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叫你不要随便去看《双子杀手》,你不听

叫你不要随便去看《双子杀手》,你不听

阅读量:3667816 2019-10-22



来晚了。虽然满世界都在聊《双子杀手》,但波姐还是想等到看完最高版本之后再跟你们讨论。
是的,我看了3D/4K/120帧。

关于以上这组数字的意义,最近很多公众号都在说,但我会用最易懂的方式让大家明白。还有,我会给出看这部电影的真实个人感受——剧情也好,视觉也好。至于到底值不值得看,你看完这篇自己下定论。
先讲讲我在哪里看的吧,广州金逸海珠新都荟店。这可能是一个不得不打的广告,因为在广州能看3D/4K/120帧全规格版本《双子杀手》的,目前就只有他家。
这样的影厅,你可以更简单点叫它CINITY厅。全国都不多,北京4家,上海4家,深圳2家,重庆2家,成都1家……而且都是在10月18日左右才升级完毕。很显然,就是为放映《双子杀手》才研发的。(别急,文末我会附上全国的CINITY影厅名单。)

这几天全国都有观众反映,说去看《双子杀手》的时候遇到影院放映失败的情况。比如有的影院3D放成了2D,甚至昆明还有影院连续尝试12次失败,不得不改放了《中国机长》。在广州的一些朋友也说遇到了类似的情况,放着放着就出现绿幕,后来影院给大伙儿换了影厅。
我只能说,李安真的厉害,他的新技术不但推动了中国影院的升级,还让影院从业人员这几天都过得度日如年。
波姐记得,上一次影院从业人员这么焦头烂额还是2010年《阿凡达》兴起IMAX热潮的时候,当时无数观众拼抢全国仅有的几个IMAX影厅的电影票,东莞一家影院的设备因为连续不断的放映而直接“罢工”了。观众群情汹涌,影院经理怕酿成更大事故,心一横直接给观众跪下了……

《阿凡达》让IMAX影厅一票难求
但这次《双子杀手》放映出事故,其实多数不在高规格版本,而是低规格版本出了问题。因为目前国内的影院使用的设备有差异,所以用最高规格拍摄的《双子杀手》在引进时不得不制作了一些低规格的版本,但即便如此,还是在适配时时不时出点问题。
好在,大多数放映事故都集中在零点场,之后放映人员就基本找到了调试的方法。
再回到3D/4K/120帧这个规格,它究竟牛在哪?这么说吧,迄今为止,我们所看的99.99%的电影仍然是“每秒24帧的艺术”。24帧,这是人眼能够看起来觉得较为连贯的最低帧数。

24帧电影动态画面会有拖影
2012年,彼得·约翰逊在《霍比特人:意外之旅》中首次使用48帧拍摄,比24帧提升了一倍,但说实话人眼感受并不明显,因此并没有掀起太多水花。
直到2016年,李安在《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里将24帧提升到了革命性的120帧。这回,人们才终于看出了一点差别。但当时的影院设备跟不上这种技术,影片引进中国的时候,全国只有2块银幕能放映3D/4K/120帧。大多数观众,看的还是24帧的3D。当时很多人都很困惑:片子看完了,它到底好在哪?
事实证明,李安确实走得太快了。在《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之后,很多人认为会有其他导演跟上这个潮流,但到今天,能继续使用3D/4K/120帧拍摄电影并同时在技术上再进一大步的,仍然只有一个李安。

《比利·林恩》的动态画面
那么,120帧是否必要呢?毕竟,我们以前看24帧也看得好好的。说句实话,我在看120帧《双子杀手》前也有同样的疑问。
但现在可以告诉你答案:真的不一样。
这是《双子杀手》里一个火车飞驰而过的镜头,可以让你直观感受到24帧和120帧的差别。前者你几乎什么细节都看不清,后者你能看到火车里坐着的人↓


因为大幅提升了帧数,所以其他技术指标也要跟着提升。比如,一直遭到吐槽的3D电影的亮度。当波姐开始看全规格版本《双子杀手》时,第一感受就是:怎么这么亮?亮得都让人有些不习惯。

当然还有清晰感。这种突然清晰的感觉,波姐很难用言语形容。就像天天戴着一副满是灰尘和划痕的眼镜,如今忽然摘下了?
对于较为静态的文戏来说,这种清晰主要体现在你真的能看清每个人的毛孔。波姐当时就忍不住胡思乱想:以后明星花在保养上的钱又要增加了……这种清晰度,真的不是靠打光和浓妆就能把瑕疵掩盖过去的。

对于动作戏来说,清晰感则让观影的“沉浸感”大幅提升。道理很简单,帧数越高,它在你视觉中的呈现就越接近你平日里所看见的现实世界,而不仅仅像个“电影”。
它一定会改变部分观众对3D的恶感。我个人就是一贯讨厌看3D的,总觉得又暗又晕,一度也阴暗地想过“所有3D都是骗钱的”。但如今看来,3D不好看,还是因为帧数不够。一旦帧数上去了,看3D立体感强得多啊!
其实李安也很讨厌原来的3D技术。在他第一次用3D拍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之后,就一直为24帧3D带来的影像频闪问题烦恼,所以,才想到要做120帧。

