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早早】2019.10.22星期二
阅读量:3691432
2019-10-23
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已于北京时间10月14日17:45在斯德哥尔摩公布。获得者是MIT教授阿比吉特?班纳吉(Abhijit Banerjee)和埃丝特?迪弗洛(Esther Duflo)以及哈佛教授迈克尔?克雷默(Michael Kremer),以表彰他们在“以实验方法减轻全球贫困”的贡献。
三位经济学家回答了一个反常的穷人现象:为什么穷人越努力越无法走出穷的怪圈?
他们的经济学研究成果很烧脑,用大白话解读一下:很多人想当然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穷人懒惰、愚蠢和享乐主义。或者换一句中国的老话“勤劳致富”,这是中国老百姓的信条。但是,错!是不是很残酷……
诺贝尔经济学奖在颁奖辞中写道,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进行的研究,大大提高了人们抗击全球贫困的能力。在仅仅20年的时间里,他们以实验为基础的新方法改变了发展经济学。
迪弗洛和班纳吉是一对夫妻。夫妻同时获得诺贝尔奖,他们是诺贝尔奖历史上第五对搭档得奖的夫妇,是经济学奖首对获奖夫妇。这两位不仅是夫妻,还是一对师生。迪弗洛的老公班纳吉就是她的博士生导师。
获奖结果公布后,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委会委员托斯滕?佩尔森(Torsten Persson)表示,评委会表彰这三位获奖人基于多重原因:一来,三位获奖人研究的如何减贫的主题,是关乎人类命运的重要议题;二来,获奖人用试验性的研究方法来寻找可靠解决方案,包括贫困的根源是否被掩盖,如何能够找到更有效的减贫方法;同时,三位获奖人的研究经过时间检验,通过干预措施,对减贫起到了实际的效果。
《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便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比吉特?班纳吉和埃斯特?迪弗洛合写的研究成果之一。
2011年,班纳吉和麻省理工学院的同事、妻子迪弗洛合作撰写的《贫穷的本质》(《Poor Economics:A Radical Rethinking of the Way to Fight Global Poverty》)一书在全球广受好评,获得了2011年《金融时报》年度最佳商业书籍奖。
如果想找到您为何还没有致富的根源,推荐您读一读这本书,这本书分十大章节,从营养、健康、教育、生育、风险管理、贷款、存款、创业、政治参与等多个方面,深入探讨穷人的生存、选择和突围,以及援助、制度对穷人的意义。
两位经济学家在书中提出了一个反常的穷人现象:为什么穷人越努力越无法走出穷的怪圈?
两位研究者通过实证探究贫困的根源,发现穷人并不是世人想象的懒惰、愚蠢、享乐等刻板印象,发现处在贫穷状态中的人和普通人在欲望、弱点以及理性的层面上,实则差别不大。这一点也正好印证了中国的老话“人穷志不短”。
然而,穷人和富人的区别在于,贫困的境遇,导致穷人接受信息的渠道受限,造成许多小错误,并产生恶性循环,比如没有收入来源自然没有退休计划,不识字于是无法看懂拗口的健康保险产品等。普通人所忽略的小消费、小障碍和小错误,在穷人的生活中可能成为关键问题。
也就是说,贫穷的原因并不是懒惰,而勤劳并不一定就能致富。
如何摆脱贫穷?像富人一样去做
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认为,要摆脱贫穷并不容易,但只要抱着“万事皆有可能”的态度,和一点儿援助(一条信息、一点儿推动),就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积极效果。
两位研究者建议,“选择是需要空间的,这空间至少要大于自身的温饱条件,否则由于可供选择项的稀少而使得残存的选择毫无意义。”
简单的说,他们的研究说明了一个问题:穷人之所以穷,他们渴望摆脱贫穷,他们也并不懒惰,他们愿意为了心中的渴望而努力奋斗,但是,因为他们无法跳出自己的处境,他们的认知还停留在穷人的认知资源和认知习惯中。这就叫做“穷人思维”。
要想摆脱贫穷,你必须要像一个富人一样去做选择。也就是说,要想致富,必须有“富人思维”。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的认知资源都是为了适应现状而产生,我们的认知习惯又反过来禁锢了我们的思维模式。想要实现从穷人向富人的提升,首先要具备“穷人思维”向“富人思维”的跳跃,突破思维的禁锢,为自己更多选择的可能性。
穷人更擅长精打细算,因为他们条件和资源有限,他们会更加会考虑如何有效地运用已有的有限资源。但结果却是无法走出困境。
比如,健康方面,这几位经济学家研究发现,穷人在医疗方面的支出占比也是非常高昂的,甚至还会高于富人的支出占比——穷人的风险暴露远超富人,抗风险能力也远低于富人。
疾病预防工作即便再便宜,穷人也还是不会去做,因为他们只会等到生病以后,才考虑要花多少钱来治。而花钱治病的习惯上,穷人通常“小病靠扛”,然后就是减少就医频次,这样看起来似乎医疗消费很少,而实际上穷人一旦就医,基本上都是重大疾病,甚至是绝症,治疗费用极高,而且康复的概率较低。
穷人更难以承受疾病带来的时间损失,因此他们更偏爱那些“下猛药”的医疗方式,对于“慢慢调理”的医疗方式则难以接受。但是,这种重治疗轻预防就医习惯,不仅让穷人更穷,而且让他们的身体也饱受摧残。
身体健康几乎是穷人最核心的资产——但,他们依然无力保养这份核心资产。
而真的到那时,穷人才发现治病所花的钱远远高于前期预防和购买健康保险的投入。结果造成更难走出困境,恶性循环。
而富人却早早的就提前为自己和家人购买了健康保险,做足了保障,真正等疾病来临之时,正是因为有了保险的保障,他们根本没有治病的负担,反而节省了一大笔费用,保存了原有的财富。
另一个区分“穷人思维”和“富人思维”的角度是对子女教育的认知。穷人并不认为教育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他们把教育的费用看成是一种成本。
有一个放羊娃的故事:一个富人去山区考察,看见一个放羊的小孩,于是,富人就问:小朋友不去上学,放羊干啥?放羊娃:放羊能卖钱。富人:卖钱干啥啊?放羊娃:卖钱娶媳妇。富人:娶媳妇干啥?放羊娃:娶媳妇生娃。富人:生娃干啥啊?放羊娃:生娃放羊……
穷人渴望赚到钱,也能忍受风吹日晒的漫山牧羊的艰辛,但是错误的设定了“放羊要从孩子抓起”才能尽早赚钱致富的路径,只能世代以此为生,没有办法改变。
这是认知的局限,这是想象力的自我禁锢。这一点堪称穷人的命运诅咒与遗传基因,也是一穷起码穷三代的核心原因。
而在富裕人群中,60%将子女教育作为首要投资目标。45岁以上的人群中,40%将资助子女买房或创业作为重要投资目标。买学区房、上私立学校、出国留学......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都愿意投入金钱和精力到子女的教育中,有眼光的群体甚至在孩子刚出生就买好了孩子教育储蓄基金。
所以,很多人说绝大部分富二代综合素质、视野、能力都远比穷人家的孩子高很多,那是教育的回报。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摆脱贫困、实现富裕。我们每个人都有实现富裕的权利和能力。
摆脱贫穷,首先摆脱“穷人思维”,冲出禁锢,在你有限的资源上,做出‘比你资源多一点’情况下的选择……每次选择都多一点,你的财富每次也会多一点,多一点……最终,你会成为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