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董竹君:从青楼女子到锦江饭店创始人,上海滩大佬也要敬她三分

董竹君:从青楼女子到锦江饭店创始人,上海滩大佬也要敬她三分

阅读量:3655560 2019-10-22


............................................................................................................................

...........................................................................................................................
"
去过上海锦江饭店的朋友对待这句话一定不陌生,锦江饭店乃是第一代接待国宾的饭店,在业界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而这座饭店的创始人董竹君从青楼出身,纵身一跃却书写了女性商业传奇,她的前半生过得颠沛流离,但在后半生却创造了商业神话。
家遭不幸,沦落青楼1900年,董竹君出生于上海的一个贫苦家庭里,父亲是位黄包车夫,母亲是位洗衣妇,出生于下层人民家庭的董竹君自小生活艰难,但却甘之若饴。因为她有一位开明的父亲,尽管家境贫寒,但父亲还是坚持送她去私塾读书,聪慧好学的董竹君在学习的乐趣中自然便忘了生活的艰辛,一家人的生活清贫但却甜蜜。然而,命运还是没有放过这个幸福之家,在董竹君12岁那年,父亲因伤寒病患病在床,家里便一时失去了顶梁柱,就无力再支付她的学费,只好辍学在家。全家将所有家当都拿出医治父亲的病,但父亲还是在贫病交加中离世。这下连一家人的生存都成了最头疼的问题,最终迫于无奈,家里人还是将颇有姿色的董竹君送往了青楼当"清倌人"。
而此时沦落青楼的董竹君并没有就此沉沦,她一直在寻找一个机会,能够在老鸨逼她卖身之前逃离青楼,而在她15岁那年,那个能够改变她一生的男人出现了。

终遇良人,东渡日本深造学业在青楼里见到四川革命党督军夏之时时,便被他的气质深深吸引,而夏之时并不是整天流连在秦楼楚馆的风流子弟。他素来并非整日沉迷于歌舞升平的等闲之徒,只是彼时为了工作需要而在青楼应酬时偶遇董竹君,便被董竹君的姿色与才情吸引了。他成为了董竹君的常客,但他从未做出任何出格之事,只是两人同坐一桌,含情脉脉相望彼此,对于夏之时便以足够。
董竹君也渐渐对眼前的这个比自己年长12岁的男人动了情,他有风度,对待董竹君并未用常人看待一般青楼女子的眼光看待她;他有才情,能够时常与董竹君探讨当下时局政治。就这样,两人决定相伴终生,夏之时决定为董竹君赎身,但当时年仅15岁的董竹君却语出惊人,对夏之时约法三章:
"第一,绝对不做小;第二,要送她去日本读书;第三,将来他要从事革命,她便料理家事。"
放在今天,可能谁也想不到这话竟然是出自一个15岁的少女之口。放在当时,一个出身低贱的青楼女子,能够对自己的追求者提出这样的条件,更是难得了。若第一条是为了自己的地位,那么第二条要求自己去日本接受更好的教育,就得让我们对这个女人刮目相看了。
就在夏之时准备为其赎身之时,董竹君便有一次震掉了夏之时的下巴:她认为若让夏之时为自己赎身,自己便完全沦为了自己丈夫的玩物,所以他便拒绝了丈夫的这一请求,回到妓院将自己积攒的金银珠宝全部变卖,换予钱财交予老鸨,自己身披素衣,孑然一身地离开了这个是非之地。
夏之时一一答应,正逢袁世凯大批捕杀当时的革命党人,夏之时为了躲避风波,正打算去日本避难,此时已恢复自由身的董竹君与夏之时于上海成了婚,婚后不久,夫妻二人便踏上了东渡日本的轮船。

婚后矛盾升级,董竹君负气出走在日本,董竹君入读东京女子高等学校。夏之时虽然是接受过新式教育洗礼过的新青年,敢于不为天下人所耻笑,娶青楼女子为妻,但是,骨子里的封建刻板还是深入在了夏之时的血液中。他在妻子入读之前,交予董竹君一把手枪,让她在不测之时自尽,以免发生失节之时,无言面对丈夫。更甚者,他将在南京上学的四弟召回日本,将他安排在自己妻子董竹君旁边,时时刻刻监控着她的一举一动。
可董竹君生性自由,怎能受得了这样的束缚,可还没来得及反抗,更大的挑战随之也来了。
由于夏之时父亲年老体弱,为尽孝道,夏之时全家人从日本回到了四川老家。夏家是个封建大家庭,董竹君低贱的出生也让她在婆家屡次碰壁,遭到了夫家人的冷眼。可董竹君又怎会被这些小事难倒,她自小就很会笼络人心,也擅长管理家事,即使是在这样的旧事家庭,她也能在妯娌之间的鸡毛小事中处理得游刃有余。很快,她就讨得了夫家人的欢心,不仅如此,夏家还为他俩重置婚礼,进一步确立了她的正妻地位。
1919年,夏家举家迁到成都定居。可是,这时的夏之时已经被革职,曾经军功赫赫的督军在一念之间变成了一个封建乡绅,每天只沉溺在喝酒打牌这样的消遣中。而董竹君为了重振丈夫的壮志,在屋子的对面建了一个书房,时常购置新书,以求上进。
可是此时的夏之时已是烂泥一滩,无所事事还仍清高自负。他因为董竹君诞下四个女孩而耿耿于怀,认为其断了夏家的香火,直到逼她生下儿子才肯停止这不尽的诋毁。而重男轻女的夏之时甚至不让自己的女儿们上学,当其他人赞赏董竹君的能干时,他会感到深深的耻辱,两人的三观不合,矛盾一再升级,他们的孩子就曾经这样回忆:
"我父亲在辛亥革命时期是个进步人士,可是时代日新月异,他的新式思想也会被社会逐渐淘汰了,他的骨子里还是受着传统男权社会浓重思想;而我的母亲,是个要求时时刻刻都要上进的新式女性,她十分摒弃传统男权思想,认为女性也应该不断学习独立。"
从孩子们的一番话中,我们或者就可以知道两人的差异了。也许一开始的两人,便性格迥异,不适合作为伴侣共度一生。只是时机使他们阴差阳错地造就了一段孽缘:当时的夏之时年轻气盛,被董竹君的美貌所吸引;而董竹君迫切需要一个坚实的依靠,来帮助自己摆脱青楼女子的命运。这样的机缘巧合,撮合了两个人,但是两个人的心性与成长环境造就的观念实在相差太大,离婚也许是注定的结局。
1929年,董竹君决定为了自己四个女儿的前途不再忍耐,便带上自己的女儿们出走上海,这件事一发生,一再轰动了整个成都,八卦新闻铺天盖地地飞来,甚至一再称董竹君为"出走的娜拉"。

