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水翻译太虚大师的讲解】
这一品的品名叫<譬喻>。是因为上根利器的人听到第一遍说法(第二品)。就<开悟>了。
已经开悟了。所以都说佛性自己本来具备,圆满无缺,所以定能成佛。
因为都说佛性自己本来具备,圆满无缺,定能成佛。所以佛给授记。
授记。就是授记在将来<我相——执着肉身小我为真我>的习气磨光。必成佛道。
想成佛道。必须磨光我相。
因为自己的佛性虽然本来清净。但因佛性产生一念无明、不守清净而流入六道。辗转执着。执着<我相>越来越重。因为执着<我相>越来越重,所以所谓本来清净的自己的佛性就渐渐被染污、覆盖了。
不凭大圣人先觉悟这个道理。开出回归自性的大道。那么一切人就始终没有超出之日了。始终不能顿悟自性本自圆成。因为大圣人先觉悟这个道理。所以反复开示。反复导引。
人既然领悟自知作佛了。所以佛就给授记必得成佛。
这还有什么怀疑的呢。
然而说到这个地步。仍然还是不明白。那就是中等根性下等根性的人。
对这种中、下根性的众生佛就怜悯他们。所以说<火宅三车>比喻来告诉他们这个道理。
火宅。就是充满大火的宅院。三界当中众生生死痛苦的状况就像在火宅里一样。所以用火宅来比喻。
我虽愚笨。但所悟也有遵循。这里试着再把火宅肤浅地探究一遍。
万物众多。暂且不论。只以人为例来探讨。
为人在世。寿命就算百年也如早晨的露水,一会儿就干了。就算千岁也如春天的霜雪,几天就化了。
死了之后。纵然黄金堆成了高山。也只不过是增加了埋身之物而已。堆在坟墓里的黄金对我有何益处。
死了之后。纵然名字刻在高楼上。殊不知名望已随尸体腐朽而淡化。刻在高楼上的名字对我有何荣耀。
所以——
有智慧人的眼里四海当中的一切都空不可得。
有智慧人的心里十方世界的一切都虚妄不实。
冷静观察彼此死后的尸体。内腐外烂一堆狼籍。没有一点可取之处。
从<空、如、法身本体>的意义上能领悟吗?如果能领悟,那么就会理解:
三界上下一切人事物。都是众生本有的法身佛性所变现的,其本性都是众生本有的法身佛性。
如果不理解,那么我有一首偈颂:
洞然大火正烧时。此处留连实大痴。莫若早逃同快活。免教煎煮父娘皮。
(这是说:熊熊大火正烧时。不离此处实在愚。不如早逃早离苦。免受火烧父母所生的身体。)
弟子问。什么是大火正烧时。
师父答。清早起来七个字。柴米油盐酱醋茶。
弟子问。那么就是说:身就是痛苦的根本。心就是受累的根源。
师父答。谁强迫你了。
(意思是:苦累都是你自找的,没人强迫你,是你自己对世间这一切虚妄不实的事不肯放下。)
弟子问。请师父说一句能够彻底解脱的话。
师父答。谁捆绑你了。(意思是:放下就解脱。可是谁不让你放下了!谁让你对世间这一切虚妄不实的事分别执着了!所以只要你自己——肯放下,就解脱!)
附:【太虚大师讲解原文】
譬喻品第三
此一品名譬喻者。以上根利器。皆于法说一周。已得开悟。既得开悟。各谓自性本自圆成。以各谓自性本自圆成。故佛乃授记。授记者。授记于当来我相克尽。必成佛道。欲成佛道。必克我相者。以自性虽本来清净。因不守自性。流入诸趣。展转执着。我相愈炽。我相既炽。则所谓本来清净渐失矣。匪凭大圣人先觉斯道。开大道路。则一切人终无有超出之日。终不能顿悟自性本自圆成。以大圣人先觉斯道。重重开示。重重导引。人既领悟。自知作佛。乃记其必得成佛。更何疑哉。然则到此田地。仍复不晓。即中下之品。佛乃愍之。故说火宅品喻以告之。盖火宅者。大火洞烧之大宅也。三界生死苦相如之。故取为喻。(某)才虽不敏。悟亦有宗。试再以火宅浅小拈一遍看。夫万物众多。且置之而弗论。只如为人在世。百年如朝露。千足若春霜。死之后。纵堆金以为圹。不过富埋身之具。堆金于我何益乎。死之后。纵名标凤阁。更不知名随形朽。标名于我何荣乎。所以智者眼空四海。神洞十虚。静观彼此形骸。内外狼籍。非一可取。举如意云。会么。若于此会得。三界上下法。同一本来心。其或不然。山僧有偈。洞然大火正烧时。此处留连实大痴。莫若早逃同快活。免教煎煮父娘皮。问曰。如何是大火正烧时。师曰。清早起来七个字。柴米油盐酱醋茶。问曰。恁么则身乃苦本。心乃累元。师曰。谁着你来。曰大解脱一句乞师举扬。师曰。谁缚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