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专访|曹林聊他的“评论圈第一网红”之路|新盟

专访|曹林聊他的“评论圈第一网红”之路|新盟

阅读量:3707004 2019-10-23


专访|曹林聊他的“评论圈第一网红”之路|新盟 
原标题:【专访】记者节这天,时评老司机聊了他的“评论圈第一网红”之路——专访中青报编委、知名时评人曹林

新盟NewMedia新媒体联盟(ID:newmediachina):中国第一网络名人联盟。新盟(ID:xinmengnm)是NewMedia新媒体联盟旗下公众号,专注提供优质自媒体/杰出创业者/投资达人专访、行业观察及品牌传播案例报道。在这里,解读新媒体密码。

【本期嘉宾】曹林,中国青年报编委、知名时事评论员,微信公众号“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创始人,NewMedia新媒体联盟核心成员。1978年生于江苏扬州,2003年开始时事评论写作,2004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后加盟中国青年报。在国内十数家媒体开有评论专栏,7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多家电视台特邀评论员,北京大学客座讲授评论写作课程,著有《时评写作十讲》、《时评中国》、《不与流行为伍》、《北大熏出来的评论》。至今在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多所高校作过数十场讲座。
曹林语录:
不是传统媒体不行,是你不行。
逐臭能带来暂时的阅读量,但完全是负资产。
自媒体商业化的最佳途径,应该是商业和兴趣的结合。
我反感的标题党,是“无中生有”和“断章取义”,很多标题党实际上就是假新闻。
新事物哗众取宠的极端声音,背后带着浓厚的利益色彩
网红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关键是靠什么红。
学会避免无意义的合群,放弃无用的社交。

“有人问,一个订餐企业发什么社论啊,社在哪里?我告诉你,社在心里!曾经为新闻洒下汗水和热泪,曾经用文字写下历史的底稿,用手中的笔担当过道义的人,无论今后走到哪里,从事什么职业,所从事的工作与新闻有多远,他们心中总是有一个报社的。媒体人,记者,新闻,那是他们职业的故乡,会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打下深深的印记。”
2016年11月8日零点零七分,曹林在自己的公众号“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发表了致敬第17个记者节的感言——《记者节,问一声“你还好么”太沉重》,对昨夜刷屏朋友圈的发自某订餐企业的“社论”《记者节:但愿你心有所持,温和坚定》心有戚戚。无论“温和而坚定”体还是“叫一声**太沉重”体,背后都是被传统媒体浸润过,汗水和热泪呼之欲出的担当和理想,骤然闪过的,是无数个亮闪闪的名字。如今唱衰传统媒体者众,“出走”“转型”者前仆后继,却仍有如“老曹”、“老杨”、“老祝”等资历深但心不老的媒体人怀抱初心和坚持,在新旧媒体中游刃有余,在思想高地结伴而行,攻城略地。
曹林曾说过,“不是传统媒体不行,是你不行。”作为一位在纸媒一干十年,也能将微博、微信公众号乃至直播玩得风生水起的时评界“网红”,曹林的内容IP属性很强,在不追求爆款只追求客观说理的写作中,逐渐积累了一批死忠粉丝,拥有超越媒介平台的吸引力。无论平媒还是社交媒体,受众群体画像相差无几。
与篇篇阅读数几万、点赞动辄上千的数据相对应的,是他的勤奋和快刀手。笔者曾与曹林在一次活动中偶识,当天活动结束已是晚上九点半,“吐槽青年”公众号当日推文发布于晚22:20,现写现卖。次日活动休息间隙,再次看到他笔耕不辍。这情景,所有自媒体人恐怕再熟悉不过。因此,才有了《为华中师大“请走范冰冰”点一百个赞》、《奥运报道如果没有报纸就像没有傅爷一样无趣》、《从王宝强离婚声明看发布和引导技巧》等多篇刷爆朋友圈的评论,以让人觉得视角独到又在情理之中的犀利观点刺中你的神经。赞同也好,反对也罢,曹林是时评圈里独特的存在。很多时评作者不太感冒新媒体,喜欢玩新媒体的文字功夫和思考力略弱,文字功夫好的往往太过文青,取不出适应新媒体传播规律的标题……“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用户数不足二十万,却时不时呈现100000+刷屏之势,足见粉丝活跃度之高。
