“抗大”学习的杨真护送谢明钦平安入市,并以杨真母亲干儿子的身份住在东光路 13 号。在杨真、梅山的帮助下,谢明钦很快了解了市内工作情况,于 6 月下旬建立了“中共青岛市地下工作委员会”,谢明钦任书记,曲华任组织委员,杨真任宣传委员。这是青岛沦陷后,青岛地下党建立的第一个市一级党组织。
1942 年 1 月,由于叛徒告密,谢明钦被捕,地下工作进入异常艰难的时期。组织上要求杨真撤离市区避险,杨真审时度势,不顾个人安危,毅然留下清理东光路 13 号,保护市工委机关。她组织营救谢明钦,安排党员隐蔽转移,最大程度地保存了革命成果。从 1942 年 1 月到 1944 年秋,青岛地下党三个特支建立,在近三年的非常困难时期,杨真独立担负着市工委的学生、妇女、工人及统战工作的全面领导,为青岛地下党的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全国解放后,她是我国第一任驻印度大使馆的秘书。
铁打的交通线
三姐张敏,原名刘文英,大英(颐中)烟草公司的工人,地下党员。1942 年担任青岛地下市委的政治交通员,负责敌占区地下党组织和解放区党组织的联系,传递秘密信件和指示。因工作需要,要经常穿过日本鬼子的卡子门、封锁线,随时可能发生意外。张敏看上去不过是一个平凡的妇女,但她机敏过人,对党忠诚,她担任政治交通员以来,从没出过任何差错,被誉为“铁打的交通线”。有一次,张敏带着市委的重要指示穿过封锁线,将信藏在烟卷里。过卡子门排队等待检查时,她发现今天的检查特别严,增加了女兵检查,她察觉到事情的变化,担心信藏在烟卷里不保险,就瞅准了一个机会到路旁的临时厕所里,准备把密信重新藏一下。谁知她刚拿出信,一个女兵也进了厕所,显然这个女兵已经注意上她了。张敏急中生智,把烟盒拆开当手纸用,顺手把密信揉在包烟卷的锡箔纸中,藏在了女人身体最隐秘的地方。张敏出了厕所,女兵也跟着出来了,她把张敏叫进炮楼里全身上下翻了个遍,把张敏口袋里的烟卷一支支折断了检查,她带的馒头、芋头也都掰开来检查,结果一无所获,只得放行,张敏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巾帼抗战 各领风骚
大姐梁琪,原名刘文静,大英(颐中)烟草公司的工人,地下党员。她是华东局城工部长王尧山亲自谈话指示发展的党员。为了掩护同志,保护同志,她曾两次遭到敌人毒打,脑部受重伤。解放前夕,在护厂斗争中,她拖着带病的身体坚守岗位,因过度疲劳复发脑溢血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被追认为烈士。
二姐刘文淑,28 岁时丈夫去世,带着 5 岁的儿子在东亚烟厂做工并从事地下工作。1943 年组织上工作需要,她毅然辞去工作,把唯一的儿子留在娘家,回婆家小枣园村。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建立了可供来往于青岛和解放区同志落脚的联络站。建站 7 年没要过党组织一分钱,还把自己种田的微薄收入补贴联络站开销,为革命无私地奉献着,默默地工10记忆中的市北 作着,直到青岛解放。
六妹梁修,原名刘文惠,1940 年加入中华民族抗日先锋队,担任市内政治交通员,年仅 14 岁。1942 年秋,地下图书馆由于特殊情况需要转移,由梁修负责管理,梁修当时不过十五六岁,但对工作尽职尽责,无论是干交通送情报还是管理图书借阅,从未出过差错。新中国成立后,梁修曾以 抗日战争一些鲜活事迹为题材,撰写了长 篇小说《夜潮》,颇受读者欢迎。
小妹梁珊,原名刘文岫。市工委书记谢明钦被捕后,青岛地下党处于非常时期,杨真安排刚上中学的小妹梁珊担任市内交通员,传递密信和口头指示。1945 年撤出青岛赴根据地,在胶东公学学习,结业后参军,在部队一直做医务工作,曾任济南军区医院化验室主任,2003年去世,师级待遇。
梅山,原名刘文懿,1941 年 3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七姊妹中排行第五。18 岁时是市立女中(现青岛二中)、私立文德女中(原八中)两个学校的党支部书记,是青岛最早开展女学生运动的革命者。在私立文德女中,为抵制日伪当局的奴化教育,梅山带领党员和进步学生组织高中部和初中部的全校罢日语课斗争。一个星期六的早晨,上课铃声响过,同学们三三两两在走廊上,在训育主任的一再催促下才慢腾腾地走进教室。上课时,日本指导官名古屋提问,几个同学都不回答或推脱有病没复习,一连提问了十几个同学,都按照党支部的要求不予回答,气得日本指导官摔门而去。罢课成功了。1941 年 12月7 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寇加强了控制,局势十分紧张。
在这种情况下,梅山和同志们创办了革命刊物《洪流》。创刊是在梅山家东光路 13 号一间狭小屋子里印刷,午夜为了不使灯光漏出,窗上挡了三层红黑窗帘,为了冲淡油墨味,又在摆样子的观世音像前烧香,浓烟伴着油墨味呛得大家直流眼泪。艰苦条件下诞生的《洪流》,激励了广大革命志士的抗敌激情和斗志。
青岛解放,梅山随军入市,接管敌伪报社、通讯社。离休后,参加青岛市委革命传统宣讲团关心下一代教育工作,90 岁出版了《梅山回忆录》,在她的讲述下,七姐妹这段传奇历史才渐为众人所知。
(本文编辑参考:红色记忆)
本文作者:于向阳、网名:海歌。中国作协国土资源部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散文家协会常务理事,青岛作家协会会员,业余文学耕耘五十载,著有四十余部散文集,小说,剧本正式出版,现任青岛市好人文化促进会宣传部长(蓝月亮文学),(青岛好人)主编。几百篇文史作品已经在2013年收入作者的《闲话青岛浮山后》和《记忆中的市北》《青岛街巷里院传奇》三书中常规出版,中国作家网全书予以刊登,目前作者的部分著作在京东以及各大网络书店设专栏销售,有寻找的朋友,可百度搜索作者名字(于向阳)和书的名字可购。也可扫描如下图标进入蓝月亮文学创作基地联系作者,以便对于您的来青旅游、住宿,投稿杂志(蓝月亮文学),(青岛好人)索取和购买本书提供帮助,感谢青岛新闻网摄影记者:吴宝华,李岩,陈怡霖、刘淑琴等朋友为《闲话青岛浮山后》《青岛街巷里院传奇》的配图,部分照片来源于网络!
http://www.chinawriter.com.cn/2013/2013-05-06/161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