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机遇与挑战并存,刷脸支付未来将何去何从?

机遇与挑战并存,刷脸支付未来将何去何从?

阅读量:3716277 2019-10-23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人脸识别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金融支付领域。
自2014年,支付宝开始研究人脸支付,2015年,马云在德国首次展示人脸支付,轰动全球,然而当时仍然没有大规模商用案例,人脸支付难以走出Demo阶段。
直到2018年8月15日,在蚂蚁金服开放日广州站上,支付宝宣布在经过经验积累和技术升级之后,刷脸支付已经具备了商业化的能力,在未来一年内将向各种商业场景普及自助收银+刷脸支付的解决方案,这昭示着人脸支付正式大规模商用。
到2018年12月,支付宝推出"蜻蜓",2019年3月,微信支付也相继推出"青蛙",两大互联网巨头的刷脸支付大战也拉开了序幕。
随着支付宝与微信支付的刷脸支付大战逐渐呈现白热化,近日银联云闪付APP也如火如荼地入局刷脸支付格局,目前已经在广州、杭州、武汉等七个城市陆续展开。在三大巨头力推刷脸支付的当下,行业格局又将何去何从呢?

图源:Google
1
人脸终端引入潜在风险
在信息化、科技化加速发展的今天,人脸识别等生物识别技术正逐渐普及,然而在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时人们也面临着风险。一方面是人脸识别技术带来的个人信息泄漏的风险,另一方面则是人脸识别应用在金融领域所带来的财产安全风险。在没有针对性安全保护的情况下,人脸识别相关算法及人脸图像数据在现有支付终端普通操作系统中,容易遭受到外来恶意攻击,这导致用户的支付交易面临严峻的安全威胁。
今年以来,监管一方面认可刷脸支付的价值,但又多次公开示警其存在的安全隐患。央行科技司司长李伟今年9月公开表示,人脸识别支付线下应用风险相对可控,基本具备试点应用的条件。但李伟也指出,人脸属于弱隐私生物特征,信息误用风险比较大。人脸识别数据采集应提前告知信息使用方式,明确获得客户授权,要充分尊重用户的主观意愿,不得在用户不知情、未授权的情况下擅自发起交易,不要简单地将人脸特征作为唯一的交易验证因素。
目前,无论是支付宝还是微信,其刷脸支付的原理都是将硬件终端采集到的人脸信息与云端服务器存储的信息进行比对,即1:N的方式,判断信息是否一致,然后进行认证完成人脸支付。整个支付过程中,一方面是如何保证硬件终端侧收集的个人信息和支付信息安全,另一方面则是云端服务器如何防范信息泄漏,这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图源:Google2
刷脸支付市场阻力重重
实际上,除了人脸识别技术存在个人信息泄漏和财产安全方面的风险,刷脸支付的挑战还在于推广成本和消费者接受度的问题。我们都知道,刷脸支付对于硬件终端有着较高的要求,尽管目前两大互联网巨头推出了补贴政策,2019年4月,在微信支付发布"蜻蜓"二代人脸支付终端时,支付宝宣布激励投入30亿,而在2019年9月,支付宝加足马力,宣布补贴不再设置上限。
但是,对于商户而言,目前更受消费市场所欢迎的仍是二维码支付方式,并且它已经基本能满足用户移动支付的需求。因此无论是商户还是消费者,对于刷脸支付的需求并不足,据部分媒体报道目前市面上已经铺设的刷脸支付终端使用率不高,消费者和商家对其接受度有限。有业内人士表示,刷脸支付短时间取代扫码支付的可能性不大,还是作为移动支付的补充手段。
另外,刷脸支付的风口也滋生了推广乱象,代理市场混乱不堪。刷脸支付的本质仍然是基于第三方支付账户的支付,和二维码支付一样,线下推广仍然依靠层层代理。支付宝微信需要向商家收取0.2%的手续费,而刷脸支付收取0.3-0.6%的手续费,其中1到4个点的空间便是代理商们的利润来源。无上限的补贴让代理商们将目标瞄准了手续费,层层代理、层层分润导致商户和小代理商很难辨别谁是真正的代理。
3
刷脸支付的未来挑战与机遇并存
随着数字化和信息科技快速发展,技术创新与支付行业深度融合发展,包括人脸、虹膜、指纹、静脉等在内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在支付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
实际上,针对人脸识别在金融领域的发展,相关部门也出台了部分技术规范,再加上移动金融终端原有的安全标准,给行业发展提供了方向和支持。
由央行组织银联、银行卡检测中心、算法及终端厂商等单位共同编写的《人脸识别线下支付安全应用技术规范》中就明确规定了,人脸的注册与识别都需要采用活体检测,并采用多因数确保用户真实性;对于人脸识别受理终端,建议采用SE、TEE等技术,使其具备唯一标识,并保障无法被篡改;支持基于支付标记化技术的交易处理,支付敏感数据需要进行脱敏,并符合170号文要求;支付交易涉及的软硬件应使用经国家密码管理机构认可的商用密码产品。
在近期,中国人民银行印发的《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中,也明确表示要充分利用可信计算、安全多方计算、密码算法、生物识别等技术,建立健全兼顾安全与便捷的多元化身份认证体系,构建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移动终端可信环境。在探索人脸识别线下支付安全应用时,要借助密码识别、隐私计算、数据标签、模式识别等技术,利用专用口令、“无感”活体检测等实现交易验证,突破1:N人脸辨识支付应用性能瓶颈。 
因此,无论是线上线下差别监管、人脸识别+支付口令的方式还是TEE、SE技术的加持,刷脸支付的未来在标准与检测要求的监管下,保证合规发展,依然是有着良好前景的。
事实上,所有的网络支付都有一定的安全风险,仿冒一个“二维码”要比仿冒一张人脸更简单。人脸识别加密技术中,活体检验技术可判断采集到的人脸是照片、视频还是软件模拟生成的,能有效避免身份冒用。
而刷脸支付首次使用需要输入手机验证码,通过验证码与本人身份交叉验证,其安全性与便捷性均高于二维码。从支付流程来看,二维码支付对手机的依赖度过高,如消费者出现手机信号弱或没电的情况,非常影响整个购买体验。刷脸支付则避免了这一情况的出现。
使用刷脸支付后,个人照片信息是否有外泄风险?据瑞为智能CTO贾宝芝博士称,前端机器获取的人脸信息不会被保留,而且照片信息泄露的风险并不高。一张照片中包含的信息量极少,通常市民照片被获取的途径极小可能是支付过程中,因为人对照片被盗取的戒备心更强。
部分参考来源:移动支付网

