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结婚前了解婚姻的风险点
阅读量:3682206
2019-10-22
有趣了,这次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我完全不知道他的作品(不要说获得者,就是中国的提名者残雪,我也完全……不……知道),但这次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我知道他的作品! 这对夫妻写过一本书叫做《贫穷的本质》。 估计这下要重新出修订版涨价了吧。这本书应该十几年前就有了,我之所以会知道是因为我一直把自己定位成……穷人:很早就觉得自己除了打工没啥其他路有资本走,但又不希望自己沦为社会的负担,所以我很有社会责任感地补过一些经济学方面的书,没想到这本书的作者那么大拿,哈哈。 看这本书的时候,会感觉挺安心的。为什么呢。因为书里认为第一,现在吃不饱这个现象越来越少了。第二,大部分人穷是因为知识面太窄而决策失误。 我自己扒拉一下就对号入座了,第一不用说了,那时候我虽然是个学生,但打工攒的钱在后街的确想吃麻辣烫吃麻辣烫,想吃炒河粉吃炒河粉,的确没饿过。第二关于知识面问题,我从小热爱看闲书,并且身在一个街道图书馆免费开的年代——所以我得出的结论是只要不犯错,我可以做到人穷志不穷。 这种想法使我对婚姻制度的依赖性很小,寻求感情和公平,当下有感情,又公平,就行了。离婚了以后我可以马照跑舞照跳,因为不会伤筋动骨离婚返贫。 这里有一点要明确一下,对婚姻的高依附并不意味着婚姻没有获利,许多家庭主妇的生活比我富裕的多。 人各有志。我只是喜欢让婚姻轻松一点,感情好就在一起,感情不好就没强求,感情高于利益的生活。 记得我说过曾经交往过一个希望女人在家相夫教子,照顾婆婆(对方妈妈身体不太好)的男人,凭良心讲人家是有这个实力说这种话的,当时我一个月也就赚几千,他年终交的一笔税就超过我全年所有税前收入——如果能够组成婚姻,我的物质生活可以有肉眼看得到的提升,而他也可以获得一个更可靠的帮手。愿意承担家庭主妇风险的人理应在婚姻期间过上比我这种小民工物质条件更好的生活,否则这风险就承担的没道理了。 那么我当时认为高依附的婚姻风险点在哪里呢。 第一是没有共同房产。当时上海房市没有现在那么热,是有鼓励买房政策的,在买房送户口,买房退税的年代,我们谁也不知道后来房地产能涨成这个样子。所有当时对于已经有好几套房产的对方来说,有现金流不如去做其他投资,我住他家就好。 当时婚姻法解释还没有现在那么细,有些地方还流传着共同居住房婚满八年算共同房产的说法。但我作为一个从小住过没厕所,需要倒马桶的穷人,踏踏实实拥有自己的卧室和厕所是我给自己吹的牛逼,而且当时我觉得这条件达成又不难,我不靠男人也买得起自己的卧室和厕所,何必捧着金饭碗讨饭呢? 第二是我不想放弃编制和社保。毕业后我校招进了一个国企,虽然到手工资的确感人,但交金是六险两金!我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看不起社保去,社保是非常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地方啊。社保里的养老金,是唯一会跟着未来通胀调整的退休基数;社保里的医疗保险,是唯一不管你今年生什么病花多少钱,第二年仍然无脑续保有额度的医疗金;公积金里的住房公积金是利率最低的借款。 其实哪怕做了家庭主妇,也是可以个人交金的,如果连这笔保险都不舍得出,那这个家庭肯定比我承担风险的能力更差,就不要去博家庭主妇这个奢侈品了。如果不差钱,多一个国家托底的保险渠道类似于分散投资,完全不亏。 第三风险点是感觉照顾家庭流通性太差,附加值太低。 这个倒不是只针对在家照顾人,而是对所有工种,我关注的都是做的不爽能不能走,走了能不能再有力气找到可以干的活,如果不能,我都会觉得附加值不高。 照顾老人或者孩子,我并不反感(当然也谈不上喜欢),但当时中国的人工是低到发指的,有钱人家的家庭主妇定位只是指挥阿姨干活就行了,更类似于公司的中层。说来有趣,我是那种认为中场最局限的人,因为中层最难的就是爽了可以马上走。 做底层,只要你干的动,永远需要干活的人。而且不要小看共同富裕这个口号,现在劳动力已经急速升值了,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固然辛苦,但是踏实。
做决策层,有枪能做草头王,高风险带来高回报,我的成果和公司的利润挂钩,也许三年不开张,也许开张吃三年,愿赌服输。 尴尬的就是中间层,只要老板雇着你,自然有一份薪水,要招人,要管人,要平衡上下关系,要考虑部门地位——这一套本事培养起来难度不低,但是可能换一个老板就全盘皆废。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也做过十来年的中层,换过好几个老板,终于某个老板光荣退休,认为时候已到,在熟悉下一个老板前抛弃了我的编制——但家庭主妇不是这样,失业的同时肯定是失恋了。
经济来源太窄,和知识面太窄一样,太经不起风险容易引发决策失误的贫困了。 作为普通劳动人民,我也不觉得自己后代需要什么精致生活,穿快销品牌,读公立学校,老老实实应试教育刷题看书,适当培养兴趣,做个自食其力的人——不仅不需要昂贵的贵族式教育,我甚至不认为现代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还能容纳那么多所谓贵族。
不过分依赖于婚姻,甚至不过分依赖孩子,这反而让我人到中年的时候感慨结婚生娃都挺好的。闲置的时间和花不掉的钱,本来放着也就放着,现在可以多一个去处,让我体验多一份经历。 结婚过日子,有时候就和投资一样。高收益伴随着高门槛和高风险,我这等普通小民,又是个胸无大志的闲散人士,剩余资金按着二八法则,80%靠国家保底,20%则抱着小赌怡情的心态,不配资,不杠杆,不激进,赚几个零花钱得了。 婚姻,就是我生活精力里的20%。能有一段既能互相取悦,又能彼此白头偕老的婚姻固然就如同中新股一样美妙,但是如果有一天尘世间缘分已尽,我取悦自己,我默默变老,做一个行走世间的花衣老太,也有不是什么很吓人的事情。——————————来信可寄 ydzb_boca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