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义
在癌症研究史上,第一次发现如何使用自然而非化学物质使人体内的癌细胞改邪归正,而不是使用传统的化疗、放射疗法等杀死癌细胞。 ——凯特林奖授奖理由
【中国血液学家系列】
01简介
王振义,中国血液学家,研究方向为药物治疗白血病。1924年11月30日出生于上海。1942年,免试直升进入震旦大学,1948年毕业,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留在学校附属的广慈医院工作。1952年进入血液科,师从邝安堃教授,从事血液学研究。1953年参加抗美援朝医疗队,正确诊断抗美援朝战士的肺吸虫感染,荣立二等功。返沪后,研究止血,确立诊断血友病的方法。1960年调往二医基础部担任病理生理教研室副主任。1973年调回临床,研究白血病。1985年,冒险使用全反式维甲酸治愈5岁APL患者,获得成功。同年,使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24例APL病人,23例完全缓解。该结果发表于Blood上。1987年建立上海血液学研究所,任所长。后被评为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1994年被授予凯特林奖。2010年被授予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02主要事迹
1948年,王振义以第一名的成绩从医学院毕业,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并留在广慈医院担任住院医师,开始了从医生涯。当时的住院医师工作量惊人,王振义一个人就要管理48张床位,尽管如此,他仍在认真完成每项临床工作的基础上,挤出时间向老师请教问题。跟随邝安堃教授学习的这几年间,王振义的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1952年,广慈医院对内科病房进行了调整,撤销了等级病房,并将内科细分为消化、心血管、内分泌和血液四个专业小组,由于王振义从1950年起就已经在邝安堃教授的指导下参加了“嗜伊红细胞在外周血液中升降的临床意义”的研究项目,并作为参与着在1951年《中华医学杂志》外文版上发表了《嗜酸性白细胞在外科休克中的预后意义》,医院决定让他和血液细胞学专家徐福燕一起主管血液组的工作。王振义院士的血液学研究就此拉开了帷幕。
1953年,王振义参加了抗美援朝医疗队,作为东北军区内科巡回医疗组主治医师,到黑龙江省勃利县后方医院参加会诊,那里的60余名志愿军战士出现咯血,头痛等症状,初步诊断为结核性脑膜炎。王振义根据曾经所学到的知识,结合症状分析为田埂里的小龙虾引起的肺吸虫感染,扭转了错误的初诊,荣立二等功。
从抗美援朝医疗队返沪后,王振义一心扑到了自己所钟爱的医学科学研究上。他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不少口腔病患者在小手术治疗后出现出血不止的现象,普通止血疗法不起作用,为了找到导致出血性疾病的根源,王振义翻阅大量文献,发现一篇关于轻型血友病甲的研究报告,报告指出患者血浆中凝血因子VIII的水平较低,只有通过凝血活酶生成试验才能确证。试验需要将硅胶涂抹到玻璃试管壁上,当时国内没有硅胶材料,王振义摸索着用石蜡来代替硅胶,获得了成功。成为国内成功使用凝血活酶生成试验进行血友病检测的第一人。这种渴望找到导致出血性疾病的根源的辛勤,为他日后转向研究急性早幼粒白血病埋下了伏笔。
1956年,在之前研究的基础上,王振义在《中华医学杂志》外文版上发表了《血浆中凝血活酶缺乏症》,在国内首先报告了血浆凝血活酶因子乙缺乏症,随后一年又报道了轻型血友病甲2例、轻型血友病乙1例,对诊断方法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解决了这种不明原因的出血性疾病的诊断问题。拉近了国内相关领域血液学研究与国际先进水平的距离。
1960年,王振义被评为上海第二医学院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工作者。因工作成绩出色,被调往二医基础部担任病理生理教研室副主任,告别了临床工作。行医12年,王振义始终坚持着医学誓言,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医师所应有的道德及操守。
1973年,王振义被调回上海瑞金医院内科,继续血液病的治疗和研究。不查房、不问诊时,他就埋头查阅国内外的学术文献,同时主编或参编多本血液学著作。但是白血病的研究迟迟没有进展。
1978年,王振义从同行那里听说,并查阅文献得到证实,以色列科学家Sachs教授在小白鼠身上试验成功,白血病细胞能在一定条件下发生逆转,变成正常细胞。王振义从中获得了巨大启发,他设想用某种药物作诱导分化剂,阻止白血病癌细胞疯长、蔓延,引导其向良性方向分化,逆转发育成正常细胞。抛起传统化疗中杀死、消灭癌细胞的做法,转为让癌细胞“改邪归正”成为正常细胞。
