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突然发现,西安正在淡化“网红城市”这一标签。
尽管灯光秀、西安马拉松、西安航展等活动都接连在西安如期举行。
尽管关于“十一”赴西安旅游人数,灯光秀美景,老城根下的乐队,摔碗酒等话题,在媒体与网上依然十分火热。
尽管表面上看来,这个曾经乐于被冠名为“网红”的城市,依然在按照原有的“网红”轨道在运行。
其实不然。“网红城市”这四个字,正在淡出西安人的视野。
这一变化,最近无论在民间闲谈,还是在官员言辞、官方宣传上都得到印证。
“1CM”浏览了近期西安市有关会议、领导讲话、官媒报道发现,“网红城市”似乎已成为一个各方刻意回避的词语。就连最爱追风的本土自媒体,也鲜有关于“网红城市”话题的文章。
相反,“低调务实不张扬、埋头苦干”“牢固树立‘以项目建设看发展论英雄’理念”等,近期在官方媒体的语言里频频出现。
个中缘由,大多西安市民心知肚明。这也让老百姓对这座城市主政者的风格,有了直观感受。
据西安市一位机关干部讲,西安班子上任后,人们渐渐熟悉并适应了新领导的低调与务实风格,其中主要领导“记忆力超强”“做事果断”“不用微信”等特点,也给工作方式带来一些明显变化。
同时,领导“也不主张各部门用美篇来秀成绩”,这让市级部门和区县大有轻松之感,“能够静下心、袪浮气,把精力集中于做事”。
若如此,这个刻意打造的“网红城市”将真如之前有所预料的“昙花一现”?这一点,目前还难以过早预言,但是“请不要叫我‘网红城市’”的声音,已经十分明显传出。
是网络催生了“网红城市”?不,政府才是“制造者”
西安成为网红,创意来自草根,推手则是政府。
现在,已经很难归纳谁是催生网红第一人,是那段15秒的西安钟楼短视频,还是永兴坊的摔碗酒,但抖音绝对是“第一推手”。
抖音背后,政府才是“网红城市”的制造者。回顾起来,其标志性的动作有:
2017年春节期间,策划组织百名微博达人、大V“我在西安过大年”。在微博平台中,话题阅读量超过1.2亿人次。
2018年2月,举办“春满中国·醉西安”春游季。借助抖音,推出“世界的西安—中国文化dou动全球”,定制大西安城市主题挑战、组织抖音达人深度体验、拍摄抖音版的大西安城市短片。
其中,#跟着抖音玩西安#挑战赛参与人数6万人次,观看次数超过2亿人次。
2018年“五一”,是西安成为“网红”一个标志。据官方数据,通过《创领·新时代》光影秀、千架无人机光影盛典。这一次小长假,赴西安的游客达1014万,旅游收入同比增长139.12%。
抖音就这样不知不觉地从民间走进官方的工作框架。
2018年3月,西安市委时任主要领导做出了“利用抖音宣传西安”的批示。同年6月20日,他在西安大学生毕业盛典上致辞说:现在西安成了网红城市,西安也应该是网红城市,因为西安有那么多的文化传统、那么多的历史,随处都可挖,随处都可红。
不久,西安市一位副市长也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正面回应“网红城市”,说:“我们不红,始皇不容”。
这应该是从西安市委市政府领导口中对“网红城市”的公开确认。
而此时,西安“抖音之城”的称谓已经流行开来,不仅得到了官方认可,还发展成为市级部门的一项工作内容。先是西安市旅发委率先和抖音签订协议约定基于抖音的全系产品,之后陆续有70余个市级部门和县区开通了官方抖音账号,并投入专门的人力和经费来运营。
“美篇”,也在此时成为机关单位展示工作成绩的一大途经。
“1CM”查阅西安市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虽然从中没找出任何关于“网红城市”的字眼,但事实上相关活动列在政府任务当中。例如:
构筑月光经济“一极两轴五板块多节点”格局,开展城墙景区灯光秀、快乐跑,“西安年·最中国”系列,打造“舌尖上的西安”以及策划西安城市形象设计等。
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聚力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部分也提出:“西安年·最中国”系列品牌活动;书香之城、音乐之城、博物馆之城建设;打造会展名城、赛事名城、文创名城。
与任务配套,自然有专项经费投入。目前,尽管尚未查询到相关投入的确切的统计数据,但“1CM”在一份“西安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的招标书中看到,仅此一项总预算为2000万元。
当然,“网红西安”的成本与效益不能简单地用数字去评估。从各方的评价来看,人们的关注点也大多集中在“观念的大转变”上。
对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多用倍增的旅游收入数据来说明外,也有专家分析称:“这种方式是对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资源的系统整合,使城市获得了生机活力和红利。”
“网红”所凸显的城市硬伤,不应遮掩于秀美的灯光
如果不是人事更迭,西安“网红城市”还会沿续下来。
2019年初,西安一口气提出“春满中国·醉西安”“夏爽中国·嗨西安”“秋染中国·赏西安”等策划,把网红氛围营造贯穿全年。
按照原定计划,“音乐之城”“博物馆之城”“书香之城”,丝绸之路电影节、中法文化论坛、国际马拉松赛,在城墙、大唐不夜城光影表演、灯光秀等活动也会接蹱而至。
虽然一些活动仍在持续,但网红城市这一提法戛然而止。
一些活动被取消或作以调整,一些标签式的提法已经少有人说,在官方文件里更是不被提及。此时,有人重温“网红”初期的一些疑问,开始反思“网红病”。
当初,西安“网红城市”刚成气候,就有权威央媒担心:“西安只会活在抖音里”“摔碗酒不能成为西安的文化符号”。
该媒体还提出一个问题:“网红”城市如何避免昙花一现?