24帧和120帧的画面对比
而120帧的诞生,也会直接促进其他很多技术参数的提升,譬如解析度和亮度。用李安的说法就是:“不然你就会清晰地看出那种不清晰。”
总之,你一旦看过120帧的《双子杀手》,就会立刻明白了李安的另一句话:现在我们有能力看得更清晰,就再也不能假装从来没看见过。
这就像小时候你看惯了小电视机,从来都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妥,但某天一下子换成高清晰液晶大电视,你就再也回不去了,甚至还会奇怪以前为何能忍受那么小的电视机……所谓技术享受,就是这么回事儿。

说回《双子杀手》,如果仅仅是3D/4K/120帧,那跟《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有什么区别?李安的恐怖之处在于,他竟然在120帧的世界里,做了一个完全特效的真人。
对,就是你可能早已从各个渠道听说过的,51岁的威尔·史密斯会在片中遇到一个23岁的自己。
特效真人这件事,听起来好像也不新鲜了。简单说来就是“动作捕捉+后期特效”。合作的工作室叫Weta,过去我们在很多电影里都见识过他家的技术。在李安之前,这项技术运用得最高端的就是不久前的《阿丽塔:战斗天使》。

“阿丽塔”还是像一个二次元人物
但跟《双子杀手》一比较,你就知道啥叫云泥之别。阿丽塔看上去多少还是像二次元人物,而年轻版的威尔·史密斯则完全就像一个走在你身边的正常大活人。要走路,要打架,要说话,还是个主角!
具体做法我就简单说一下:先要扫描威尔·史密斯,拿到他作为一个人类的所有物理数据。据说前后扫描了三大遍,连牙槽都没放过。但是,不光扫描他,也扫描了一些别的人,譬如某位拥有“完美的23岁皮肤”的年轻男子,总之,要让最终做出来的23岁的威尔·史密斯看上去真的像23岁。
插一句,李安做到了。51岁和23岁,这两个人虽然拥有同样基因,但在影片中看起来差别还是相当明显。
表演过程就是动作捕捉了,威尔·史密斯扮演完51岁,再扮演23岁。然后,所有的数据都交给伟大的后期特效。但因为是120帧,所以做起来比24帧不知道要增加多少倍的工作量。



如果换了我,用了这么奢华的技术,是一定是要找比《007》和《碟中谍》更炫的场景来展现的。但李安永远让人猜不到,片中最后的大决战,他居然选在了一家小超市。

真是低调的奢华……
但再想想,我似乎明白了他的用意。李安就是要拍出一种“发生在你身边的故事”的感觉,所以女主角不选绝色,故事场景也不在什么世界级地标。
片中一场我最喜欢的动作戏,不过就是在河岸上两个威尔·史密斯的摩托车追逐。

但正因如此,你能感受到的一切震撼感都不是来自其他,而只来自于120帧的技术革新。
或许会有很多人觉得李安的这部新片很平淡。确实有一点,因为剧本源自上世纪90年代:一个杀手突然发现自己也被人追杀,而追杀者竟然是年轻的自己……类似这种故事在今天看来已经不再新鲜。
但是上世纪90年代的电影技术,就是没办法拍出这样的故事。所以改了6次剧本,直到这一个世纪才终于遇到李安。
平心而论,《双子杀手》的剧情并不差,甚至我还有点儿惊喜。

整部片都充满了李安式的平和气息,对话不少,带着点儿意味深长。譬如威尔·史密斯扮演的亨利说,他从什么时候开始觉得自己老了呢?“从最近不太愿意照镜子开始。”
反派为什么要用克隆人来代替亨利?不光是因为肉体更年轻有力,还因为“年轻的时候你说什么他都信,老了之后,一个人的良心就显露出来了”。
我私心很偏爱的一幕:亨利和女主角逃亡到海边,两人做的第一件事,居然是掏出过期三年的饼干,默默地嚼了起来……

尽管在李安入主《双子杀手》之前,影片就已经6易其稿,但我相信李安最后还是奋力加入了自己的剧情创作。整部片子气质完整,没有任何一处突兀。
最后,在附上全国CINITY影厅名单之前,欢呼一下电影新时代的到来。总有一天,我们会跟电影走得越来越近。
到那一天,120帧也会变成遥远的历史。我们或许会直接走入电影,跟角色进行互动,自己也成为电影中的主角……
就像李安说的:“仿佛有一个美丽新世界在等着我们。”

编辑:慧玲
本塘原创,抄袭必究,公众号转载请注明出处
喜欢?那就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八卦、吐槽、福利,一朝关注日日HIGH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