众所周知的曹林,是“敏锐的时政针砭者,犀利的理中客,以笔为荣,不苟言笑”,这些年来,他所提出的“批判的价值次序”及对评论伦理责任问题的反思,是在评论写作和编辑实践中产生的真问题,既具理论性,亦具实践性。
在时评作者中,曹林的“网感”颇为可贵。早在2013年5月10日,就发布了第一条公众号消息。从纸媒、BBS、博客,再到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在个体被激活、自媒体力量爆发的时代,这位时评老司机笑称,并不介意自己被称为“网红”,关键看靠什么红。
记者节这天,这位时评老司机讲述了他成为“评论圈第一网红”走过的那些路。
Q&A
不是传统媒体不行,是你自己不行
NewMedia新媒体联盟:横跨纸媒、BBS、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多媒体平台,时评写了十几年,作为时评“老司机”,您认为互联网和新媒体的高速发展对一位时评作者来说意味着什么?多重身份的叠加?时评写作方式的转变?舆论环境变化带来的思维方式升级?
曹林:最大的意味不是多重身份的叠加,而是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传统媒体时代,是媒体评论员的黄金时代,评论员基本上能垄断着评论的话语权,平台是垄断的,而新媒体自媒体的赋权打断了这种话语垄断,舆论领袖越来越不好当了,人人都有麦克风。对传统评论员冲击尤其大,写新闻还需要门槛,需要记者证,而写评论则没有门槛,谁都可以写,谁都可以当评论员。体制内评论员受到很多约束,平衡这个,顾忌那个,这个把关,那个审核,而野生评论员则自由多了,没那么多顾忌和把关,想到什么写什么,又快又尖锐。过去的舆论领袖基本被传统媒体垄断,而如今的舆论领袖基本是从自媒体舆论场产生。这改变着舆论格局,也以倒逼的方式改变着传统评论员,表达方式适应舆论场变化,思维要从那种不说人话的高度降下来,与野生评论员竞争读者,高贵冷艳说教端庄那套不吃香了。
NewMedia新媒体联盟:《奥运报道如果没有报纸就像没有傅爷一样无趣》一文应该说代表了您对纸媒的一种看法。在新媒体日新月异的时代,您认为纸媒、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处于怎样的地位?会被完全取代吗?如何应对新媒体挑战?
曹林:因为中国特殊的体制环境,传统媒体仍会是新闻生产的主力,仍会保持主流媒体的地位,不会被取代。但在新媒体冲击下,传统媒体的功能会发生一些变化,因为一些功能被取代了。过去人们获得信息主要通过传统媒体,比如报纸,但现在人们的媒介消费习惯发生了变化,你内容做得再好都不看你报纸了,所以报纸功能会发生变化――报纸不只用来读的,而是内容生产的一种方式,一种平台。纸媒不是一张纸,而是一种新闻生产方式,对信息源的核实,严格的把关,白纸黑字印在纸上不可更改,这些都是公信力的保障。所以,报纸的发行量会急剧下降,阅读功能会不断弱化,但作为一种内容生产方式,不会消失。哪怕只印一份报纸,这份报纸也没人看,但新媒体转载说“中青报刊文称”,人们信任“中青报”这几个字,这种符号的功能是不可替代的。报纸上登了,中青报报道了,这就是品牌力,虽然不是从报纸看的,却知道报纸报道了,放心。
信息触手可及的时代,我还是像很多人那样信赖传统媒体,拿着一份报纸或一本杂志的时候,我读着会很放心,因为我知道里面的文字经过了一群专业媒体人的严格把关,有一群已经用很多报道证明了自身可信赖的媒体人用自己的信誉担保――真实可靠是他们的生命,他们丢不起人,他们承受不起哪怕一次新闻失实的代价。
常看到“纸媒快死”的唱衰声,我觉得纸媒人要有自己的定力,不要被干扰。你仔细看看,哪个行业都会面临这种极端的唱衰声,互联网金融从业者说“传统银行快死了”,新媒体说“门户网站快死了”,网店说传统销售业要死了,新事物哗众取宠的极端声音,背后带着浓厚的利益色彩,不必太当真。
大部分媒体人的“转型”焦虑源于不知向哪里转
NewMedia新媒体联盟:不断有声音强化传统媒体衰败论,传统媒体人“出走”创业或转投新媒体,是近两年媒体圈的热点。许多人谈论的“媒体人转型”,您如何看待?“转型”意义是什么?
