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财经八卦40/19】(重发)从油锅里捞钱,尔今能持否?
阅读量:3691466
2019-10-23
一周财经八卦,今天贼踏实,一根毛衣战的毛儿都没有,蹦高儿~~!
【然后居然被投诉?投你妈哪门子诉?】 先开个车。大货车超载问题。网上有个说法,说都赖路桥费太高,大货车运货成本高、不挣钱、被迫超载。No, no, no, no, no…即使路桥免费,大货车也会超载——因为超载能挣钱啊。就算油锅里的钱中国人民都敢捞出来花,超载算个毛。公路运输市场的问题,就跟咱国家好多传统行业遇到的问题一样:市场集中度太低。中国的公路运输是完全竞争的,很多大车司机都是家庭贷款买辆车,夫妻俩搭伙走遍中国,挣钱最重要,只能玩悬的。完全竞争的市场一定要有足够的监管,如果没监管,就会导致门槛越来越低,最终陷入恶性竞争:彼此压价,携手走向惊天大超载。交通部2018年数据:2500+万辆大货车,90%为个人运输或挂靠。嗯哪,完全竞争+没监管=市场集中度低如果全国的公路货运80%掌握在几个大公司手里,会好管很多。这说明,我们国家距离良好的市场经济,还差得很远。因为,良好的市场经济=市场集中度高。在充分监管的情况下,完全竞争的结果一定是优胜劣汰,那些管理好、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一定会脱颖而出,通过自己占有或者兼并,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最终整个市场几强林立。可能一说到这里,马上就有同学担心垄断。唉,垄断哪那么容易啊……市场集中度高的行业多了,比如我们身边的家电行业,董小姐再厉害,也没人说格力垄断空调业,对不?不要一提集中度马上就联想到垄断,完全竞争的行业很难垄断,一个战略失误干倒闭的可能性更大。 说起市场集中度,4月24日【一周财经八卦14】中,我们写:看上去新一轮的钢铁产能过剩正在形成……嗯哪,坐实了。上个月,财新写了篇《钢铁再过剩》。说2016年,国务院颁布《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施脱困发展的意见》,目标:5年内化解过剩产能1亿-1.5亿吨,全行业不允许新增产能。新建产能须先获得产能指标、再进行减产置换。2018年底,钢铁行业宣布,提前两年完成了1.5亿吨的化解目标。现在是2019年10月,再次过剩……上一轮化解,政府下了很大力气,关了很多钢厂,引导了很多兼并,希望提高产业集中度,最好是全国只有几个大的钢铁集团。但最后的结果是:因为关了很多钢企,剩下的钢企效益大好,资金和意愿都膨胀了,马上就“开足马力,提高产量”。为什么钢铁企业这么愿意“提高产量”?因为,钢铁业的特点是,投资巨大,固定成本很高,相比之下,铁矿石和煤炭这样的流动成本都无所谓了——高炉反正在那儿放着,烧一炉钢也是烧,烧半炉钢也是烧,烧一炉钢的成本,比烧半炉钢的成本多不了多少,所以,越开足马力烧,每炉钢的成本越薄,搂着烧,反而成本高……大家为了让利润厚一点,就要多多烧,摊薄成本,增厚利润。嘻嘻,形容的比较粗陋,但意思到了。这是重工业的特点,固定资产投资巨大,每年折旧都很可观,为了回本儿快,当然是多生产来得划算。有点像公路运输的惊天大超载吧?而且,不仅限于效益好的时候。效益不好的时候,更得来这套。市场不好,产品卖不出去,怎么办?也是开足马力加大产能,烧!把成本烧下来,每炉钢比对手便宜,才有可能卖得出去……合着挣钱也要扩大产能,赔钱也要扩大产能,只要活着,就要扩大产能,就问大家,钢铁业牛逼不牛逼?这也是一种有今儿没明儿,从油锅里捞钱花啊。可能有同学问:看来扩大产能是天性不能自已,那就无解喽?不不,特别容易破!你想扩大产能,你想建新的高炉,你得有钱啊。银行不给你钱,你建个毛?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金融界给不给你钱,要看你的行业前景。行业前景堪忧,谁给你钱?简简单单一个资金,就能把钢铁业的脖子卡住。金融界有节操,钢铁业也就有节制了。所以,欧美的钢铁业是没能力疯狂扩张的。翻回来说咱们国家,为什么这一轮的情况是:2018年底宣布完成化解产能1.5亿,10个月后就又过剩了。