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刷脸支付频受关注,市场规则远未明确,但巨头补贴大战已经打响。今年4月支付宝宣布,在未来三年投入30亿对刷脸技术全面开放及商业合作进行支持。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微信支付拿出100亿来补贴市场,对此,微信支付回应称,在刷脸硬件设备的推广方面有正常扶持政策,具体金额不予置评。
业内专家认为,刷脸支付是大热趋势
未来几年或将呈爆发式增长。随着对商户和用户消费习惯的培养,预计未来三到五年,二维码和刷脸支付市场份额可能达五五开。
用户数已破亿,会替代扫码支付吗?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刷脸支付用户数已经破亿,其中90后占据了主流。在一家华润万家超市店内,中新经纬客户端体验刷脸支付收款机发现,不需要带手机、钱包或者银行卡,支付时只需要将自己脸对着刷脸支付机器屏幕上的摄像头,刷脸支付系统会自动将面部信息与个人账户相关联,在输入绑定的手机号等待几秒开通刷脸支付后,自动支付成功,整个过程不超过30秒。
90后张菲经常使用刷脸支付,他表示,自己在不同环境会使用不同的支付方式,在一些小店使用刷脸支付更方便快捷,而在大型商超使用时,由于背后人脸过多,会出现识别不出的情况,此时会使用二维码支付。不过,目前刷脸支付也存在一些缺点。王先生吐槽说,自己在夜间使用“刷脸支付”时,出现多次刷脸无法识别的情况,随后他索性将“刷脸支付”关了。苏宁金融研究院金融科技高级研究员郑清正坦言,刷脸需要依赖可靠的环境,如果商户断电、断网,以及过于昏暗的环境等,操作都会受到影响。此外,对于人流量大的区域,刷脸支付要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人群,这时准确性有待考验。对此,支付宝生物识别负责人留召表示,“目前支付宝蜻蜓全系产品算法进行了统一升级,速度提升了30%,即便在夜间等无光线的环境下也可进行刷脸。”即使技术问题解决了,消费习惯一时半会儿恐怕也难以改变。瀚德金融科技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杨望曾做过一个调研,在10个调研对象中,每10次线上线下支付中,仅不到8%是用人脸识别支付,其余92%仍使用二维码支付。他预计,未来三到五年,二维码和刷脸支付市场份额可能达到五五开。
巨头打响补贴大战 多数商铺仍在观望
卜蜂莲花是首家接入支付宝刷脸支付的超市,其市场部助理副总裁袁林化表示,在引入刷脸支付后,1个收银员可以维护3台自助收银机,收银效率提升了50%,按照收银员3200元的平均工资计算,每年便可节省1344万元的综合成本。今年9月,江西省人民医院也上线了40台支付宝刷脸支付机具,副院长霍亚南说,刷脸支付带来的体验升级,把排队时间变短,缓解了患者焦虑情绪,也让挂号等窗口压力下降。“收钱码大幅推动了移动支付的普及,这款刷脸支付产品的使命是让刷脸支付像收钱码一样,走进每一个普通的小店。”钟繇表示,在大幅降低成本的基础上,支付宝还在探索各种新模式,继续不断降低商家的使用门槛。今年“双11”的数据显示,刷脸和指纹完成的支付高达6成,已经成为一种主流方式,意味着生物支付时代已经到来。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盘和林认为,刷脸支付比密码支付更安全更便捷,随着门槛的进一步降低,刷脸支付或在未来3年内呈现爆发式的增长。9月24日,在支付宝开放日上海站上,支付宝方面宣布升级了单设备补贴,蜻蜓系列设备最高补贴由1200元涨到1600元,并且商家每获取一位刷脸用户可获0.7元奖励金。“6月开始做服务商,不到4个月时间,已经地推了300家商铺。”一位代理商在社交群里表示。当亿拓信息科技询问如何地推时,代理商称,他直接与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签约成服务商,现在很多人都在招代理商,实际做落地铺设备的服务商少。
蜻蜓Extension分体机与蜻蜓Plus一体机
支付宝回应AI换脸风险称,目前各类换脸软件不管换的有多逼真,都无法突破。刷脸支付即便出现账户被冒用的极小概率事件,资金损失也会通过保险公司进行全额赔付。人脸识别突破了哪些难点?