曹林:人人都在喊“转型”,媒体都在说“转型”,我看到的是媒体人在冲击下的焦虑,不知道往什么方向转,慌乱,焦虑。如果知道往哪里转,知道方向在哪里,悄悄地就转了。不知道往什么方向转,才会焦虑地说“我要转型”。我的看法是,想清楚了再转,不要跟风,要有定力。提升自我,保持随时可以转的能力。不要出现一个什么新技术新媒介,立刻就去跟随,新技术层出不穷,你只会在盲目跟随中失去自我。都在“变”的时代,保持不变是需要能力的。
NewMedia新媒体联盟:您在中青从事评论工作多年,在人员流动率高的媒体圈,这样的坚持不容易。您个人是否也考虑过“转型”?
曹林:我一直在“转型”啊,做公号,玩微博,尝试直播,做大内容IP,不过我一直都是转自己的思维,而不是“换工作”。很多人把转型看成是简单地换个新工作,这是错误的,思维不转,换个单位换个工作换个岗位还是不行。先把思维转了,再考虑其他。思维转了,你就具备了转型的能力。中青报这个平台很好,在新媒体时代并没有落后,他一直在转型,我要跟着他一起转型。我写过一篇文章表达过我的想法,不是传统媒体不行,是你自己不行。你自己不行,思维不转,换再多的平台也没有什么用。只有你自己变优秀了,才能HOLD住一个平台,各方面才能好起来。越是自己不行,越喜欢把问题都推给外在。
传统媒体是一个有志向的新闻人原始积累最好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以工匠精神耐心耕耘,积累转型所需要的资本,保持随时转身、随时离开、随时应变的能力。有了“内容生产”这个核心资本,成为人才和人物,带着内容IP想怎么转就怎么转,跳一次升一次值。没有内容生产力,到哪里都只是被当成“人手”,跳一次贬一次值。
另外,很多人对工作有一种不切实际的期待,对于我这样胸无大志的人来说,好工作不是让自己光芒万丈,它只要满足这些条件就可以了:别影响生活作息,别影响家庭生活,维持基本体面的生活,足矣。
篇篇爆款文章需要歇斯底里的偏执和迎合,我做不到
NewMedia新媒体联盟:您的时评非常注重时效,比如前段时间甘肃农妇杀子案的两篇评论和奥运期间的“女排精神”三篇推文呈刷屏之势,都收获了几万阅读和近千点赞,严肃写作能获得这样的成绩值得点赞。在您的经验中,哪些选题和类型的时评文章,更容易获得高点击?