财新记者说,毛病就出在“新建产能须进行减产置换”。比如,你兼并了一个民营钢铁厂,兼并了他们家500万吨产能,你把能搬走的设备都搬到你的厂子去了,这个民营厂子就废了,然后,国家允许你在自己厂子,新建一个年产400万吨的高炉——新建产能必须是按1:1.25置换,国家在压缩产能。可是你呢?你马上建了一个1000万吨的炉子,对外宣称是400万吨……炉子是看内部容积的,除非把炉子拆了拿尺子量,谁知道你这个是多少吨……而且有的兼并搞得更花:500万吨产能,分给好几个企业,每个企业分的都不一样……这就更没法监管炉子容积了……产能就是这样越减越多!牛逼吗各位同学!!为什么胆儿这么肥?国企或国资背景;地方政府暗中支持。
客观地说,钢铁,作为一个行业,这十年里是中国的祸水。如果没有钢铁产能过剩,这一轮毛衣战就不会被点燃。有利益相关的同学不要玻璃心,因为这十年太特殊了。2008年,四万亿开启了中国产能过剩的大门,钢铁企业拿到了便宜的资金、土地→纷纷扩大产能→产能大,成本被摊薄→竞相出口,彼此压价→欧洲钢铁业七八年时间就被彻底挤垮,用各种转口的方式冲击美国本来就快不行了的钢铁业,导致民主党的票仓——铁锈地带反水,把川总选上了台,美国才这么强硬地把我们拖入了毛衣战。虽然复盘的时候,我们总会说,原因很多啊BLABLA,但是再大的导弹,它要爆炸,也需要一个触发装置,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就是毛衣战的导火索。不仅引燃毛衣战战火,钢铁行业也捆绑了我们的金融安全。钢铁、玻璃、水泥、电解铝这些产能过剩的行业一直都是银行的“资金黑洞”——咱们说过好多次,一是贷款给国企没有“道德风险”,银行特别爱贷给国企;二是你不贷款给它,它就倒了,它倒了你全赔,你贷款给它,它还能活着,活着就能债务重组什么的,你前期投入的资金就有生机;三是,很多时候,银行不得不给这些行业放贷,因为地方政府后头逼着银行呢。钢铁行业吞噬的资金不要太多,举例,2018年最大的破产案——渤海钢铁,世界500强,国资背景,负债1920亿。这钱哪来?终归是每个纳税人涓滴归公。说到底,各级政府是每个钢铁企业的后盾,要土地给土地,要资金给协调资金,企业不行,政府帮着引入新的投资者……不只地方政府,从中央到地方都是这样式儿。他们关心的不是资产质量,而是:GDP、税收、就业。辖区内的钢铁行业,再不争气也养活着,舍不得关,也不甘心被别人兼并,疯狂支持去兼并别人——所以中国的钢铁业是优不能胜,劣不能汰,再优你也逃不过价格战,再劣也有钱续命,市场集中度自然无法提高。钢铁行业就是中国经济的一个缩影,行业+政府+银行,全绑在一架战车上,咚咚地往南墙上撞,不带回头儿的。且看这一轮产能过剩,又会给中国带来什么样的痛苦。 总结一下,中国经济中,很多行业老是混乱的原因:市场集中度低。要想提高市场集中度,就得提高我们市场经济的质量,不能搞半拉子市场经济。 在9月10日的《一周财经八卦34》中,我们说:到了年底,CPI会不会“破3”。10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9月CPI,同比上涨3%。嗯,还没到年底,9月就“碰3”了。“碰3”:上次“破3”是2013年,CPI全年有4个月“破3”,当时也说是“食品价格上涨”,实际上大家还记得吗?从2013年开始,房价又迎来一轮疯涨,所以当时其实是来了一轮通胀。但是这次,除了食品价格上涨,业界更担心通缩。通缩——GDP引起惊呼:三季度GDP增长6%。“碰6”了,惊呼原因:四季度可能“破6”:三季度按惯例说是全年增速最高的季节,但只有6%,这已经是1992年采用新的GDP算法以来,最低的一个季度;四季度按理说是全年增速较低的季节,三季度“碰6”,四季度就可能“破6”。“破6”的恐怖性不在于数字本身,在于背后的意义——四季度“破6”,明年可能就会挣扎“保6”,数字又会成为政治任务,会不会折腾?连续8年7个下滑:今年的全年增速目标是6-6.5%,一季度达成6.4%,二季度达成6.2%,三季度达成6%,全年增速看似能保持在6-6.5%之间,但这意味着,我们从2012年开始,7.9/7.8/7.3/6.9/6.7/6.9/6.6,除了2017年反弹了一下,今年将迎来第7个下滑。