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红城说】老遵义印迹——战火催生新城墙(二)

【红城说】老遵义印迹——战火催生新城墙(二)

阅读量:3706260 2019-10-23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本节目由红花岗区融媒体中心推送

红城说凤凰山、湘江河,是诗人笔下的倾城;可桢桥、子尹街,上演着遵道行义;汉三贤、清三儒,两千年经学已然开启;遵义会议,浙大西迁,谱写着时代奇迹。红城说,说红城,带您走进遵义!

农民军撤离后,地方士绅提议建新城,终因工程量太大,资金无来源,修城之事屡议屡止。
鉴于杨隆喜及之后的黄、白号军对遵义城的不断侵犯,遵义官绅及百姓经常一夕数惊。为加强抵御、保境安民,咸丰七年(1857年),出任遵义知县的江炳琳观察地形,认为只有靠河据险,沿湘江东岸傍河依山修建城墙,否则三党民众不足以自保。
由于府县两级拿不出钱,江炳琳倡议由三党民众捐资修建,得到贵州巡抚和遵义知府的首肯。咸丰八年(1858年),在三党设立劝捐局组织修城事宜,向全城富绅、商家摊派款项,府、县官首捐,十家富户重捐,其余居民挨户摊派。
乡绅张朝辅时任三党团练,精于营造,江炳琳令他总领修城事宜。城建至一半时,黄号军前来攻城,军民急以竹篓装土石,垒墙抵御,黄号军连攻三日不能拔,遂退。大家始知城墙之可贵。
新城于咸丰八年(1858年)动工,次年竣工。用工40万个,耗银3万两。城墙全长3000米,高、宽与老城城墙相当。城墙东起凤朝关(今苟家井天桥)包桃源山,下延至湘江河边,沿岸上溯直达万寿桥(今新华桥),上青玉案,包文庙(今中医院住院大楼北侧)至后山笔花峰,绕双荐山(今白沙井后山梁)接螺蛳山(今遵义二中后面山梁),再直下包围至凤朝关。
新城筑有三道城门,城门上均建有城楼。
东门名“迎恩门”,在今中华南路苟家井天桥处,因靠凤凰山,取“有凤来仪”之意,又叫凤朝门。南门名“德耀门”,在今丁字口中点往南约150米处。西门名“磬安门”,在今新华桥东端白沙路口。
沿湘江河一侧建有三处水门,方便居民下河汲水,设有栅栏,定时开关。出水门有跳磴可过河去西岸。城墙上设有两座哨楼,一座在螺蛳山顶,后改建为螺蛳山寺;一座在桃源山顶,朝府城方向,后改建为七层砖塔,以显示文风,今已不存。
本文选自《老遵义印迹》(2017年出版)——田兴咏《战火催生新城墙》一文。

关注“红花冈上开”
更多惊喜等你来看!
长按扫码关注
主播:吴亚男
编辑:罗晓珊
审核:陈   卫     谭书嫔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