单枪匹马勇闯上海滩,书写商业奇迹而夏之时看到这满城的风言风语,觉得自己颜面尽无,又或者是还对董竹君存有感情,他在董竹君出走之后不久,也火急火燎飞往上海,尝试与她谈判,试图挽回婚姻。
可是此时心灰意冷的董竹君已经不听她的任何解释,气急败坏的夏之时已经是忍无可忍,甚至是买通了当地黑帮,要求绑架董竹君并将其丢进黄浦江里。可惜,此时的董竹君虽经历了几次生意上的失意,但是却以其人格魄力赢得了全上海人的尊敬,这群冷酷无情的黑帮遇到暗杀董竹君的这门差事,却也言辞拒绝了夏之时。此时的夏之时看到事情转机无望,便只好自识无趣,给董竹君定下五年期限,在这五年内若不能独自抚养这四个女儿,就必须乖乖回到夏家。说罢,便拂袖而去。
这下,董竹君的干劲儿更足了,她尝试了几次生意,但却以淞沪会战的爆发而结束。在后来的几年里,她一直磕磕碰碰,与自己的女儿们在上海艰难度日。而祸不单行,愤慨激昂的董竹君又因为发表了抗日言论,而遭到了日军的不满,无计可施的她只好利用"夏之时之妻"的身份,躲过了牢狱之灾,而这却更增添了夏之时对她的厌恶,此时,两人的五年期限已到,董竹君与夏之时的婚姻画上句点。
当时,离过婚的女人似乎是贴上了耻辱的标签,但是董竹君没想到,彼时的她才刚刚迎来了她事业上的春天。
在一位朋友的建议下和资助下,开了一个叫锦江饭店的餐厅,谁也没能想到,这个饭店竟能成为一个商业传奇。开业当天,连上海滩的头号人物杜月笙都来此祝贺。在开店期间,董竹君亲自去四川挑选食材,也曾三天三夜不间断地研发新的食谱。
在当时的上海滩要做生意,可不是件易事。饭店饭菜的可口与口碑自是一个方面,但还要面对多方势力的恶意针对。黄金荣的儿子曾去砸场,她却不计前嫌,亲自造访黄府并烹饪佳肴,与黄金荣结为挚友。她一介女子,甚至不为强权,在国民党人和日本人间周旋自如,将自己的生意又推向一个台阶。在那样的乱世中,谁又曾想过一介弱女子能够将自己的生意愈做愈发红火?

异国创业路坎坷,九死一生造传奇此时的锦江饭店已经在上海滩站住了脚跟,董竹君出资与大公报联合创办了上海妇女杂志,她企图用自己的经历来鼓舞更多的女性走向独立。而商业嗅觉敏锐的董竹君看到了锦江饭店在海外市场的商机,便打算去菲律宾开几家分店。她协同自己的女儿与助理抵达马尼拉,结果刚下轮船,正准备在异国他乡大展拳脚之时,太平洋战争又搅碎了自己的商业美梦。
她一行人被困在马尼拉数日,觉得短时间回国无望,便在这里做起了小生意,靠贩卖物品赚差价,保障了自己一行人的吃住保障。很难想象到,在那片不熟悉的土地上,董竹君要克服语言障碍,还要穿过血腥战争的枪林弹雨,是如何毫发无损地生存下来的。
海外创业希望渺茫,她一行人却并不为此沮丧,她和女儿在1945年登上了日本红十字会的轮船,踏上了回沪的征程。
海外创业失败,而锦江饭店的营业状况在董竹君缺席时也逐渐下降。而此时已经历经生死劫的董竹君又怎么会被这点小事击倒呢?她立马研发新的菜谱,整改管理人员,又提名店训(便是我们开头看到的那一段话),轻而易举地就又将锦江饭店的生意步入正轨。
解放前,卓别林到访上海时都要下榻她的饭店。解放后,周总理也来此借宿,甚至后来锦江饭店一度整改,整改之后,就成了了中国接待外宾的象征,继续书写着锦江饭店的商业神话。
解放之后,中国也经历了动荡复杂的时代。在大时代下,董竹君一度被打为"右派",下放农场,批斗挨打,写深刻检讨早就成为了她的家常便饭,而此时的她已经年近六旬,可她仍不以为然,在牢狱中她会祝自己生日快乐,写检讨时也要要求字迹工整,绝不敷衍,以乐观祥和的心态,度过了那段最痛苦不堪的日子。

晚年的董竹君懂得急流勇退,她不再管理锦江饭店的任何事宜,只是在女儿外孙的陪伴下安度晚年,于1997年安然离世,走过了她将近一个世纪的动荡与辉煌。
"
...........................................................................................................................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