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非遗故事课堂

非遗故事课堂

阅读量:3656173 2019-10-22



杭州非遗故事课堂
我讲故事 | 你来听
一个城市有了悠久的历史,
就会产生先进的文化;
一个地方美丽,
必然招致天下文人墨客争相居寄。
杭州便是其中一个。
这座典型的古老城市,
古文化遗产极为丰富,
传承千年的文化影响着一代一代人。
今天,
我们就来分享两个与此相关的小故事。
01
余杭滚灯  

起源于800多年前的
余杭翁梅

在这一带老百姓利用地理优势,
在钱塘江晒盐,
进而使余杭的商贸活动繁荣了起来。
沿海一带的海盗便视这块地为肥肉,
几乎每隔两年都要入侵一次。
每逢海盗入侵,当地便鸡犬不宁,
百姓财产被掠夺一空,遭受到灭顶之灾。
为了能与海盗抗争,
当地有个习武的老人让乡亲们强身健体,
有了强壮的身体和高强的武艺,
便有了与海盗抗争的本钱。
但是习武太枯燥,他怕乡亲们坚持不住,
于是他萌生了一个主意,
用劈开的毛竹片编制成一个大圆球,
球的中心装一小灯,内燃蜡烛,
舞动起来,烛光飞舞,很是好看,
取名叫“滚灯”。
让乡亲们舞动滚灯,既娱乐又强身。
从此,人们对此爱不释手,
舞滚灯的习俗就流传开了,
大家以滚灯来作为比武的项目。
随着滚灯的流行,
村民们的身体强壮了起来。
而那些海盗发现村民舞动滚灯,
晚间还会发出亮光,
不知是什么新式武器,
从此便再也不敢来犯……
海盗不来犯了,
老百姓舞滚灯却舞出瘾了。
当时正是南宋时期,
杭州是京城,余杭处于杭州近郊,
各种庙会活动频繁。
这带有强烈竟技特点的滚灯表演,
成为了特色节目。
南宋诗人范成大看了滚灯表演后,
曾对滚灯作如下描绘:
“掷烛腾空稳,推球滚地轻。”
掷烛腾空稳,推球滚地轻。
    如今     
滚灯形成了自己的时代风格,
既有江南舞蹈的秀美俏丽,
又有民间体育杂技的刚劲健美。
它代表浙江参与了
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
是我们浙江最红火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
02
西湖绸伞  
早先,巧匠鲁班听说西湖的景致好,
就带了他妹妹从山东来到杭州。
这一天,鲁班和鲁妹来湖边游赏。
只见太阳光闪闪,西湖湖水亮晶晶,
白堤桃花红,苏堤杨柳绿,
果然好看。
苏堤美景
忽然,湖中翻着白浪,
“刷刷刷”的一场春雨。
西湖雨景倒是很好看的,
可是雨落得鲁班兄妹两人一身稀湿,
再也没心思看西湖景致啦。
鲁妹看着淋得像落汤鸡一样的哥哥,
笑笑说:“哥哥呀,你的手艺这样巧,
今朝碰到落雨天游湖,
便一点办法也没有啦!
我想同你来比一比,
各人自己去造个东西,
要使人在落雨天也同样能游湖,
看谁办法好。”
当夜,两人就分头干了起来。
鲁班找来些木头,刨得光光洁洁,
又雕上各种花样,
在西湖边立起四根红彤彤的柱子,
造了一座亭子。
鲁班看看自己造起来的这座亭子,
心想:
自己造得又快又好,
妹妹今朝一定输啦!
红柱亭子
忽然,
他眼前一亮,
好像迎面飞来了一只孔雀。
定神一看,
妹妹从屋里走出来,
把东西向上一张,
那东西立刻变得像亭子顶一样:
四周有三十二只翘耸耸的角,
每只角下面挂着黄澄澄的绸须,
上面遮着一块彩色绸子,
绣着凤凰牡丹图。
顶下只有一根“柱子”。
鲁班好奇地从妹妹手里拿过来,
仔细一看,
这东西是用山上的竹子做的,
长竹条与短竹条之间,
装有灵活的插销,
要用时一张就散开来,
不用时一收就缩拢去,
真是又轻巧,又玲珑,又美观。


鲁妹笑着对鲁班说:
“哥哥,你一夜功夫造了座亭子,
我一夜功夫就造这‘半个亭子’,
但是
这半个亭子可以抵得上
千万个亭子,
落雨天,
你只好坐在亭子里面
看西湖景致。
我撑着这半个亭子,
可以走来走去,
在湖边到处耍子。”
从此,鲁班更尊重他的妹妹,
遇事都要与她商量。

鲁妹造的这“半个亭子”,
因为在落雨天一张可以散开来,
开始,大家叫它“雨散”。
后来,有个喜欢造字的人,
依着这“半个亭子”的样子,
造出一个伞字来,
人们看看很像,
就都用起“雨伞”两个字来,
——这就是西湖绸伞的有趣来历。

-END-
用青春与微笑,洒满我们的志愿路
编辑 / 朱昊晨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