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研报概要
10月20日,西安国际马拉松(以下简称“西马”)在小雨中开跑。自2017年首届马拉松以来,西马的报名参赛人数增长三倍。不仅是陕西跑者的盛会,也有超过三分之一外地跑者专程前来。
2011年,全国只有22场马拉松赛事,而到2017年马拉松赛事在全国呈井喷之势。仅2019年,西安各式马拉松就不少于10场,“西马”是其中级别最高,参与人数最多,也最受关注的一场。
马拉松到底有什么“魔力”?
让跑者们趋之若鹜?
城市举办者竞相入场?
作为西经智库【城·数City Data】系列重点专题研报之一,西经君将从数据入手,通过多元角度对“马拉松经济学”进行分析,看看一场体育赛事对西安的经济、区域发展、竞争格局、主力消费人群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力”,结合西安消费市场特点,提供对标、借鉴和参考。
1.“西马”三年
为这座城市带来了什么?
一旦收入超过临界水平,文化消费的增长速度将超过物质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随着城市中产人群扩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与运动项目。
正因如此,在城墙马拉松开跑20年之后,我们依然期待第三届西安马拉松这一全城运动省会的表现。
2018年,陕西非私营单位人均工资性收入71983元,与2017年相比同比名义增长8.1%,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40783元,年增长3.8%。
——陕西省统计局
2017年西马首次开跑时,全国已经出现上千个马拉松赛事。在连续两年的“西马口碑”传播之后,已成为不少跑友下半年必跑的赛事之一。在过去三年中,报名人数亦是逐年翻倍,中签率低于摇号。
2018年,西马半程马拉松的中签率从24.11%降至17.99%。在2019年西马报名阶段,前后122928名选手报名参赛,连5公里欢乐跑中签率仅为12.97%。
马拉松很火爆,但马拉松能为西安带来什么?
2.全国马拉松 赛事井喷陕西各地市标配赛事
纵观全国,被戏称为“中产阶级狂欢”的马拉松在2017年就呈现井喷之势。有没有实力举办一场马拉松,更是城市管理力的考验。据统计,2017年全国共举办各种马拉松赛1102场,参加人数高达498万人次,而在2011年,全国注册赛事只有区区22场。
中国田协数据显示,仅2018年就有285个城市举办规模赛事,和2017年相比增长22%。值得注意的是,举办跑步赛事较多的城市,不仅经济实力强,也是文化旅游热点目的地。西经智库发现,举办赛事主要集中在气候宜人的4、5月,和秋季9、10月。热门档期赛事集中,竞争激烈。更有综合实力的城市,办赛条件和服务对跑者更具吸引力。
虽然和马拉松热门省份浙江、江苏、广东相比,陕西目前赛事规模差距还很大,但马拉松已经在陕西全省遍地开花,成为各个地市城市赛事的标准配置。马拉松给各个城市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外地游客,以及带给本地居民参与全民健身省会的机会,最可观的,还是经济效益。刚刚结束的2019年榆林国际马拉松,有报道称:比赛当日,榆林市游客总数11.8万人,其中省外游客占比21.1%。赛事结束后,周边商圈热度增高,仅比赛当天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约2000万元。
西经智库注意到,除各地市马拉松赛事之外,咸阳马拉松赛事下沉至县,乾县、旬邑和泾阳县也分别举行马拉松赛事。
3.马拉松为什么火?文化消费更让人上瘾马拉松作为一场狂欢式的“文化消费”,也存在一些基本的经济学规律。首先是需要有受众基础。和上一代人相比,这一代人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而且更注重健康和运动。在QQ大数据发布的《2018中国人运动报告》中,西安市以人均步数7242步排名全国第二,换算成公里数,接近5公里。西安地势平缓,开阔的公园分布城市的四个方位,本地跑团兴盛。跑步是最简单的运动。在中国跑步运动普及度高,且有广大的运动基础。跑步的特点:1.运动门槛低,对装备、场所要求低,是体育运动中最容易参与的运动项目。2.运动规模大,是20岁以上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用户第二大选择项目。3.用户粘性强,改善身体素质,提高心肺功能。
