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我们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周年作出重要指示指出,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年来,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队伍不断壮大,成为党的“三农”政策的宣传队、农业科技的传播者、科技创新创业的领头羊、乡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使广大农民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对做好“三农”工作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理念、新论断。今天,让我们一起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的牵挂和关怀。

科技特派员
科技特派员,是国家和地方现阶段推行并实施的一项重大决策,它通过选派有一定科技专业理论、技术、工作经验、指导方法、管理能力、年富力强的专家、教授、研究员、博士等中青年知识分子,深入到农村第一线,长年累月地和农民在一起,工作在农村、服务农业,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三农”。一般有省、市(地区)、县三种科技特派员。
为破解闽北的“三农”发展难题,福建南平在1999年选派科技特派员到乡村开展科技服务,成为我国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发端。2016年,科技特派员制度上升成为国家层面制度性安排,逐渐展现出强劲生命力。如今,科技特派员工作覆盖全国所有县(市、区),带动农民增收超过1010万户。截至2017年,科技特派员与农民建立利益共同体3万个,创办企业1.15万家,平均每年转化示范2.62万项先进适用技术。

△在福建省武夷山市星村镇,科技特派员张锡友(右)与茶农在生态茶园内了解茶叶长势。

△在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科技特派员王宗寿(中)与同事在畜牧场污水处理装置前交流。
科技特派员制度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总结和倡导的农村工作创新机制。20年来,科技特派员制度始终坚持“高位嫁接、重心下移、夯实农村工作基础”的思想灵魂,持续放活选派方式、源源不断为农村输入科技创新人才,在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福建省武夷山市星村镇,科技特派员张锡友在生态茶园内检查捕虫装置。

△在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科技特派员陈桂荣(左)与当地农户交流。
以科技为引擎,农业大踏步前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经过70年筚路蓝缕、持之以恒的努力探索,我国“三农”面貌焕然一新。滴灌喷灌精密控制、无人机播种洒药、联合收割机自动收割、手机APP控制温室种植……一大批先进科学技术在基础农业中的应用,彻底改变了农民千百年来“靠天吃饭”的命运,打破了贫困地区人多地薄的资源禀赋限制,引领了我国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前进方向。

△在福建省武夷山市星村镇,科技特派员张锡友(右二)与当地茶农查看茶叶长势。

△临安市山核桃可持续经营技术座谈会,浙江农林大学科技特派员在给农民做技术指导。
“创新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指示中进一步明确了推动乡村振兴的着力点。我们要深刻领会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在立足我国国情、农情基础上,聚焦破解制约农业创新发展的突出科技难题,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搭建创新创业的事业平台,引导现代生产要素向农村集聚,尤其要继续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进一步发展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扎根泥土,把创新的动能扩散到田间地头,带动农业现代化水平整体跃升。

△在福建省武夷山市星村镇,茶农在生态茶园内向科技特派员张锡友(右)咨询。

△建瓯市林业科技特派员谢健(右一)在东峰镇大房村指导林农种植珍贵树种。习近平的“三农”寄语

△2019年9月17日上午,习近平来到信阳市光山县槐店乡司马光油茶园,同正在劳作的村民和管理人员交流。
要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这个短板。
重点抓好农村交通运输、农田水利、农村饮水、乡村物流、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
——2019年3月8日,习近平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北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我国是农业大国,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广大农民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等各个历史时期都做出了重大贡献。今年是农村改革40周年,40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2018年9月22日,习近平向全国亿万农民祝贺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
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
——2018年9月21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2018年6月12日至14日,习近平在山东考察。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要加快构建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长效政策机制,让广大农民都尽快富裕起来。——2018年6月12日至14日,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时的讲话

△2018年3月8日,习近平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的审议。要充分尊重广大农民意愿,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把维护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促进广大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2018年3月8日,习近平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省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2016年4月28日,习近平在农村改革座谈会上发表讲话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加大推进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力度,加强城乡统筹,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促进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
——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主持召开农村改革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坚定不移深化农村改革,坚定不移加快农村发展,坚定不移维护农村和谐稳定。
——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主持召开农村改革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2015年7月16日,习近平在延边州和龙市东城镇光东村稻田同村民和农技人员交流。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不能忘记农民、不能淡漠农村,必须始终坚持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减弱、推进农村全面小康不松劲,在认识的高度、重视的程度、投入的力度上保持好势头。
——2015年7月16日至18日,习近平在吉林调研时指出

△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来到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仔细察看洱海边的生态保护湿地。
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在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考察工作时强调

△2014年12月13日至14日,习近平在江苏调研。
要更加重视促进农民增收,让广大农民都过上幸福美满的好日子,一个都不能少,一户都不能落。
——2014年12月13日至14日,习近平在江苏调研时强调