曹林:能够击中热点、痛点、吐槽点、情绪共鸣点的,更能形成病毒一样的传播。观点需要快,狠,准。比如我写王宝强离婚声明的新闻发布技巧,半天内很快就突破了50万的阅读量,热点,快,角度独到,又是我擅长的、有积累的、能提供附加值的领域,很多人觉得从中汲取到了营养,愿意在朋友圈分享。女排精神,人们都被感动,评论快速跟进,形成情感的共鸣。农妇杀子案,震惊舆论,我说官方通报“不说人话”,死了这么多竟说“家属情绪稳定”,这个击中了公众的吐槽点,也形成传播。
不过我倒不是太追逐阅读量,更多遵从自己的表达,整天盯着阅读量,研究读者的偏好,会很累。要想做成篇篇爆款,骨子里得有那种歇斯底里的偏执劲儿,甚至得有一些精神病潜质,得丢掉自己而完全去迎合别人,这个我做不到。
NewMedia新媒体联盟:做时评这么久,您遇到过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曹林:很多挑战,比如担心自己的那点积累写空了,担心评论没了附加值而失去读者,担心环境的严酷让表达越来越难,担心自媒体冲击下传统评论越来越被抛弃,这些我都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克服。评论和专业之内的挑战,我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克服,评论是讲理的,只要讲理都不怕,最麻烦的是新闻和专业之外力量的骚扰,流氓不讲理,你没有任何办法。给你扣个大帽子,断章取义上纲上线,作为一个书生实在无能为力,只能绕着疯狗走。不过还好,这是一个开放的时代,能让人保持着常识言说的自信,因为大众都是常识的信徒,悖离常识只会让自己在边缘化中被这个时代所抛弃。
心术不正做不了自媒体
NewMedia新媒体联盟:新媒体圈普遍喜欢借势、追热点,而负面热点更有可能淹没舆论,如王宝强离婚事件热度甚至超过奥运。在各大品牌和自媒体追王宝强热点的时候,也有某品牌提出追热点不能追丑闻。您如何评价这一问题?您认为自媒体选题的边界在哪里?什么样的选题是好选题?
曹林:我一直觉得,选题本身没有好坏,只是判断和角度的好坏。“丑闻”可以有正能量的角度啊,王宝强离婚,看起来是狗血八卦,但你可以找到严肃的观察角度啊,我写的是“从王宝强离婚声明看发布和引导技巧”。总盯着别人的隐私,消费情色,用不明来源的小道消费作判断,这是心术不正。心术不正的人,会把一个正能量选题做成黄色小报标题,而三观正确的人,能从别人围绕八卦问题中看到值得关注的真问题。比如有一次,中纪委网站一篇很正能量的文章,人家标题是:走进反腐败国际追逃追赃工作:痛恨我将妻子和自己带入这一绝境。可是,一篇贪官忏悔传播“千万别向我学习”正能量的正经文章,被一些新媒体自媒体换了标题后,就成了地摊小报的黄色小说:外逃市委书记在美国面包果腹,房客见其妻面露淫光。再好的选题,这样玩儿都会被糟蹋。
做公号,玩自媒体,三观要正,心术要正。做自媒体,可以张扬个性,但不要找死,不要逐臭。逐臭能带来暂时的阅读量,但完全是公号的负资产。
NewMedia新媒体联盟:如何看待“一篇文章的点击量90%取决于标题”的观点?您排斥标题党吗?
曹林:看怎么定性“标题党”,把标题做得显眼、吸引人一点,没问题。比如以下几个标题就挺好玩:1,看看看,这都是中石化干的好事。(利用了“好事”的多义,不是批评中石化干了什么坏事,而是盘点去年一年中石化做的好事)。2,在北京,谁最不听习大大的话。(内容说的是习大大说过,年轻人最好不要熬夜,最好12点前睡觉,看哪些年轻人不听习大大的劝告而习惯熬夜)。3,这个标题:专家:有没有办法做到天天熬夜又不会太早死掉――点开看只有两个字:没有。我觉得很好玩啊,以让人印象深刻的方式记住了亮点。
传统的写法,标题就要提炼出某个精神或主题,充满说教味儿,让人反感,新媒体语态让人感觉很清新,不端不装,利用读者的好奇心营造戏剧效果。
经常有传统媒体人埋怨自己的文章被网编标题党了,我说,要想避免自己的文章在二次传播的过程中被网编标题党,传统媒体人在生产的时候就要有标题传播意识,在“内容供给侧”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一个很靓的标题,避免二次传播中被人二次生产。你如果做一个像《魏则西事件带来的生命考题》这种不知所云的抽象标题,二次传播中肯定被人再生产标题,标题被人再生产,就很难保证你的意思不被扭曲,毕竟,没有谁比作者更了解自己的文章、更珍惜自己的声誉。
我反感的标题党,是“无中生有”和“断章取义”,其一,文中根本没有这个意思,你完成编造,就很恶劣了。其二,文中某句话是有具体语境的,你单独拎出来,扭曲了别人的意思,这也是我反对的标题党。很多标题党实际上就是假新闻。
NewMedia新媒体联盟:自媒体圈鱼龙混杂,营销号鸡汤号为了阅读量不择手段,您认为一个真正有内容价值的自媒体是怎样的?
