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钱学森拉低了人物钱学森的层次
阅读量:3656665
2019-10-22
本来我想说拉低了品位的,可是觉得不太合适,我觉得主要是创作者的精神境界离钱学森这个人物实在太远太远了,远到根本不适合拍这个电影了,因为他们根本理解不了钱学森的精神境界。
纵观整个电影的格调,在表面上,他们非常崇敬钱学森的贡献,但实际上,他们透露出来的却是一种深深的惋惜,他们觉得钱学森不该做出这么大的牺牲,不该放弃了辉煌的前途非常优越的生活环境,以及在国际科学界的名望,投身于一个看上去轰轰烈烈,其实他们根本就不理解的事业,到影片的最后,竟然描写钱学森夫妻在晚年探讨当年回国亏不亏?这也反映了创作者始终不理解钱学森以及它所代表的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思想境界。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宣传界文艺界永远停在文化摊贩的层次上,他们认为,不管是再伟大的政治家再伟大的科学家追求的和他们一样,不过是名利而已。
和文革相比这是极大的退步了,我们记得,在文革结束以前,改革开放还没开始的时候,有一部电影叫做创业,当国民党即将失败的时候,美国顾问要求油田的工程师跟他去美国的时候工程师是怎么拒绝他的了?在文革的环境下,这位工程师的回答是,我大学毕业以后,是骑着骆驼来到油田的,我要用我的知识让我的国家富强起来。
这是文革时期社会对科技人员的定位,虽然不相信他们是马列主义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但依然确信他们是可以为了国家的富强牺牲掉个人的待遇享受名望和前途的,40年来对他们的评价反而降低了,还敢说文革时期不重视知识分子吗?
创作者及其表达给观众的感动是出于不理解的感动,认为他放弃了这么多,太令人钦佩了,仅此而已,并没有真正看到钱学森及其所代表的一大批科学家们的真正的精神境界,所以才会认为,为了某件事情所做出的牺牲和奉献,亏不亏值不值?有没有遗憾这种问题?
其实对于钱学森这个层次的人物来说,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而努力,尤其是起到重大作用的努力,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甚至是无上的享受,科学家并不都是书呆子,他们思考科学问题的时候,会接触到哲学,进而接触到政治,社会,历史,以他们的智商会有一个成系统的看法。
虽然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不论是科学家还是政治家,为祖国,为民族的富强而奋斗本身就会带来一种无上荣光的感受,并且可以为此作出在我们看来极为重大的牺牲在他们自己感觉到的是相比之下微不足道,如果连这一点都不懂,怎么谈得上理解他们呢?
从电影里也看不出来,钱学森当年为什么出国,后来为什么回国?所以才会表达出一种出于惋惜同情的佩服与感动,看不到新中国和民族复兴的关系,看不到旧中国给科学家带来的绝望感。
在创作人员眼里,为谁打工不是打工啊,谁给的钱多给谁干难道不好吗?
所以就好像一个地摊文学的作者要去给伟大的领袖做人物传记一样,境界相差太远,是做不好的,说句好听的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说句难听的,作者是用肠镜去看历史看到的只可能是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