△2014年12月13日下午,习近平在镇江市丹徒区世业镇先锋村农业园草莓大棚,实地察看草莓生长情况。 现代高效农业是农民致富的好路子。要沿着这个路子走下去,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2014年12月13日,习近平在江苏世业镇先锋村农业园调查了解现代农业发展情况察时的讲话

△2013年11月27日下午,习近平在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智能化温室了解农业科技创新情况。
解决好“三农”问题,根本在于深化改革,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道路。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按照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原则,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安全环保法治化,加快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
——2013年11月24日至28日,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时强调

△2013年4月8日,习近平在琼海市潭门渔港一艘渔船上向渔民了解出海捕鱼的劳动和生活。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要把中央制定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贯彻落实好,使热带特色农业真正成为优势产业和海南经济的一张王牌,不断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2013年4月8日至10日,习近平在海南考察时强调

△技术员在指导花农

△在福建省武夷山市星村镇,科技特派员刘国英(前)给学生们讲解茶叶知识。“三农”形势持续向好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基本消除了农村绝对贫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49年实际增长40倍,达到14617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累计减少8亿多人。截至2018年底,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减少到1660万人。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将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这是今天上午记者从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活动第三场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的。
■ 超99%的建制村通了硬化路
吃饱肚子是中国老百姓孜孜以求的梦想。1949年,我国粮食产量仅有2264亿斤,70年里先后迈过11个千亿斤台阶,现在已连续4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油瓶子”“菜篮子”“果盘子”也供应充足,我们用9%的耕地养活了近20%的人口,这是世界农业史上的奇迹,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基本消除了农村绝对贫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49年实际增长40倍,达到14617元,超过99%的建制村通了硬化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义务教育实现全覆盖,农民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70年来,农业现代化有了质的跃升,现在农业生产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科技水平和物质装备条件与过去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3%,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80%;70年来,形成了一套中国特色的“三农”政策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推行“三权分置”改革,搭建起农业支持保护和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制度框架。两年来,乡村振兴全面启动,规划体系、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有力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建瓯市小松镇科技特派员叶忠贤(左)指导果农科学管理果园。
■ 全国10.2万个贫困村脱贫
经过70年来的持续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脱贫攻坚,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结合,取得了重大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累计减少8亿多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6年间,累计减少贫困人口8239万,每年都保持减贫1200万人以上,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截至2018年底,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减少到1660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7%,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371元,占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71%,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吃不饱、穿不暖的问题基本解决。全国832个贫困县有436个摘帽,全国12.8万个贫困村有10.2万个脱贫,区域性整体贫困明显缓解。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大幅增加脱贫攻坚投入,累计新建改建贫困地区农村公路50多万公里,解决1600多万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对700多万贫困农户危房进行改造,对近1000万贫困人口进行易地扶贫搬迁,完成十多万所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任务,2522万贫困人口享受低保政策,长期困扰贫困地区农民群众的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上学难、就医难和住房危等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贫困地区农民生产条件显著改善,生活质量不断提升。
■ 对世界减贫贡献率超70%
党的十八大以来,贫困地区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呈现出新的发展局面。贫困地区经济加快发展,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贫困县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出全国平均2个多百分点。通过产业扶贫、就业扶贫,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和电商扶贫、光伏扶贫、旅游扶贫等新业态迅速发展,贫困地区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明显增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退耕还林、生态扶贫等,贫困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实现生态保护和脱贫攻坚双赢。
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更加巩固,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显著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累计选派300多万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干部到贫困村开展驻村帮扶,他们与当地干部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加强了基层基础,了解了国情民情,转变了工作作风,成为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通过组织开展贫困识别、精准帮扶、贫困退出,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农村基层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
同时,加速了世界减贫进程,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世界银行数据显示,中国减贫对世界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

△在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科技特派员王宗寿(左二)带领的团队在畜牧场内合影。

△建瓯市农业农村局科技特派员饶俊华(左)在芝山街道豪栋村指导菜农防治病虫害。
粮丰农稳天下安。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根本遵循,明确目标、直面挑战、努力奋斗,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汗水挥洒在田野上、把科技送到农民心坎里,在科技兴农、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不断作出更大贡献,绘就新时代“三农”富强美的壮丽图景。
(来源:综合新华网、人民网、央视网、学习中国、东南网等资料整理)
监制/陈玮 责编/毕克为 编辑/杜曙晔 技术编辑/杜曙晔
推荐你看
![]()
脱贫攻坚关键之年,习近平作了哪些重要部署
![]()
习近平:中国饭碗要装自己的粮食

关注公众号,免费获取《新中国发展面对面》微视频、《新中国发展面对面》音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音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音频、《新时代面对面》微视频、《新时代面对面》音频!
![]()
新中国发展面对面
聚焦新时代
解读十九大
![]()
长按二维码关注
绘就新时代“三农”富强美的壮丽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