曹林:要有自己的定力,保持内容生产的耐心,保持让人放心的三观,积累口碑和公信力,“红”是水到渠成的事。如果你的内容有价值,终会有自己的市场,如果内容没有价值,虽有爆款,也只会昙花一现。不要急于变现,不要急于模仿别人,不要透支自己。经常有人总结出什么“怎么写一篇10万+文章”的心得,我从来不看,我有自己的判断,别人的经验不适合我。实际上,10万+很多时候是无规律的,你按别人的规律去弄,也弄不出来,因为那个某个特殊时点触动某个痛点的产物,追逐那些无规律的东西会让人疲于奔命,不能按自己的节奏去耐心耕耘。我的公号没什么爆款,但质量很稳定,阅读量保持在两三万,培养了很多铁杆粉丝。对自己有一个符合实际的定位,我知道我的内容没有爆款气质,那就慢慢来,做一个小众却粘性很高的内容IP。时事评论不像鸡汤文,本来就是有阅读门槛的,你关注时事,关注媒体,关注这个时代,才会一直关注时事评论。
用户运营+IP衍生:打算订制一批打上“吐司”logo的笔记本、书签、茶杯
NewMedia新媒体联盟:时下“内容IP”常被讨论,一个自媒体的定位、用户运营、品牌建设、商业变现都在“内容IP”的打造中占据重要位置,您认为,一个成功的自媒体应更重视哪一方面?又该怎样统筹好这几个方面?
曹林:作为一个身上有着传统基因的媒体人,我当然是把“内容生产”放在第一位的,现在逐渐做第二步,就是“用户运营”,增加对用户的了解。每天公号后都有很多商业合作的消息,没有时间去做。一步步去做吧,舍得舍得,有舍才会有得。内容为王,内容做得有影响了,才会成为品牌,才有资本做其他,不要透支自己的内容。比如对深圳晚报的头版营销,我写过一篇文章:过度透支自己的脸,营销超过实力肯定是不行的。吸引眼球之后怎么办?还是得靠内容实力粘住用户。
NewMedia新媒体联盟:从“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的大数据分析结果来看,您的粉丝中男女比例约为5.6:4.3,男略多于女,另外以理性客观中立著称的天枰座粉丝最多,似乎更吸引冷静理智的男性用户。大数据分析结果和您自我感知是否一致?平时是怎么和粉丝玩到一起的?有哪些特别值得分享的事儿?
曹林:不是吧,我怎么觉得女粉丝多一点,平时讲座后合影和公号活跃评论的,多是女粉丝啊,男粉丝都去哪儿了,呵呵?大数据可能也有一定的道理,毕竟,评论是一种比较阳刚的文体,时评整天在批判,追热点,文字也比较硬,女孩子也许更喜欢看那种鸡汤温软的文体,不太喜欢冷静理性的评论。当然,这些都是偏见和标签,我的粉丝中很多女读者,写的文字也很冷静、理性、阳刚。
我建了读者群,有一个学生专门帮我打理读者群,还没想好怎么跟读者一起玩儿,会策划一些线下读书活动吧。我的粉丝粘性比较高,多是听了我的讲座后加的,看到我的几本书后加的,新闻系学生比较多。我也在与像“新华文轩”这样有市场号召力的网上书店有合作,经常玩一些网上直播,就一个时事话题与粉丝对话。我还准备和出版社合作,做一批书的衍生品,如笔记本,书签,茶杯,等等,打上“吐司”(吐槽青年粉丝的昵称)专用的标签,强化粘性和认同联系感。
自媒体+传统媒体流量叠加,更易制造“影响力”
NewMedia新媒体联盟:很多自媒体在博客、微博、微信、百度官方贴吧、论坛/BBS等都有涉足,如何评价全平台铺开的运营方式?
