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0日,“使命与担当:中国乡村美术教育发展战略论坛”在京举办,本次论坛包含“乡村美术教育70年:政策及相关文献”“乡村美术教育实践课程研究”“公益视野下的美术教育”和“乡村美育实践中的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四个议题供与会嘉宾讨论。针对四个议题,我们在论坛期间也增设了专题采访环节,以期获得并分享业内专家更全面、更深入的见解。
本期专家采访将呈现的是业内专家针对“乡村美术教育70年:政策及相关文献”的相关问题进行的解答,欢迎大家关注。
时间:2019年10月10日
地点:北京紫玉饭店
受访者:沈金花(同心实验学校校长)
采访者:刘笑笑(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01
刘笑笑:沈校长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同心实验学校目前在社会已经有了一定的认可度,完善教学体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学校作为现有教育最主要的场所之一,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建立以及完善学校的过程当中,在教学方面您会遇到些什么典型的困难,您是怎样克服的?
沈金花:因为我们是身处北京这样的城市,大部分人都能认识到目前教育的趋势,是要培育发展型的、面向未来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目前,我们在师资资源方面首先是保障语文、数学、外语这三门,在培养综合全面的人才这方面,其实我们自身还没有足够的力量去保证全面的实施,我们需要依靠来自社会各界力量的帮助,这也是我今天为什么参与这样的教育论坛。在此,除了倾听、探讨和学习当前一些教育经验与问题以外,更希望能够在论坛上了解到更多能去支持同心学校的力量与资源。像是对类似机会的争取,也是解决学校问题的一种方式吧。
02
刘笑笑:感谢沈校长对同心学校问题的回顾与介绍,让我们更深刻地意识到完善学校建设的不容易,除此之外,教学计划是学校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包括日计划、周计划和学期计划,针对于同心实验学校组成的特点,在美术课程这一方面,同心学校如何构建美术课程体系?能否举例说明?
沈金花:同心实验学校的学生要是流动儿童,他们很多都是来自于农村,他们在北京的居住地也大都是城中村,那里没有高楼大厦,我们也最怕冬天的到来,孩子们的生活条件也不好,衣服比较单薄,有时候会脏脏的,漫长的三个月除了寒冷,到处都没有绿色,缺少生机。在美术教育这方面,其实我们最初并没有购买像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美术教材。在美育课程内容的部分,一方面是靠志愿者们来上课,由他们选择内容;另一方面,是由我们自己的老师根据自己感兴趣的或者是擅长的方面来选择教学内容,比如说做手工、花卉蔬菜种植等等。2013年的时候,一位来自台湾的美术志愿者教师,把“绿色校园”的概念带进了学校,这样就很好地融合了先前一些教育方式与观念。但是说到教学计划这个问题,对于我们来说还是很难计划的,因为我们面临着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在这里更多的是去发挥人的主动性与可能性。也让我们更加坚定一个态度,不论我们的教学环境、条件如何,都一定要利用身边的资源去创造条件、践行美育理念、实现孩子们接受美术教育的权利。
03
刘笑笑:谢谢沈校长,我们知道,同心实验学校是一所面向打工者子女的全日制半寄宿学校,贵校对流动儿童教育现状的改善做出了巨大贡献并为后来者树立了优秀榜样。您作为学校的主要创始人,从个人方面出发,是什么精神促使您投身于公益,在这方面,您对我们这代人有什么建议?
沈金花:首先,学校目前已经取消了寄宿制度。其次,我们都一样,在读书的时候就像身处于一个象牙塔,也需要来自于家庭的支持。那读书之后,也需要对家人有一定的回报。在我们选择自己要过一种什么样的人生的时候,我们也需要考虑各方面的责任。在我读大学的时候当然也有自己各方面的考虑,也没有想到会来到这样条件艰苦的地方工作,甚至是将其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这也是人生的机遇问题,在我们生命的长河中,早年的种种经历与现在的选择以及未来的结果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来自湖南的一个农村,潇湘文化里蕴含的那种正义或者对于善的追求对我有很深的影响,以及我自身对农村生活的一种亲身感悟,还有在与共同工作于公益机构的那些志愿者们的相处过程中,所有这些因素都让我建立了一种强烈的情感,在做人生重要决定的时候,这种情感会给我一个参照,一份激励,一种阶段性的思考,或者说一个承诺。在不断的选择与行动的循环往复中,也才会知道我们内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就如同刚才徐院长讲到的他能在美国为中国美术教育做些什么?就是我们在回顾自己一生的时候,问问自己,我为这个社会做了什么?
04
刘笑笑:好,谢谢您,最后能否请您为乡村美术教育现场写一份寄语,以鼓励未来的美术教育者?
沈金花:要追随自己的内心,让自己的生命更丰盛。在丰富自己的前提下,将“真善美”带给身边的人,去创造爱。
刘笑笑:感谢沈校长今天为我们做的全面而精彩的介绍,帮助我们深刻理解了公益与教育的关系与内涵,这也是今天我们论坛中谈到的教育者们内心的问题,要有责任感、要有悲悯之心,去感同身受,去超越自我,才能将教育推向更公平更广阔的高度!让我们共同祝愿我国教育事业有更美好的未来,再次感谢沈校长接受我们的访谈。
图片 / 齐文静
文字/刘笑笑
审稿 / 刘晓文
编辑 / 田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