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精益十年|精益,伴我同行

精益十年|精益,伴我同行

阅读量:3679219 2019-10-22



“ 只要有浪费的地方
就可以做精益
只要有波动的地方
就可以进行数据分析

万华宁波精益管理自2009年
推行至今已有十载
十年精益之路
我们以“三化一低”
为指导思想
通过识别浪费
消除浪费的过程
持续地优化
运营绩效,追求卓越
回顾精益工作
开展的十年
我们硕果累累
十年累计节约3.3亿
开展精益项目3000多项
精益改善周500多项
点改善7000多项
项目人员参与率达89%
我们不断激活了
精益管理中
人的核心要素
工作中形成了
共同的精益语言
以及“改善永无止境”的文化
在精益十周年之际
公司通过组织精益论坛
logo设计大赛、征文等
丰富且有内涵的活动
由大家说出对
万华精益工作的理解和感悟
上期,我们和大家分享了
LOGO设计大赛中的作品
本期开始,和大家分享
精益征文的部分优选文章
供大家学习感悟
今天分享的是综合办曲建菊
和精益的十年故事
综合办 曲建菊
今年是万华宁波精益十周年,我本人是非常的喜欢精益,从2009年我接触精益开始,从生产装置到综合办公室,我的工作中从未离开精益。
所以我今天想分享的主题是“精益,伴我同行”。
我在万华宁波的工作经历可以大致划分为两个阶段,而我将自己与精益关系也按照这两个阶段分别称之为“相识、相恋”,“相依、相老”。
第一个阶段2012年前在联合装置,第二个阶段2012年后在综合办,这两个阶段的岗位性质有明显的不同,工作要求也明显不同,而正是“精益”让我能够很快的适应了新的岗位。后来我常常暗自庆幸,幸好学了精益。
第一阶段:相识、相恋
很幸运,我是万华宁波第一批接受精益培训的人。
刚开始接触精益的时候,我觉得只有掌握了高大上的工具和方法,才算懂精益,说个“POKA YOKE”、“OEE”等专业术语,别人都听不懂,那才算厉害。
像5S这种似乎就很“LOW”,就那(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10个字,贴个标识、打扫卫生什么的,还不会么。后来慢慢才知道自己当时的浅薄,落地不止需要工具和方法,也需要理念,需要有见识、有能力的人,理念和人可能比工具和方法更重要。而5S也没有那么简单,只有长期训练才能成功,否则就是模仿的很像,也只是外形像罢了,没有练成真正的内功。尤其是那些定性的工具与方法,学起来简单,用对情境、用好很难,举例:戴明环讨论、FMEA。
2009年3月至2010年9月,我学得最多的是精益,说得最多的也是精益,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班组看板、A3报告、思维导图、价值流图、现场目视化管理等等……。整个人对精益狂热的就象个恋爱中的女人,满脑子都是精益。宁波现场的精益改善项目开展得如火如荼,记得有一天,王晓星、陈岳文我们三人为了完成一个逻辑清晰、可视化高的A3报告(第二天要向陈总汇报),我们三人彻夜加班、讨论,当报告终于完成那一刻,成就感由然而生,满心欢喜,熬夜的辛苦根本就不在话下。
SBTI培训结束后,陈总组织参加培训的几个核心骨干人员讨论精益6sigma体系的理念:

1、低于100%的效率就是浪费
2、有限资源,无限价值
3、客户优先,持续改善
4、 做比说更重要(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影响思想)