事实也似乎印证了这种担心。有一些游客吐槽:西安已经挤不下了。也有一些西安市民表示,封路、改道,我都不能出门了。还有一些住在大雁塔附近的市民把灯光秀比作灯光污染。
结果,这些声音在网上被一片骂声淹没了。
其实,这些年,围绕在西安的各种疑问从来没有中断过。
例如,西安市莲湖区城管局的两名工作人员故意丢烟头“陷害”清洁工;今年四月份的西安奔驰车漏油事件;还有“联合国总部将迁西安”的传闻“雨天洒水”“小升初摇号“等等。
这些事情,一不小心就上了央视、人民日报。
既便是在行政举措领域,也有人编成一些自发的、有趣的、带有一定自讽或者嘲讽意味的段子,其中有一个事关“人才大战”的段子流传很广——
去西安走亲戚,警察问:“是西安人吗?”答:“不是,是来走亲戚的。”警察:“带回派出所,按投亲靠友条件落户。”
其实,对于“网红城市”的一些做法,当初在西安市官场内部也有不同看法,以为其过于浮华,其中个别措施也未获上级支持,但在规则之下,大多缄默不言。
例如,著名的西安“抢人大战”并未取得更高层面的认可,在全国纠偏中虽然不曾中止却也很少宣扬。
当然,影响最大最深的,是“秦岭风暴”及其暴露出来的官场贪腐与歪风。但在“网红城市”面前,对这些问题的治理力度尚显不足。
“1CM”注意到,这两年,西安的标签不少,“抖音之城”“音乐之城”“书香之城”“博物馆之城”,“硬科技之都”“设计之都”“中国新经济之都”“世界旅游时尚之都”等等,都是官方公开的说法。
但是,很多名称的支撑,也不过是几场活动。而且有些称呼热火几天就很少听见了。到底如何准确地标注西安,反倒让人在眼花缭乱之后难以说清。
不能说西安中止“网络之城”就是基于上述原因,但这一变化折射出这座城市主政者的风格。
不愿被叫作“网红”的西安,会显露出什么样的身姿?
不提“网红城市”,并不代表不做城市营销。最近举行的灯光秀、西马、航展等活动,正是其体现。
但观察西安市近来的关注点,这些事已经不像以往那么喧哗。相反,一些关于经济与民生的事成为官方与媒体的关注点。
甚至有媒体总结西安近来专注于两件事:老旧小区改造与基础教育。
“1CM”认为,这样归纳略显偏颇。纵观西安市委市政府近期举动,政届的着力点集中在三类重大事项 。
第一类是中央精神的落实,如秦岭整治的深化;第二类是经济发展,如党政主要领导多次到开发区调研,分头区县与企业座谈;第三大类是民生改善。值得指出的是,民生领域涵盖很广,当然教育与住房被列为重中之重。
在一次会议材料中,“1CM”看到一个标准的表述,这也从一个角度体现了当前的施政重点,具体为“十项重点工作”:
1,大力发展“三个经济”。2,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西安”。3,“三中心”建设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4,优化营商环境推进重大项目建设。5,发展实体经济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6,加强文化建设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7,保障和改善民生。8,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9,推进军民融合发展。10,人才队伍建设及科技创新。
在9月下旬的一次常委会议上,对一些事项说的更的具体,当天的议题不仅包括扶贫工作,还要求“紧紧盯住教育、交通拥堵、住房以及城中村、棚户区和老旧小区改造等突出问题”以及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河流水系治理、治污减霾、植树增绿等。
特别值得玩味的是,多次市委常委会报道中有这样几句话反复出现,具有明显的强调意思:“发挥优势、补齐短板”“低调务实不张扬、埋头苦干”“牢固树立‘以项目建设看发展论英雄’理念”。
不提“网红城市”,但在网红时期突显的“短板”和问题得到高度关注。
例如,不断深化对秦岭的治理。再如,针对前述普通百姓关心的教育问题,西安专门召开教育大会,提出了应对之策。
应该说,这都是与普通群众比较近的事情,体现了西安的大致走向。
——一座“网红城市”可能就这么渐渐消失,之前所定一些活动方案也会作以调整或更改。
“1CM”觉得,只要真的做到“补齐短板”“埋头苦干”,他将来会展现出一个由内到外都十分美好的城市形象,而不止于网红。
这一期待,也得到大部分人的认同。随着网红时过境迁,已经很多人意识到,除了传播度,作为概念的“网红城市”并不具有丰富的意义。
对城市形象与发展而言,“网红”的涵义需要城市的内在本质来搭载。无论是“辞藻胜于内容”,还是“内容胜于辞藻”,都不被人们所乐见。
这番话,是一位来自清华大学的建筑学教授说的。她还说:没有哪个城市能通过短期的现象级产物赢得可持续发展。城市发展的动力机制非常多元化,不要迷信某一个动能或者是某一种现象级的东西。
——请叫我西安,不要再叫我 “网红城市”。“1CM”乐观此变。
?

往期话题
那个辞职的县委书记,这三年过得怎么样
这张照片里,你能看见扶贫干部的心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