说句扎心的,我D一直以“带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为特别能干、执政特别合理的证明(其实本公号觉得没必要),恐怕要“谁在谁尴尬了”。“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能否完成:2012年十.八.大,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一般党中央立的flag必须都能实现,没实现的话……其实对老百姓来说没什么,对政府来说挺糟糕的,是个判断施政是否成功的标准……好在有个毛衣战,估计上头也会实事求是,没实现就说没实现吧?总之,“碰6”这件事,全社会引起惊呼,一半是真担心经济下滑到不可收拾(想想“企业怎么就突然倒闭了”定理),另一半是担心这可能导致折腾。当然,确实有那个问题:GDP基数大了,增速自然要下降,基数那么大,怎么保持高速增长?但承认我们的GDP质量不行有那么难吗?比如刚刚讲完的钢铁业,钢铁业产能扩张,直接对应GDP增长,越扩张,GDP增速越高,但结果呢?结果就是银行坏账,增长的那点GDP,又从全民兜里掏出去了——这样的GDP增长,要它干嘛?承认我们卡在中等收入陷阱里才是实事求是的做法。连承认都不承认,怎么走出陷阱? 很多文章都说“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而且很多专家的研究也都是以这个为出发点,有亲后台留言也说这件事。中国到底是怎么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其实就是一道简单的数学题:2018年,美国GDP合20.5万亿(美元),中国GDP合13.6万亿。美国的年增长一般不会超过3%,中国则不会低于6%。这样,中国每年增长率至少超过美国3%,也就每年至少比美国多增长四五千万。每年赶超四五千万,差的这7个亿,十四五年就赶上了。更何况,美国还在“衰落”,达到3%都是托了川总减税的福,大部分时间也就是个2%,中国则很“强劲”,只要搞好改革、供给侧改革、这改革、那改革,6%都算低估。所以,那边减减,这边加加,估计用不了10年,就能赶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了!我可去你大爷的吧!!国力对比是小学生数学题吗!!还带那么多假设!本公号真不是在给这些专家抹黑!他们的“赶超”理论的基础,真的是两国GDP比较!您想啊,本来美国第一我们第二就是比GDP,“赶超“当然还是要继续比GDP,比法当然就是“两列火车相向而行一个时速100一个时速120请问他们在行驶多少公里后相遇”!这么没意思的事儿,可是政府就是投了很多社科基金去研究这个!研究这个的人还老有空间能发表类似的宏论!最后全国人民都信了,都觉得我们离发达国家不远了。其实,“GDP始终保持高速增长”,光这一条,就很难。而且它本身跟“GDP基数大了,增速自然要下降”也是矛盾的。二者不太可能共存。况且,说点实在的,以前我们是靠政府投资、基建拉动GDP,现在这招已经不灵了,只能靠内需。内需可不是水龙头,想开就开,想关就关,它是不听政府一声令下的。总之,“中国超过美国指日可待”,这个说法的来由,就是“两列火车相向而行”啦。当老百姓太难了,思想上还要时刻跟不地道的专家做斗争! 说了公路运输业、钢铁业,索性再说个汽车业。10月17日,工信部网站发布公告,披露新增车辆生产企业,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名列其中——这就是特斯拉可以造车的“准生证”;同日,上海的Tesla Gigafactory 3(特斯拉超级工厂),正式通电。10月22日,特斯拉高管说,他们现在就等政府的销售许可了。一旦销售许可下来,特斯拉就开始在上海正式造车了!这是中国第一家外资独资的汽车工厂;第一家外资独资的电动汽车工厂;也是特斯拉在全球的第二家电动汽车生产工厂。媒体报道的具体细节包括:年底前量产model 3,不过配件都进口,争取明年第一季度部分配件国内自给,规划产能3500辆/周,15万辆/年。但是特斯拉内部人员对路透这些外媒说,初期争取生产1000辆/周,因为要看订单、招工、供应链情况。本公号不厚道地想:检测中国真正内需的时刻来了。是老百姓不愿意花钱,还是不想花冤枉钱?答案就看特斯拉的销量了。 