紧接着根据讨论的精益体系,公司成立了质量、TPM等分委会,幸运之神再次敲门,统计分析分委会由UT装置担任(UT装置核心成员3人),统计分析框架下几乎包括了所有的统计和质量管理方法,比如:SPC、QCC活动的工具(因果图、排列图、直方图、散布图、调查表、分层图、控制图)、FMEA、FTA、QFD等,这对我们来说真真是一个难啃的骨头。“做比说更重要”,那段时间很煎熬、但也很开心,煎熬是因为我们对统计分析知识所知甚少,无法做到理论结合实践,开心是因为团队合作中会碰撞出很多火花,类似于头脑风暴那种。现在公司总经理、时任生产管理部经理孙少文指出统计分析项目需要团队的合作,而我就是在团队的合作中使自己进一步成长,统计分析分委会团队总结出以项目为载体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思路。
2010年10月,正当大家做得焦头烂额之际,公司引入扬智咨询公司开展黑带项目,项目目标:5个黑带项目中获得质量评审奖、24个黑带参加中国质量协会注册黑带考试笔试通过率90%以上。万华宁波想做任何事情,哪有不成功的。
记得2011年8月份黑带项目中期评审时,陈总指出,如果通过了黑带考试,就意味着各位学员在各方面具备了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反之如果通不过黑带考试,就说明该学员学习能力有问题,以此激励大家成为合格的黑带。
老舍先生的《我这一辈子》改编的话剧里不是有这么一句台词嘛,“一条道走到黑,傻瓜也能放光辉”。靠着这股韧劲,我参加了全国注册黑带考试并顺利通过。
总而言之,2009-2011年精益的培训特别多,翻开电脑中的精益文件夹,各类相关的精益培训以及自己搜集的资料存储量达到了1.3G(无影像资料),这也是我工作的百宝箱。
精益就像一把钥匙,开启了我大脑智慧宝库,重塑了大脑思维的框架,DMAIC、A3报告等工具方法使我分析问题、编制工作计划时,能够有边界、有取舍、有逻辑。那些每天“在现场”的日子,让我实践了精益基本的工具和方法,也让我脑子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在项目中不断实践、试错。能让生产变得简单点,让操作变得舒服点,让现场变得流畅点,当然也包括让自己变得有点价值……。
第二阶段:相依、相老
2012年初,办公地点从UT装置水系统办公楼转到了行政综合楼5楼,工作性质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我喜欢做生产工作,也曾经一度认为自己只适合做生产工作。而新岗位、陌生的工作让我忐忑不安,转型有点过大!
新工作中有一项工作是编写各种材料,当时觉得对于文学功底很弱的自己来说,实在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好在报告都是PPT形式,PPT重在逻辑(这是我的强项),且编制PPT的也忌讳文字过多,有一句话叫“能用图不用表,能用表不用文字”,精益6sigma学习的工具与方法往往可以让我“一图遮百丑”。
新岗位还有一项工作是各种ISO管理体系(国际标准:质量、环境、安全、能源、IATF16949),到总经办之前,我一点都不喜欢体系、甚至可以说是“讨厌”,总觉得各管理体系都是大而空的东西,两张皮,不落地!但没有退路,职责所在,只能硬着头皮上了。2012年我到北京参加了3天质量管理体系外审员培训,这次培训不但改变了我对管理体系的偏见,而且让我发现了管理体系与精益管理珠联璧合之妙。管理体系与精益的区别在于,管理体系提供了一套系统的管理理论与标准,是管理的基础平台(道),而精益则是运用工具、方法在具体问题或指标上的改善(法、术),管理体系使精益六西格玛的项目可以嵌入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实施。而每次客户审核,听说我们实施精益管理后,总是眼前一亮。
去年刚引入的IATF16949汽车质量管理体系更是将精益生产的工具与方法的要求加入到了标准的具体条款中,强制要求使用SPC、MSA、FMEA等五大工具,以及实施“全员设备维护”,使用OEE、CPK等指标”,我想幸好我学了精益管理,否则这个体系怎么学得懂,不懂又怎么落地?
记得,周书记曾经表扬说我“小身躯、大能量”,我想这个“能量场”应该主要是来自精益吧。
2019年公司提出再造一个宁波万华,转型现代化工,我曾经就有疑问了?都转型现代化工了,精益那套方法论,是不是过时了?
今年8月在杭州举行的智能制造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钱峰指出,智能制造的核心是制造,制造业这个发展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有其需要解决的问题和自身发展的规律,若是想走捷径或是绕过去,其结果则会是事倍功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建校元老之一、航空制造工程系的奠基人、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李哲浩教授曾经提出“三个不要”的观点:

1、不要在落后的工艺上搞自动化
2、不要在落后的管理基础上搞信息化
3、不要在不具备数字化网络化基础时搞智能化

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研究报告指出,由“传统工业”步入智能化,那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企业必须先解决根源性的问题,这个根源性问题解决的理念方法仍然需要依托精益生产。
所以,相信未来我的工作仍会与精益同行,我会和它相依、相老!

(点击图片↑↑↑,回看员工精彩设计)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