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诗坛观察||“抢劫”与“诈骗”,你最憎恨谁?

诗坛观察||“抢劫”与“诈骗”,你最憎恨谁?

阅读量:3648742 2019-10-21



  抢劫和诈骗,都是为了得到不义之财,二者手法不同,殊途而同归。
  我说的诗坛的“抢劫”与“诈骗”,是指抄袭(或剽窃)与洗稿。抄袭(或剽窃)类似街头公开抢劫,把你的钱财(作品)抢走,归他占用。而洗稿(套写)则类似电信诈骗,表现出“温柔”和“不动声色”,用花言巧语将你的钱财(作品)骗走。
  抄袭(或剽窃)与洗稿,二者的害人之道都一样丑恶,但现实中,往往是抄袭(或剽窃)容易点燃民愤大火,瞬间可以招来一大片的囗诛笔伐;而遇上洗稿(套写)则引发民愤较小,甚至有人不认为是抄袭,把洗稿和“化用”混为一谈,让洗稿式的抄袭溜之大吉。
  其实,洗稿是比赤祼祼的抄袭(或剽窃)手段更阴险的侵占他人著作权的行为,往往得手和成名也比较容易。请看近日揭发出的民间诗人一号著名人物朵渔的洗稿一例:
              

  上例短短的三五句诗,便可看出洗稿是怎样“洗”。
  原作是:“他认出了风暴”(“他”有专指的,指奧地利著名诗人里尔克。这句由里尔克名诗句“我认出风暴激动如大海”),为什么能认出风暴?因为凭借(风暴)展开的旗帜。那么,凭借什么认出寂静呢?当它(寂静)全无一丝征兆?
  朵渔洗稿后是这样的:我凭借风暴展开的旗帜,认出了风暴;可是,当寂静全无一丝征兆时,凭什么寂静知识能够认识寂静呢?
  拿无征兆的寂静和有征兆(旗帜)的风暴相比,隐喻一些社会现象和哲理,是原作作者的原创创意。朵渔只是把“他”改成了“我”,人家的创意就变成他的了。
  诗歌创作之难首先在于创意之新,别人创意的“葫芦”发表了,你去依照画出一个“瓢”来,尽管“葫芦”和“瓢”不一回事,但你的“创意”是别人原创中派生出来的,是二手货。这种搞二手货买卖的老手施施然有多例可举,比如她的“名诗”《柿子树》,写窗前母亲生前栽的一棵柿子树长高了。原作是别人写的窗前妻子生前栽的一棵枇杷树长高了。把枇杷改为柿子,把悼妻改为悼母。
  施施然的洗稿之作《金兰记》诗,当年风光一时,现在当然拿出来了。套写陈先发的《青蝙蝠》,真是环环相扣,“形影不离”。
  青蝙蝠》写一伙哥儿们的年轻往事,施施然改成写一伙同学的往事回忆。施施然不但会把枇杷改成柿子,还会改动物,把《青蝙蝠》中的蝙蝠改成了“鸽子”,“扑啦啦地 ”飞进了她的《金兰记》诗中。请看诗的开头:
  陈先发《青蝙蝠》的开头:
    “那些年我们在胸口刺青龙,青蝙蝠,没日没夜地  
    喝酒。到屠宰厂后门的江堤,看醉醺醺的落日。 ”
  施施然《金兰记》的开头:
     “那时候我们效法古人。七双白球鞋  
        像一群莽撞的鸽子,扑啦啦地  
  从学校西侧的向阳副光食店飞过,看沥青马路的尽头落日”
  施施然现在是不敢套写了,但她从天赋上就缺乏创意。她现在不套写的诗,油盐五金杂货铺。
  街头抢劫固然可怕,可憎,但“温柔”的电信诈骗也一样夺财夺命。诗坛抄袭和诗坛洗稿,都是应该憎恨的文贼!
(注:本文转载于“网络诗选”微信公众号)

(觉得好看,欢迎扫码赞赏)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