其次是消费能力,金钱和时间的消费力。与物质消费相比,增加等价值的文化消费通常会产生更多的新鲜满足,即经济学中所说的边际效用更大,因为它指向人们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文化消费的这种特征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上瘾”,就像奥运精神那样,永远追求更高、更快、更强。因此,可以说,文化产业是永恒的朝阳产业,既可以不断创造,也永远存在未被满足的需求。 从这个角度来看,马拉松和盲盒一样,不到跑完(打开)的那一刻,永远不知道结果是什么。
4.谁能抓住马拉松的千亿消费市场?马拉松的红火,让无数赞助商、赛事运营商、选手经纪公司踊跃入场,希望能够在这场商机中突围。有机构预计,到2020年全马拉松赛事数量将超过800场,参赛人数有望突破1000万人次,将由此催生出上千亿元的消费市场。
全民体育赛事火爆的背后,是国家体育产业总产出保持15.7%的增长。而值得注意的是,体育用品至少产出比逐年下降,但体育健身活动和体育竞赛表演产出比却逐年上升。这意味着,体育产业正经历产品制造向运动、竞赛服务转型升级。
尽管马拉松看起来热闹,动辄几万人参与。但马拉松赛事盈利并不容易。目前只有北马、上马等顶级赛事,能够完全依靠赞助商费用举办赛事。其余几百场赛事很难拉到大额度的赞助,同时盈利模式也极为模糊。目前主要依靠当地政府给予大量资金支持。中国跑步运动行业,受国家政策鼓励,全民健身热潮,运动人口增多等有利因素,行业整体向好发展。艾瑞咨询预测,到2019年底,跑步运动相关行业规模将达到3600亿。随着核心跑者比例增加,由报名费、门票、赞助等构成跑步赛事运营收入将保持稳步增长。正是如今众多新生中小赛事运营公司最常见的模式。
以西安国际马拉松为例,天眼查显示,赛事运营商就是“曲江系公司”:
据腾讯体育报道,曾承办杭马赛事的智美体育在2014年公开数据显示:杭州马拉松成本1200万,收入2000万。当年该公司中期年报显示,赛事运营部分的毛利率高达65.8%。据2017年新京报报道,像北马、上马等赛事,赛制体系更为庞大,承办费用自然也更多。它总营收一般都在3000万元上下,但还是有大量利润空间。
5.马拉松的城市营销经济学马拉松对于城市而言,更像是一扇窗。马拉松是宣传城市形象名片之一,很多城市马拉松的路线,都覆盖了当地最具地标性的建筑以及景点。北马从天安门广场到奥林匹克公园,兰马路线则遍布黄河两岸,这都是对城市形象最好的展示。西马今年的路线选择中,就增加了等西安经典景点。据《21世纪经济报道》透露,从全球知名度以及城市美誉度来说,武汉跟成都差距不小,但武汉近两年在城市营销方面的奋起直追,亮点之一就是2016年的首届武汉马拉松,这场赛事当年的口碑一度超过了北马和其他资深赛事,成为武汉这些年最成功的一次城市营销。一场马拉松赛事,至少需要牵动三十多个政府部门来参与协调各项事宜。
虽然西马报名火热,口碑在线。但在2018年底发布的《2019中国最具赞助价值体育赛事TOP100》中,西安还没有一个体育赛事可以入选。未来的西马,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商业赞助价值”。
以东京马拉松为例,周到的城市管理服务,让西方国家的参与者对东方世界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此外,东京马拉松也常常是一个展示的舞台,路线沿途有各种各样的民俗表演,对提高选手的完赛率帮助显著,很好地塑造了比赛的氛围。
西经智库认为:未来西安国际马拉松,可以借鉴国外马拉松的文化塑造方式,来增加城市吸引力和赛事影响力。西安最有价值的是文化,而文化和运动一样,都能上瘾。
也许你对这些也感兴趣:【地铁】地铁研报①|钟楼输了吗?
【机场】机场研报①|为西安人着急,全国前10大机场中,只有西安和杭州还没通地铁了未来机场研报②|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大而无趣,村级服务”还有救吗?
【商业】房价研报③|越限越涨,越涨越狠,西安房价这一年咋了?
房价研报②|投资回报率史上最低,你还在西安买房吗?房价研报①|西安人买套房,需要不吃不喝多少年?【文化】书店研报①|西安:通往“网红书店之城”文创研报①|故宫的生意经,陕历博为什么学不会?
原创版权所有,转载必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