不吹不黑,八一八特斯拉。业界一直传,说wei lai特别想在上海设厂,但上海就是不批,所以wei lai一直由江淮在安徽代工。Wei lai是国产电动汽车领军者,当然也不错,但上海只想要特斯拉——唉,北上广这种城市,吸引外资的能力真的很强,就有底气放眼全球,只要最好的。特斯拉嘛,确实是全球卖得最好的电动车。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辆达到两项指标的电动车:量产+远程——其他电动车要不只停留在实验室,要么做不到远程。它是美国豪华车市场的领导者——是的,因为电动车比较贵,所以特斯拉直接选择了“豪华车”市场。欧洲去年汽车市场萎缩8%,但是特斯拉的销售增长了三倍,在西欧一些讲究环保的国家卖得特别好。只不过,特斯拉是个上市公司,股票价格高,而且马斯克这个人又弄车又弄火箭又爱说特别惹争议,所以财经新闻隔三差五就要议论一下特斯拉的未来,其中坏话总是多于好话(好话不叫新闻),所以不了解特斯拉的人,只看新闻,总以为这公司要完了。要从产品上说,特斯拉不应该完蛋。毕竟,这是一辆从来不需要去加油站、几乎不用做什么操作、就能跑600公里的车啊!全球续航超过500公里的只有特斯拉,中国电动车冬天续航甚至有200公里纪录的。特斯拉是技术含量很高的电动车:电池组(松下生产)、整车调试、自动驾驶软件(不是全自动,但是也可以达到“交警追上来发现车主睡着了汽车处于自动驾驶状态已经跑了几百公里”的程度)都是行业前茅。但特斯拉有可能完蛋。因为它不盈利。特斯拉一直在用华尔街的钱补贴汽车生产:上市圈钱,不断用利好刺激股价,股价一上去,就增发股票、或者发债,进行多轮融资,补贴生产。现在特斯拉的股票价格是253刀(截止10月21日),所以大家能理解华尔街的担心吧?253刀一股,这要是倒了,得割多少投行、基金的肉!所以,像特斯拉这样的公司,可能它的产品还是那么好,但是公司一个不灵,在股市上倒了,那么不管它的产品怎么样,公司都完了——即使不退市,投资人也要求各种重组、更换管理层,甚至变卖资产……嗯哪,你要是用了资本市场的钱,你的命就跟你的产品没关系,只跟股价有关系了——不是对你的顾客负责,而是对投资人负责,谁叫你用了人家那么多钱呢?所以现在特斯拉正处在这么一个时期:完与不完之间。特斯拉股价今年大跌了25%+,回到了五年前的水平,但是公司的估值在大幅提高。这反应了华尔街对特斯拉的态度:看好——估值在变高,看坏——不支持它再融资了。华尔街要求马斯克你踏马地马上、立刻、给老子实现盈利。既然车不错,卖得又好(去年光model 3卖了25万辆),特斯拉为什么不盈利呢?单车是盈利的,但是要求不要太高,毕竟全球电动汽车厂,没有一个盈利的。还是运营的成本高,举例:特斯拉没有工人,只有工程师,全是拿着笔记本干活的码农!哈哈,是个形容,但是特斯拉在研发上花特别特别多钱,卖车的利润根本cover 不了。马斯克一直对华尔街说:我的麻烦是订单太多,产能太低,特斯拉下线的整车数量总是不能达到目标,产能是我的瓶颈。然后确实,特斯拉每个季度的生产数字都不好看,总是寄希望于下季度。产能这个事,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马斯克找的托辞,因为:特斯拉的单车利润越来越薄,这意味着,跟整个运营成本一摊,生产得越多,赔得越多。所以,特斯拉是真的产能不足,还是不想生产那么多车呢?好多时候,我们中国人真的是世界的“白衣骑士”——本公号说句不客观的话,上海把特斯拉给救了。没有上海这个超级工厂、没有中国这个大市场噱头,华尔街可能不会再给特斯拉更多时间。首先,超级工厂基本没有花特斯拉的钱,咱公号说过,中国财团提供了建厂资金;其次,特斯拉在中国生产的车,价格会比美国高,单车利润率会比美国高,这个利好会支撑特斯拉的股价;最后,在中国建立供应链,意味着中国企业会为特斯拉垫资,这也会缓解特斯拉的资金压力(据媒体报道,初期配件是座椅、电机和部分动力系统,但电动车配件本来就比汽油车简单)。当然,本公号申明:这不是说上海是特斯拉的恩人,买卖就是各取所需——特斯拉这样一个好车,如果以上海为全球第二生产基地,对上海、对中国的电动车行业、配件行业、上海钢铁业、都是利好。上海+特斯拉,就好比,郑州+富士康。产业效应杠杠的。虽然未来的道路还很长很长,但是目前为止,还是衷心祝福特斯拉在中国大卖。