曹林:那主要是商业变现考虑吧,全平台铺开,号称自己的多少用户,然后去跟广告主忽悠,再将粉丝变现。我没有这样的精力,也无意做一个商人,所以只会集中在两三个平台(微信、微博、一点资讯),很多平台邀请我入驻我都拒绝了,对我没什么意义。如果新出现一个平台就赶紧去追,也会很累。不指望覆盖大众群体,甘做小众。
NewMedia新媒体联盟:您开通了多个自媒体平台,就个人感受而言,您觉得哪些平台内容推广效果最好?您的文章在哪个平台上流量更大?
曹林:现在很多人唱衰传统媒体,不过从我文章传播的角度看,还是传统媒体影响大。自媒体传播容易形成自闭的循环,圈子化。而发在传统媒体上,比如发在中青报的版面上,虽然读报纸的人不多,但“中青报”的品牌有传播力,门户都会转载,自媒体新媒体也都转,自媒体加传统媒体,形成流量的叠加。如果单纯发在自媒体,一般不会发生逆袭传播,传统媒体不会转载,自媒体的刷屏效果其实很有限,圈子化,只不过因为你整天刷朋友圈,形成一种刷屏幻觉,实际影响没你想像的那么大。而发在传统媒体上,影响力就比你想像得要大多了,因为很多影响你是看不到的。
NewMedia新媒体联盟:您如何看待自媒体的商业化?实现商业盈利的自媒体是更为成功的自媒体吗?自媒体人商业化的最佳途径是什么?
曹林:商业化很好,自媒体没有商业化,好的内容就无法持续,商业化能激励优质原创。不要谈钱就觉得不好意思,没钱,光靠新闻理想就无法支撑优质原创的,尤其对自媒体,商业养内容,挺好。自媒体能实现盈利,写的内容有人掏钱,靠读者养自己的内容,就是成功啊。商业化的最佳途径应该是商业和兴趣的结合,写的东西不是迎合别人的需求,而是自己的兴趣。像六神磊磊那样就挺好,研究金庸作品是自己的兴趣,兴趣能挣钱,一边玩儿一边把钱赚了,多好啊,不累。
NewMedia新媒体联盟:您的自媒体(主要是微博、公众号)是否也已实现盈利?
曹林:算是吧。
不会为不属于自己的用户,去做不擅长的事,比如直播
NewMedia新媒体联盟:您曾说过“要像网红一样研究读者”,有何深意?您对网红现象和网红经济有何看法?
曹林:主要是跟传统媒体人说的,因为传统媒体因为跟读者隔着一张纸、一个屏幕,所以距离很远。网红的文章为什么那么高的阅读量,因为网红整天在研究读者,而很多传统媒体文章为什么没人看,因为整天在研究领导。今天传统媒体的转型,要有用户思维,要知道读者的痛点,知道读者的兴趣点,知道读者的好奇心,而这是整天混在网络江湖中、靠用户打赏生活的网红们所擅长的。当然,媒体人跟网红还是有区别的,这就是为什么前段时间我听说有媒体要批量生产“网红名记”时会有一些质疑,媒体人有公共性,而网红没有公共性,纯粹是经济动物,为商业变现而生,网红会为了眼球不择手段,而媒体人应保守自己的公共属性,是社会公器,而不是赚钱的商业机器。媒体人要向网红学习,但不能失去自己的核心价值而离新闻越来越远。
NewMedia新媒体联盟:互联网新生事物不断涌现,发展比监管来得快是个矛盾,鲜花与罂粟同生共在也是个矛盾,国家曾下大力气治理网络诈骗、网络谣言,前阵子又刚刚整顿了直播乱象。您觉得应如何调和这种矛盾?
