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永远要带着铅笔和笔记本,读书和谈话时碰到的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话语都把它记下来。 —— 列夫·托尔斯泰
如果说,老师的责任是教书,那么育人的一定是父母。 高晓松曾说:“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回想曾经在我年幼时,我的母亲也跟我说过雷同的话。 小时候的家,不算大富大贵,但是绝对在80年代初期算的上是传说中的万元户了,不敢说铺张浪费,但是餐餐有肉,过年有新衣,平时有零食和新玩具。 如果可以选择,我相信,母亲还是会选择把钱花在去美国而不是买那套后海有树的四合院。
母亲经常说:“生活切记不要只看眼前的小利,而是要远眺,如果你觉得你眼前这点儿苟且就是你的人生,那你这一生都完了。”
“生活就是远方,能走多远就走多远;走不远,没钱,那就看看书,读读诗,书就是你坐在这,它就是远方。”越是长大,我也就越能体会这句话。 说到对我的教育, 母亲从不强迫我去上什么兴趣班,她坚持认为人一定要多学些没用的事,这样才能彰显人与动物的不同,人要做很多很多没有用的事,比如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又比如爱与等待。
所以最实用的教育是要让孩子懂得如何在尚未成功的人生中“随遇而安”,无论遭遇怎样的悲催,都能平静淡然。等待成功的机会。 从出生到学会走路再到牙牙学语,孩子一直都是在努力模仿学习的一个过程,第一次性格的形成期应该是在三年级左右,此时的儿童不仅能按父母的要求做事,而且也开始有了一定的独立性,按自己的想法行事。
此时也正是培养学习能力、情绪能力、意志能力和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在这个时间点,孩子们会开始逐渐显现出自己的主见性,无论是情感的流露还是自控能力方面,性格方面也开始趋于稳定。
三年级的开始,不仅仅只需要课本的知识就够了,更多的是需要大量的汲取课外知识,补充课堂所学。不仅是数学,更多的是阅读理解,长期以往下来,遇到稍难一些的题目,学生自己会自动放弃,这样也会导致自己越来越懒的思考。 所以,我们需要给孩子确立明确且具体的目标。 我们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的意义,还要把学习和自己的理想相结合,发现自己的价值,一旦孩子有了一个奋斗的目标,就会产生持久而主动的学习动力。 随着孩子的兴趣所在,有针对性的加入听说读写的课程,有效的规划,并且结合与老师的互动,打破传统教育的模式,更多的是从思维的建立,更多的引导,让孩子学会举一反三,灵活的运用学到的知识点,让孩子体验到成功,逐步养成探索精神。
在学习中,社交语言的表达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通过良好的沟通,可以让孩子更多的抒发自己的想法,表达能力的体现,对于孩子未来成长也是至关重要的。 所以,千万不要觉得年龄还小,就放松警惕,人生转折点很多,一旦错过,也许将来再怎么努力也会有一定的遗憾。必定人生的巅峰不是你能站多高而是你是否会合理的规划自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