帮助特斯拉,就是帮助中国电动车行业。苹果是美国品牌,成就了中国电子业,希望美国品牌特斯拉,也能成就中国电动汽车业——全球化的意义就在于此。内什么,本公号的两位作者也希望有朝一日能开上特斯拉,可惜有人没牌儿,有人没钱儿哇……顺便说一句,特斯拉除了做汽车,火箭,还做太阳能发电板……在美国,如果你投资5万美元,或者每个月出50美元租赁一大堆太阳能板,就会有一堆工程师带着笔记本上门,把你们家房顶铺满了这种太阳能板,然后,你们家就再也不用使电网的电了,还能把自己家用不了的电卖给电网……当然,这个项目规模小得不值一提,而且实践中也不省钱,只是践行了一种环保理念。太阳能板还是中国造的。这不说到特斯拉么,就随口多说两句。 今天的《21世纪经济报道》:5.1.信.用.卡突遭警方调查。5.1.信.用.卡是前几天出事的,《每日经济报道》记者目击至少15辆警车停在公司总部外,其中一辆还是“特警”。昨天(10月21日),杭州警方通报说:今年9月以来,杭州警方接上级部门线索传递,结合日常工作发现,“5.1.信.用.卡”涉及大量各地异常投诉信息。经初步调查发现,“5.1.信.用.卡”委托外包催收公司冒充国家机关,采取恐吓、滋扰等软暴力手段催收债务的行为,涉嫌寻衅滋事等犯罪。坊间传言是催收公司打死了人。今早,5.1.信.用.卡CEO孙海涛发布博文:这个风波是因为我们管理上的不完善,尤其是对合作公司的培训和监督不够,导致在对借款人联络沟通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过激的行为,给个别借款人造成了伤害,为此我们非常抱歉。看来“伤害人”是肯定的了。不过,催收公司伤害,用得着出动这么多警车、抓5.1的人吗?催收公司的锅抓催收公司不就完了吗?所以本公号又疑窦丛生了。马上联想起《财新周刊》9月30日的重磅报道《爬虫公司被查风暴》。爬虫公司,马甲叫“大数据风控公司”,都是通过爬虫技术,自动抓取个人信息的公司。财新记者说,2017年6月1日,《网络安全法》正式实施:抓取未公开、未授权的个人敏感信息,属于违法行为;非法买卖个人数据,买方也同样应追究相应责任。卖方就是所有爬虫公司,买方就是所有P2P公司。公安部9月份开始就这个法搞专项净网行动,起点正是深圳、杭州,不但抓“临时工”,也抓P2P高管。起因是一家爬虫公司给催收公司提供的数据中,含有客户地址定位,催收公司按照这个地址去催收,引发了命案。这家爬虫公司很有名,它能获得来自三大移动运营商的数据,提供包括“移动三要素”在内的个人敏感信息。对于P2P公司来说,向所谓“大数据风控公司”购买信息特别关键:一是行业运营,P2P需要导流获客,这些爬虫公司能爬借款人的通讯录,P2P公司发展了这个客户,还可以继续发展这个客户的亲朋好友——别说,借高利贷还真是特定群体的特征,尤其是社会底层,唉。二是暴力催生,P2P公司负责给催收公司提供客户信息,而爬虫公司能打包提供:淘宝数据、邮箱账单、网银账单、运营商数据、社保公积金数据……等。尤其是移动提供的手机定位数据,对于催生公司来说太重要了。其中有些数据,确实是所谓“客户授权”,据说网贷客户都被要求“授权登录”,把淘宝、移动、微信、网银的权限授予网贷平台,网贷平台自动爬取用户名、密码以及以上平台各种信息。那么问题来了,所有的爬虫公司都说,自家的数据来自:互联网公开数据+用户授权数据+公司分析打通数据——但像三家运营商的“移动三要素”验证、手机话费状态、地理位置、常用联系人等个人隐私,只有运营商才掌握,是怎么堂而皇之出现在各家爬虫公司给P2P公司的报价单中的呢?不敢深想啊不敢深想。财新记者很忧虑地说,很多这种爬虫公司/大数据风控公司,背后都有知名的PE、VC,甚至有的还是国际知名资本、还有的公司引入国资背景……这些钱现在完全不顾法律、声誉,纯成了“逐利的黑箱,吃相太难看了”。确实,财新这篇报道,举了好几个公司的例子,创始人都有可观的背景、要么出身BAT,要么自己是技术人才什么的,这样的人,怎么也干这种“有今儿没明儿,从油锅里捞钱花”的事儿呢?这不是作恶么?再次说明,缺乏监管的市场经济,甭管素质如何,人人都会走向事物的反面啊。不能指望运动式执法保护公民隐私。期待我们的政府早日转变职能,别老忙着搞GDP,还是专心做监管这份有前途的职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