曹林:就是订立规则吧,界限在哪里,界限之内,你是自由的,越过了这个界限,造谣了,传播淫秽了,当然是不行的。关键是,要有一个清晰的规则,但新技术新媒介的发展太快了,规则和监管往往跟不上,这时候就需要行业自律,没有自律,一下子就玩死了。或者说,没有自律,乱七八糟,会招致后发监管的用力过猛,窒息了行业发展的空间。直播就是太乱了,行业毫无节制,比烂比丑,让人反感,会招致很严厉的监管。
《曹林说会:两会请脱掉敏感词》
NewMedia新媒体联盟:与直播网红相比,文字类的自媒体人已经显得偏“传统”了。很多前互联网时代和微博最兴盛时红起来的行业名人,如留学教育界的俞敏洪、财经评论界的石述思也都也开始尝试直播,有业内人士认为,未来五年直播将会日益成为强势社交平台和自媒体平台,您觉得,一个自媒体人有必要为了争取人气,而尝试开直播吗?您玩过直播吗?
曹林:有过直播,效果也挺好。前几年全国两会的时候,就专门打造过“曹林说会”的时政脱口秀,效果很不错,几大平台点击率挺大,口碑也挺好。不过我还是习惯用文字去表达,那是我自己最舒服的方式。我一直觉得,做内容的,应该以一种让自己舒服的方式去提供,而不是让别人舒服。每个人要知道自己的长处在哪里,自己适合用什么方式表达,不要强迫自己做自己不舒服不适合的事,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以擅长的方式去赢得读者。我会把直播当成一种玩票,好玩,新鲜,而不是常态的表达。应该有清晰的自我定位,知道自己的短长,有舍有得,别为了那些本不属于你的受众,去表现不擅长的人生。
在评论中“撕”过很多人,但生活中不爱辩论
NewMedia新媒体联盟:您是时评作者,自媒体人,有人称您是时评界网红,您是否笑纳这样的称号?
曹林:网红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我不排斥这样的称号,关键是靠什么红。用自己的作品争得江湖地位,而不是偏执的言行,挺好啊。我的粉丝都是因我的评论而知道和喜欢我,而不是其他――当然,我好像也没有其他。当然,我也觉得我不是时评界第一网红,胡锡进老师才是。
NewMedia新媒体联盟:您的微博个人介绍是“爱时评,爱美女,爱爬山”,而您的北大助教则写过一篇文章透露了您爱自拍、卖萌的可爱一面。生活中的您是怎样的?会和时评文章一样比较严肃吗?和朋友聊天喜欢辩论到底嘛?
曹林:生活中跟其他人一样吧,没有什么特别的。很多人都对别人的生活充满好奇,将别人神秘化或美化,其实人之为人,大家的生活没什么不同。评论是评论,生活是生活,评论时是评论员,生活时是儿子、丈夫、父亲、朋友,热爱生活、热爱美食。人们的追求其实都差不多:有情有爱,有酒有肉,有健康,有安慰,偶尔还幸得所偿。
我现在生活基本围着“评论”展开,写评论,教评论,讲评论,写的书也都是关于时事评论。以后会发展一些非职业兴趣,那样的生活可能更丰富多彩一些。我快四十了,之前基本是在做加法,让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很满,比较疲惫,以后会做一些减法,减少一些写作,减少一些讲座,专注做一些事情,比如多看些书,多些对舆情和评论的深入研究。我现在特别怕饭局,一听饭局就头疼,不像30岁左右时,喜欢社交,热衷饭局,现在觉得社交是个很浪费时间的事,不三不四的饭局、不三不四的人、说些不三不四的话题,不如在家读书陪孩子玩。真的,你不优秀的话,认识谁都没用,朋友圈里加无数人,就是你的人脉的吗?没几个人是你的朋友,没几个人把你当回事。喜欢一句话:学会避免无意义的合群,放弃无用的社交。
如果生活中也像评论中一样严肃,那该多无趣啊。评论越是严肃的人,可能生活中越会报复性地不严肃,会把那种文章中隐藏的感性和热情,表现在生活之中。生活中我不太爱说话,可能因为职业中说话太多了吧。评论中“撕”过很多人,但生活中不太爱辩论。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