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以来有“养儿防老”“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思维,在经过了多次思想解放运动后,不可否认这种传统思维受到了冲击、挑战和分化。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已经逐步异化为工具它本身(马克思[1]指出了四个异化),物质生活极大的丰富后,人对于情感的追求、未来的憧憬和整个人生价值的升华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退休以后的晚年生活怎么办?还能不能活出精彩?这些问题的讨论和研究是很必要的,无论是对于个人的人文关怀,还是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中国人很避讳谈论死亡,往往会觉得人至暮年已是无用之人,而这方面的思想解放还需要将研究成果通过教育的方式灌输到下一代或下几代的观念中去,才能反作用于对于晚年生活这一主题的深入。
首先,我想先将视线转向西方发达国家的养老情况现状,以便对后面我国的养老问题剖析提供一些指导和借鉴。其一美国。主要模式是以房养老,老人将房子抵押给银行等金融机构,金融机构根据房屋的市场价值定期支付老人一笔贷款,老人生前无需偿还贷款且享有房屋的居住权,一旦去世,房屋的所有权即归金融机构所有,金融机构可拍卖或者租赁房屋来获取利润。另外,美国资本市场极其发达,即使养老这一产业也早被并入成为资本市场的一部分,将退休金业务外包给第三方公司,又将具体金额与企业股价挂钩,导致08年金融危机以后几乎所有人的退休金都发生缩水甚至化为泡影。当然这也是美国制度弊端之一,政府完全不承担这方面的社会责任,任由市场;其二欧洲[2]。英国颁布的《照顾白皮书》《国家照顾服务与社区法令》等文件中可以看出,社区照顾的宗旨为在社区中照顾老人,为老人们创造家一般的养老环境,主要核心是在社区照顾、由社区照顾。当然这个和英国人的‘父母不应干涉子女的自由生活,甚至法律中也没有强制要求子女赡养父母’观念有关。而德国和我国同为大陆法系,他提出了成年人收养制度,像收养未成年一样,法律上规定搭伙组伴而共同生活,收养人与被收养人双方精神上的慰藉;其三日本。同为东亚国家,文化和思维近似,以日本为代表的集中养老模式对于解决失独家庭的养老困境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集中养老模式是指将老人们集中自一起,统一照顾的模式。1963 年,日本颁布的《老人福利法》中确立了集中养老模式,发展至今日,已经较为成熟。因此日本的养老机构大多具有专门性,即专门面向某一个群体;其四香港。养老制度分为三部分,政府兜底、职业储蓄(僱员每月收入的10%,其中5%由僱员缴纳,另外5%由僱主缴纳)、养老投资理财(市场化)。
而写到此,我想到了曾读过的曾国藩家书里提到,曾国藩一生多次升迁和转任过程中很长一段时间并没有和父母住在一起,但他依然保持着各种形式对父母尽孝,特别是丁忧回老家守孝三年,事无巨细都安排的妥妥帖帖。其他的,北魏时期有“存留制度”,普通犯人的直系长辈老无所养而允许免罪特赦赡养老人;唐代形成了“色养”的风气,要让父母和颜悦色、心情愉快;明代设立地方的美济院和惠民药局,前者是兼具收容和养老的机构。孝敬老人和赡养老人是中国人的主流价值观。但这与当今社会发展并非矛盾冲突,而是需要更适应新时代的养老制度和模式。
随着中国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反转,中国正大踏步走向老龄化社会。最突出的问题是“未富而先老”,截止2018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高达2.49亿人,占人口总数的17.9%。而谈到老龄化社会问题,我觉得始终绕不开的另一个社会问题“财富分配不均”,两个问题是高度耦合在一起。一方面通过购买保险、雇佣护工等等可以用钱换保障,这一块的蛋糕还是很具有市场前景的,据全国老龄办《中国养老产业规划》报告显示,到2030年我国养老服务业市场的总产值将突破10万亿元大关;另一方面,中国所特有的晚年时期强烈情感需求,这也是很多老人很排斥养老院的原因之一吧,他们更需要陪伴、只要看着子女生活幸福,那么他们也会体会到儿孙满堂的成就感和幸福感。研究表明[3],婚姻状况、居住安排、有无房产、心理健康状况(社会隔离感)、社会支持(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均会影响老年人的养老意愿。但我想,随着中国在2020年左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再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民群众对于美好晚年生活的向往肯定会与日俱增。我常常会听到人感叹,这么好的社会,谁还不想多活两年呢!