根据支付宝方面的介绍,与此前推出的“刷脸登录”相比,“刷脸支付”难度更大。一方面,“支付”比“登录”离资金更近,安全性要求更高;另一方面,刷脸支付是在线下公共设备和开放环境下进行,真实场景复杂多变:白天和晚上的光线不同、不同人群面对摄像头的角度和姿势各异,识别难度更高。因此此前行业里多是在特定场景下内测,未能商用。刷脸支付对安全性和便捷性有着极高的要求,如何同时满足这两个要求,需要解决一系列技术和产品难题:1、智能算法优化
支付宝之所以能率先推出刷脸支付,一是基于其多年来人脸识别技术的积累(支付宝是最早实现刷脸登录的金融级App);同时其技术团队也为刷脸支付商用做了很多独创的优化。通过软硬件的结合,智能算法与风控体系综合保证金融级准确性和安全性。2、活体检测
支付宝在肯德基KPro的点餐机上配备了3D红外深度摄像头,在进行人脸识别前,会通过软硬件结合的方法进行活体检测,来判断采集到的人脸是否是照片、视频或者软件模拟生成的,能有效避免各种人脸伪造带来的身份冒用情况。3、手机号校验
此外,在进行人脸识别后,还需要输入与账号绑定的手机号进行校验,进一步提高了安全性。同时,支付宝还会通过各种安全风控策略确保账户安全。比如刷脸支付功能需要用户进行开通操作,开通之后才能进行支付,用户也可以随时关闭。而即便出现账户被冒用的极小概率事件,支付宝也会通过保险公司全额赔付。事实上,指纹支付、刷脸支付都只是生物识别认证的简单应用。互联网公司普遍使用的生物识别认证,很大程度上借鉴了金融领域的U盾验证体系。由于普遍使用密码存储形式的“对称加密体系”,互联网行业在愈发频繁的泄密事件中爆发了大量拖库、撞库等愈演愈烈的安全问题。而相比之下,采用非对称加密体系U盾验证的金融行业,却从根本上杜绝了拖库现象。“所以,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家就想把U盾思维引入到手机中,用非对称秘钥密体系打造在线身份认证系统”,FIDO联盟中国工作组主席柴海新向记者介绍,“在这一背景下,FIDO联盟成立。”2012年,PayPal、联想、新思科技等6家公司发起成立FIDO(即线上快速身份验证联盟)。随后其后,Google、微软、ARM、高通、华为、三星、阿里巴巴、NTT、Visa、万事达等公司陆续加入FIDO。柴海新介绍,“联盟如今已经有近300家成员,2/3是手机产业链公司,覆盖了从最底层操作系统、芯片到手机厂商的完整产业链,打通了整个指纹识别体系,另外1/3的是诸如Visa、NTT等应用公司。”在日本,几乎所有移动互联网应用都支持FIDO认证体系。在移动支付产业迅速崛起之后,生物识别规范也开始反哺金融行业。“从去年开始,全球支付规范标准组织EMVCo和FIDO讨论如何把手机提升为金融级安全设备。”目前,按照国际CC标准(信息技术安全评价通用准则),手机安全等级在EAL2级,而金融设备则要求在EAL4+级以上。也正是因此,目前基于手机的消费、支付均以小额支付为主,基本万元以上的支付、转账等行为仍然要求进行U盾认证,或者在银行营业厅操作。国内每年U盾需求接近1亿台,把手机变成U盾,是每一个手机厂商、移动支付企业的追求,尤其在中国市场,中国的手机产业、移动支付产业已经领先于全球。2016年,全球前十大手机厂商中,中国占据7席,且华为、OPPO、vivo位列前五。与此同时,2016年,中国移动支付发生交易257.10亿笔,金额157.55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5.82%和45.59%,移动支付交易笔数在电子支付业务中占比已达18%。当然,中国的身份认证市场也远比全球复杂,中国移动支付公司对于技术、安全、场景的需求都领先于全球,对技术要求也更多,同时与身份认证相关的监管机构有十几个,大家的关注点和侧重点都各不相同。这给中国的身份认证领域带来了极大挑战。在各方割裂身份认证标准的情况下,身份认证在金融行业也并未取得太多进展。目前,SOTER仅用于微信,IFAA在金融行业的公开用户只有刚刚签约的浦发银行。在国内,FIDO的主席单位“国民认证”以及成员单位“飞天诚信”、CFCA已经在中国银行、民生银行、平顶山银行多家银行开始打造FIDO认证体系,但与畅想中的“千亿级市场”仍相去甚远。其中,飞天诚信副总经理闫岩认为,“身份认证的‘千亿级’更多是指千亿级使用量,但真正为认证付费的市场并没有这么大。”需要指出,诸如FIDO之类的新型身份认证体系的应用场景远不止金融领域,还有更多存在市场需求的互联网应用场景,但目前行业推广者尚未把目光集中在金融以外的领域。“国内指纹识别领域,标准碎片化严重”,手机中国联盟秘书长曾对媒体表示,“虽然大家都知道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而且都不想妥协,严重制约了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