想了解更多刷脸支付终端算法的安全执行?想了解支付行业的前沿创新功能?
想有机会与潜在客户和商业伙伴建立联系?与决策者和行业专家交流知识?那么,你不可错过下面这场峰会!
2019亚太支付峰会·深圳站
2019年11月21-22日
?中国深圳

PAS
届时,峰会将汇聚政策制定者、分析师和行业领袖,讨论亚太地区的监管条件、研发创新、支付供应链以及营销和业务发展战略。本次峰会将为参会者提供一个分享一手经验和高层次知识的平台,以及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同行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还等什么?快猛戳阅读原文报名吧,也可扫码报名哦!
往期精彩回顾巨量创意——短视频营销的创意赋能|DMER干货分享
【行业快讯】精英汇聚,DMER在上海圆满闭幕
【行业快讯】电商新零售领域大咖云集,DMER在上海盛大召开
“下沉市场”的新零售:如何玩转6亿下沉用户?
因为专注所以专业
最新行业专题资讯,敬请关注
功能食品大家谈
ID:FunctionalFoodChat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乳品行业聚焦
ID:DairyFocus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车联网视界
ID:Telematics_Focus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亚太内燃机行业聚焦
ID:Asia_DE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闲话汽车后市场
ID:AutoAftermarketFocus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你点的每个赞,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