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工资都发不出了,背着40亿债务的地方政府穷哭了!

工资都发不出了,背着40亿债务的地方政府穷哭了!

阅读量:3689572 2019-10-23




这是你与/大方先生/的第02次相遇

今天我们要来分享一点生活百态
关于
票!子!
接网友爆料
公立单位发不起工资
       公立单位,不发工资太扯淡了。但上网一查,这种扯淡的事情还真的很多。
  6月以来,安徽的教师、湖南的公务员、河南的警察,还有上图黑龙江的广电都掀起了一阵讨薪的风,而这些行业都是大众眼中的“金饭碗”。
  这不免让人感到这阵风有点奇怪。
  多地“金饭碗“群体讨薪事件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而这阵妖风是否会波及到我们每个人呢?
  地主家没有余粮
  说实话,能让教师、公务员等编制内员工上街讨薪,只能说面对欠薪,他们已经忍无可忍,顾不上所谓的脸面了。
  众所周知,教师、公务员、警察等编制内员工的工资都是由地方财政局调拨发放的。
  这么说来,这些公立单位发不出工资,只能说地方财政确实比较紧张。
  我们来看看财政部公布的全国各地1-4月的财政收入数据(单位:亿元):

  从上图可以看出,除了上海、浙江这两个省市,其他省市的财政收支都是入不敷出的。1-4月,全国的财政赤字达到2万多亿元。
  对比一下2017年全年的财政赤字,也只是3万亿元左右。
  虽然大部分省市在2018年1-4月的财政收入都是上升的,但赤字率依然高速攀升。可见,今年1-4月全国各地的财政支出上涨的幅度远高想象。
  回归到欠薪事件,欠薪省市是黑龙江、湖南、河南、安徽等地,这些省市的财政赤字分别为:1102亿、1367亿、1620亿、1263亿,都属于是千亿级的赤字。
  从上图可以看出,千亿级赤字的省市还有四川、江西、云南三个省市。我估计,这三个省市编制内员工也没那么好过。
  支出远远大于收入,在这种情况下,各地公立单位迟发工资的问题也就不难理解了。
  那问题来了,为什么大部分省市的财政都是亏空的?
  从本质上讲,财政一直亏空就是入不敷出,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因为实体经济凋敝税源不足导致财政收入没有大幅上升,二是因为地方债务问题爆发导致财政支出扩大。
  先来看一组关于实体经济的数据: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今年1-4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1271.7亿元,同比增长15%。看起来,这数据好像还不错。
  但如果用原始数据亲自计算,结果你会吓一跳,下表是根据前后两年的原始数据计算出来的真实工业经济效益。

  从上表可以看出,2018年1-4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利润总额为21272亿,对比2017年1-4月的22780亿,实际负增长6.6%。
  最关键的是应收账款同比增幅,高达7.3%,远超出其它几项数据,这表明企业在上下游拖欠货款的现象在增加。
  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我国实体经济凋敝,财政局税源自然受影响。但另一方面,财政支出过大的原因也因为地方债务正在爆发。
  原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贺铿在谈及地方政府债务时称,中国的地方债大概是40万亿,但地方政府没有一个想还债的,甚至许多地方连利息都还不起。
  我找到2016年的全国各省市的债务情况(2017年更严重)大家可以看一下:


