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黑除恶丨精心组织、重拳出击,我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阶段性成效
阅读量:3690504
2019-10-23
自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以来,我区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精准摸排、重拳打击,打掉了一批涉黑犯罪集团及涉恶集团。2018年7月,自治区公安厅对宜州区2017年度“神剑·打黑除恶”重点关注地区予以摘牌。今年以来,全区收到的举报线索明显下降,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不断提升,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阶段性成效。加强领导,合力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入开展。我区将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全区重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领导小组,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相关四家班子领导任副组长,统一谋划、靠前指挥、主动部署;先后召开区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专项斗争工作推进会等相关会议29次,部署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先后12次对专项斗争作出批示,并深入乡镇和政法部门调研、督导。同时,出台《宜州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方案》,成立“一办八组”,划分5大战区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重拳出击,形成严厉打击黑恶势力高压态势。扎实开展“千人驻百村”“百警联百村”行动,组织210名公安干警联系210个村(社区),安排500名干部职工逐村进行线索摸排,对所有乡镇、村(社区)进行再次线索精细排查、核查,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对部分重点行业、领域、区域确保不漏一人。截至今年9月底,全区共收到各类线索378条,核查378条,办结146条。其中,涉黑恶线索286条,公安机关核查286条,办结91条,呈请报结9条,做到涉黑涉恶线索百分之百核查、核查结果百分之百反馈。坚持边摸排、边取证、边收网,打掉4个涉黑犯罪集团、5个涉恶集团,打掉47个涉恶团伙。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加大对问题突出重点行业、领域整治和监管力度。公安、农业农村、司法、市场监管、交通、住建、网信、教育、卫健等各相关行业主管部门适时组织开展本行业领域专项整治,加强线索排查,对欺行霸市、涉黑涉恶组织专项打击,对盗抢骗、黄赌毒、食药安全等突出违法犯罪保持高压震慑态势。截至目前,全区共破获毒品案件26起;查处涉赌行政案件45起,涉赌刑事案件立案5起,破案5起;查处涉黄行政案件21起,涉黄刑事案件立案2起。 此外,完善政法委、纪检监察、组织、宣传、公检法司8个专项斗争重点部门协作配合机制,加强沟通协作,围绕“信息共享、工作联动、打防一体、标本兼治”要求,凝聚工作合力。深挖彻查,摧毁黑恶势力根基。我区坚持将扫黑除恶与反腐败斗争相结合,深挖黑恶势力犯罪案件背后的腐败问题,对黑恶势力的“关系网”“保护伞”一查到底,严厉打击。结合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紧盯涉黑涉恶问题突出、群众反映强烈的重点地区、行业领域以及发生在群众身边的涉黑涉恶腐败问题,持续保持严打高压态势。共查处立案11件,结案8件;给予开除党籍处分5人,留党察看处分2人,组织处理1人。将基层党员干部涉黑涉恶问题作为执纪审查重点,坚决惩治放纵、包庇黑恶势力甚至充当“保护伞”的党员干部。共立案查处基层党员干部、公职人员涉黑涉恶和“保护伞”问题5件,给予开除党籍处分2人,留党察看处分1人。坚持扫除黑恶势力、深挖彻查“保护伞”和摧毁黑恶势力经济基础“三位一体”同步推进,确保涉黑涉恶财产应查尽查,彻底摧毁黑恶势力经济基础。河池市公安局宜州分局扣押“黑财”资金12.54万元,各类车辆22辆;宜州区人民法院依法查封、扣押、冻结黑恶势力的非法财产,确保“打财断血”落实到位。治建结合,同步推进扫黑除恶和基层组织建设。推动关口前移,狠抓基层组织整顿,夯实基层组织政权。建立防范黑恶势力侵蚀基层政权机制,对群众反映强烈、问题较多的村(社区)组织开展“回头看”,核实是否存在涉黑涉恶情况,严厉查处4起农村党员干扰基层社会生产生活涉恶问题。区四家班子党员领导联系21个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累计解决问题32个。 抓好现任村“两委”成员的资格联审工作。组织纪委监委、公安、检察院、法院、司法等部门,对全区1219名现任村(社区)“两委”干部进行联审,对政治上不合格和涉黑、涉恶、涉“村霸”等问题的村干部坚决依法予以清理。截至目前,共撤换5名不合格不胜任村干部。同时,全面落实村级党组织书记备案制度,进一步明确村“两委”候选人补选资格,严肃政治标准,严把村干部队伍“入口关”。 深化拓展“党领民办,群众自治”。组建屯级党群理事会参与乡村治理,将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与基层矛盾纠纷化解、社会治安巡防、社会和谐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构建屯级党群理事会融入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由党群理事会民主推选出1756名群众义务担任治安巡防员,组建社会治安义务巡防组织176个,实施社会治安群防群治工程,建立“社会末梢”群防群治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