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和配套政策导向不够健全。养老院制度充满漏洞,各类骗保骗补助的现象是存在的,护理员的技能标准是否能保障,养老院院长的任命缺乏政府和社会监督从而是否会出现“集中营惨案”,很多老人不愿意去但被子女强行送去是否构成人权侵害等等;老年大学不够普及,并且内容不够丰富,一线城市的部分有实力的区委政府大力支持下,确实还存在一些优质的老年大学,但这种发展和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一样的,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资源分布是不平衡的;最后是对于独居老人的人文加持缺乏,国外是有很多可穿戴设备、一键报警和NGO社会组织等来确保老人在家独居也能很安全;
(二)我国社会养老保险提供的养老金替代率低[4],不足50%。国际养老金替代率的警戒线是70%,也就是说退休后每年退休资金不应低于退休前工资水平的70%,才能保障退休后生活水平不下降。并且之前有新闻报道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存在缺口,但很快政府站出来发声了,明确中央财政背书,并确保全国和各省市的养老金足额、按时发放;
(三)作为主流的双独家庭的养老模式亟需创新。自1980年9月国家实施独生子女政策以来,计划生育已经开始作为一种基本国情,我国独生子女中80后、90后逐渐成为了社会的主要劳动力,所面临的是“四二一甚至是四二二”的汉堡包模型所提出的生存压力。现在很多年轻人是不愿意回到生你养你的“小地方”,为了追求那些远方和机会嘛,那么肯定就会存在如何在城市里与你爸妈共同生活的问题嘛。当然也有那种比较open的老人,会觉得自己有自己的生活不需要人照顾,乐于享受孤独,一年过年吃个团圆饭就行啦,西方好像还真是这样,圣诞节聚在一起吃火鸡,但在此我们只讨论更普遍的情形。
而对于养老产业和养老政策的研究也同样有人在争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泰康人寿在北京创办了燕园高端养老社区,并配合自身公司的养老保险,我觉得起码是在尝试打通从工作到退休的对于生活保障需求的壁垒,提倡了“活力养老、文化养老、健康快乐有尊严”的养老生活模式。当然很多人会吐槽,“养老自由”需要多少钱?既然养老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必然是系统性工程才能破局,否则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是客观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也急不来。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束手无策、坐以待毙。《忘不了餐厅》中的胡公英奶奶,简直是我心目中完美的晚年生活模板。自己已经有10年阿尔茨海默症的患病时长,但她积极通过在社区大学给大家教授英文的社会活动来帮助别人,坚持很多兴趣爱好来陶冶情操,并且还能开放地接受和学习新鲜事物(见学rap那一集)。骨子里的气质,是扬在脸上的自信,是长在心底的善良,也是刻在骨子里的优雅。

最后,我想聊一聊个人所理想中的晚年生活,仅代表本人本阶段的思考,供大家批评和交流:其一,退休不意味着结束,而是开始。为社会主义奋斗四十年,这是把人生最宝贵和美丽的时光献给了事业,各位辛苦啦。但工作阶段有钱但没时间去玩,现在有钱也有时间了,当然是想办法去让自己体验更多的生活乐趣呀,列一个To_do_list,没有试过的、没有体验过的统统来一遍。年轻时候不敢或不能做的事业或爱好,大胆去做啊。姜太公七十岁才找到自己的事业、褚时健74岁高龄创立褚橙,老当益壮不坠青云之志;其二,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成立老年互助联盟。人是社会动物,人离开了社会和社会关系便失去很多意义的价值。老年人可能行动更不便、精力体力也不好,但做静止类的社会活动并不弱呀,锻炼大脑,防止老年痴呆。我一直深深记得袁隆平院士说他现在最担心老年痴呆,因为那样就什么科研工作也干不了;其三,享受孤独,享受平静。年轻时候见惯了刀光血影、尔虞我诈,工作的节奏推着你前进,而此刻你有更强大的内心、更多的阅历、更多的时间,看看窗外的鸟语花香与晨曦大海,写一写自传总结这一生的故事一些青春的荒唐也早已云淡风轻,翻一翻年轻时候的相片那些瞬间造就了现在的你,也决定了你之所以是自己而非别人。如果这时候有人与你同头偕老,当然更好,一起静静坐着晒太阳,就那么静静坐着,什么也不干什么,什么也不去想,你问我在想什么,我会说,我也忘啦。
[1]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2] 魏薇.论我国失独家庭的养老困境及解决对策——基于域外视角下外国失独家庭养老模式的对比[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6(04):69-71.
[3]王召青,闫雯鑫,孙欣然,苏适,邢亚男,曲婧,谭起龙,李莉.城市低龄和中高龄老年人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20):5101-5104.
[4]范园园.我国工薪阶层养老现状浅析[J].现代营销(信息版),2019(11):204-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