  数据来源:财政部及各省财政厅
  可以看出,贵州、辽宁、内蒙古、云南、陕西五省债务率超警戒线100%。其中,贵州债务余额达8709.8亿元,负债率达到178.9%。大部分省市早已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60%,处于资不抵债的破产边缘。
  以贵州为例,贵州2016年末债务余额为8709.8亿元,如果我们以5%的保守利息水平来看,一年光付息就有435亿元了。
  而反观今年1-4月,贵州的财政收入才560.44亿元。大家对比一下数据,就知道这个债务问题有多操蛋。
地方债的前世今生
  地方债这么严重,那到底是从哪里来的?让我慢慢道来。
  要借债,先要有钱。
  过去30年,我国整个金融环境较为宽松,央妈狂发钞票,这跟我们的经济发展模式一直是信贷扩张拉动GDP有关。
  在1990年的时候,中国的货币M2发行量是1.53万亿,截止到2018年3月,中国的货币M2发行量达到173.99万亿元,这意味着28年的时间,人民币的发行量增加了100多倍!
  资金面宽松,自然有大把钱,跟银行借钱也很简单。为了漂亮的成绩单,地方政府开始随心所欲,大搞建设、大搞形象工程。另外,又可以通过投资项目大肆敛财,所以近几年,我们才会看到那么多打虎新闻。
  政府借钱分为两种:地方债和地方融资。
  之前,中国的地方政府是没有发行地方债券的权利,可能是因为国家知道地方政府会乱来,所以不放权吧。大家先知道有这种借钱方式就好。
  我主要想讲的是地方融资:
  大家要知道,政府是不能直接跟银行借钱的,所以各个地方政府就主导注册一些投资公司,称之为“融资平台”,这些公司名称往往就是某城建开发公司、城建资产经营公司等等。
  接着地方政府立项基建项目,比如:建高速,建机场,盖政府大楼……。这些融资平台公司拿着政府的基建项目去银行融资。
  因为是政府背景的公司,又是政府项目,所以银行自然是融资多少就给多少。
  一般来说,这些融资平台的融资模式是不计入政府财政预算的,所以各个地方政府借了多少钱就很难统计的。
  也就是说,地方债务的规模远远超出你的想象。
  举个例子,天津最大的城投平台天津城建,2018年一季度账面可见的有息负债就有4000亿。一年光付息就有200亿,但这家平台过去两年的总收入只有140多亿。
  地方债就是这么来的。
  接盘侠终究还是百姓
  无论是黑龙江、湖南、河南、安徽的讨薪事件,都只是地方财政状况不佳的缩影。
  但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地方政府也是要还钱的。
  很有意思的是,地方政府开始花式筹钱,看看最近的各种新闻,就知道各地政府的吃相有多难看了。归纳起来借钱花样主要有两种手段:借新还旧、增加财政收入。
  借新还旧有两种方式,一是跟百姓借,二是跟银行借。
  跟百姓借这一渠道很好理解,就是发行地方债。
  之前地方政府是没有发行地方债的权利的,但国家说地方债我可是不兜底的,你们地方政府自己想办法,但最终还是给地方政府指了一条明路,就是发行地方债券。
  我看到最新的新闻:多地的新增债券发行已经在5月开启,今年前4个月地方政府发行的债券全部为置换债券或再融资债券。
  由于各地下半年重大投资项目的融资需求,6、7月份地方债发行将会达到今年的第一个高峰。
  所以,如果你想为家乡做贡献,请买地方债。
  第二条渠道就是跟银行借钱。但现在资金面紧张,银行也没有什么钱,可不能乱借钱给你啊。怎么办?
  其实,在美联储加息的大环境下,央妈也不敢大放水。但可以变相放水嘛,于是我们就能看到定向降准、置换降准、临时降准、MLF、SLF等各种名词(不懂的自己百度,这里就不多说了)。
  官方说的是投向实体经济,但我们都知道,只要放水,钱其实几乎都流向房地产,而房地产就是我们地方政府的老相好。
  所以,如果你想为家乡做贡献,买房子吧。
  我们再来看看增加财政收入这一手段,无非就是卖地和增加税收收入。
  说到卖地,就不得不说房地产的热销了。楼市卖的好,土地才能卖个高价啊。
  要让楼市卖得好,各地政府纷纷掀起“抢人大战”和“抢房大战”的热潮。
  从去年开始,全国有20多个省市出台了人才政策,纷纷抛出橄榄枝,送户口送房补送送送。出台摇号、棚改化货币化等政策,利用舆论让全民掀起一场“抢房大战“。房价自然就噌噌噌地涨。
  数据是说明事情的最好方式,我们来看一下与土地有关的数据吧:
       今年1-4月,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同比增长40.7%。1-4月,与土地和房地产相关税收中,契税1884亿元;土地增值税1898亿元;房产税1047亿元;耕地占用税437亿元;城镇土地使用税928亿元。这些数据共计24152亿。
  可以算出,24152亿元的税收占总的公共预算收入69019亿的35%。在“抢房大战”、“抢人大战”这些地方,这个占比可能会更高的,这个数据占比明显过大了。
  说到增加税收收入,我突然想起最近崔永元揭露“阴阳合同”的事情,或许接下来针对娱乐圈的税收整治会来一波。
  借新还旧、增加财政收入这两种还款手段被地方政府利用得淋漓尽致,但财政赤字还那么难看。不免让我猜疑:地方政府该不会直接违约吧,毕竟欠薪这种事情都做得出来了。
  假如地方政府直接违约,难道就不会波及老百姓吗?不,最后吃亏的还是老百姓。
  地方政府直接违约,那么亏的就是银行了,但银行也不傻,自然会找人来接盘。
  于是,银行把债权转卖给信托公司,比如10亿的融资,银行说签的是5%的利息,那我留下2%的利息,剩下的你接手,你还有3%可赚。
  虽然信托公司也知道政府是个什么东西,但是这么大的生意总不能不要吧。怎么办呢?于是,信托公司就把这些债权做成一个一个投资产品。
  比如:城建公司修高速项目……我们把这些投资产品统称为“理财产品”。再把“理财产品”拿到银行,让银行代理销售。
  好了,买了理财产品的人,就是地方政府债的债主了。
  写到这里,大家应该很清楚了:买房、买国债、买地方债,甚至一些银行理财产品,我们都是在为国、家乡做贡献。
“转发到朋友圈是最好的赞赏
图文来源|@网络小贷

大方先生,大方人的秘密基地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