1979年,瑞金医院正式成立血液病研究室后,王振义开始进行白血病细胞的诱导分化研究。他先是同血液科的孙关林等医生商量,把“诱导分化”确定为对白血病研究和治疗的主攻方向,随后带领自己的研究生陆德炎等在血液病研究室开展筛选诱导分化剂的研究工作。在王振义向医院申请到的只有四五平米的灶披间中,他们开始了研究。没有任何基础,试验仪器匮乏,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依然干劲十足,试验了很多种药品,付出巨大的心血,但结果却是一无所获。
1983年,王振义在文献中看到,一位美国学者发现用13顺维甲酸可以转化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的癌细胞,并试验成功。但在当时,国内并没有药厂能合成13顺维甲酸,这种进口药价格昂贵,而且国内外的一些医院用于临床试验发现效果并不理想。国内能找到的唯一一种维甲酸是全反式维甲酸,这是一种通常用于治疗皮肤病的药。不甘心维甲酸这条路被堵上,王振义决定试验一下全反式维甲酸。经过无数次的失败与实验方案调整,王振义和他的研究生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上海第六制药厂生产的“全反式维甲酸”将急性早幼粒细胞株HL-60和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诱导分化为正常细胞,证明了全反式维甲酸也能改变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癌细胞的性质。
1984年,王振义出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校长,虽然校务工作繁忙,他依然会在有时间的时候到实验室和学生进行交流讨论。一年多的实验中,研究取得不断进展,越来越多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在全反式维甲酸作用下转化成正常成熟细胞。
1985年,上海市儿童医院接收了一位5岁的病人,经诊断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医院的治疗以化疗为主,效果不理想,还出现了并发症,孩子出血严重,极度虚弱,无更多有效措施,父母几乎就要放弃。当时的儿童医院血液科顾问谢竞雄教授是王振义的妻子,回家后,她将这一病例告诉了王振义,王振义得知情况后,提议给孩子口服全反式维甲酸进行尝试。用一种新药治疗一个风险很大的病人,医生面临的风险更大,王振义顶住压力,征得了孩子父母的同意,给孩子口服全反式维甲酸粉剂。吃了一星期左右,病情出现转机,一个月后,白血病完全缓解。王振义用尚在研究阶段的全反式维甲酸挽救了一个小女孩的生命。临床实践的成功,使王振义信心倍增。同一年,他担着风险,和学生到上海各医院寻找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病人,说服患者试用全反式维甲酸进行治疗,首批接受治疗的24例病人中,23例得到完全缓解,病情完全缓解率超过90%。他将相关成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国际血液学权威学术期刊《Blood》上。后来这篇论文被评选为世界血液学领域百年最具影响的86篇学术论文之一。
1987年,在王振义推动下,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各附属医院(瑞金、仁济、新华、九院)的血液科和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理教研室共五家成员单位,联合成立了上海血液学研究所,王振义被选为所长。刚成立的研究所经费和人才双重匮乏,王振义和同事经过筹划,确定了科学基金制度,并以高起点的研究目标和优异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申请各类科研基金,弥补科研经费的不足,另一方面创造条件吸引海外顶尖人才学成归国,带动学科向纵深发展。
03荣誉与奖项
●1992 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1993 法国荣誉骑士勋章
●1994 何梁何利科技奖
●1994 国际肿瘤学界的最高奖—凯特林奖
●1996 求是杰出科学奖
●2003 海姆瓦塞曼奖
●2010 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
●2011 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
●2012 圣捷尔吉癌症研究创新成就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