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中华传统文化十讲 | 真正的修养,不是懂得做什么,而是懂得不做什么

中华传统文化十讲 | 真正的修养,不是懂得做什么,而是懂得不做什么

阅读量:3736309 2019-10-24




“文明以止,人文也”,中国传统文化中,“文明”的定义与人的修养相关。中国人认为修养最大的特征不是懂得做什么,而是懂得什么不能做。
古人修养有“九德”之说,“九德”指贤人所具备的九种优良品格,具体内容在《左传·昭公二十八年》中有详细阐述:
心能制义曰度,德正应和曰莫,照临四方曰明,勤施无私曰类,教诲不倦曰长,赏庆刑威曰君,慈和徧服曰顺,择善而从之曰比,经纬天地曰文。     
 
把这段话翻译成白话文是 :
自觉用义衡量自己的行为而适时因势加以取舍叫作度;处事原则符合公义,回馈行为与情势合拍叫作莫;体察民情视野没有遗漏叫作明;吃苦奉献不计个人利益叫作类;开化诱导别人不因辛苦而减弱叫作长;奖励会受到赞许,处罚会得到敬畏叫作君;仁爱与情势合拍,声讨会得到认同叫作顺;挑选义举而自觉相随叫作比;能制定符合天地之道的行为准则叫作文。

 
可以看出,古人修养处处体现着自我约束的原则,这与“文明”一词的合理定义吻合。人是可以通过修养达到很高程度的自觉性,这个自觉性称为“慎独”。
《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没有比空旷寂静、远离人群的地方更容易发现有人的活动迹象,没有比从无到有更引人注目的事情发展过程,所以君子一个人的时候也谨严小心,不做偏离价值判断的事情。

一般人认为,一个人躲起来的时候做事不会被人发现,君子的思考却异于常人。君子认为,没有人的地方来一个人就很显眼,空地上出现很小的东西都会被一眼看到。
这里所谓的显眼,是君子认为天地和自己良心的监督无处不在,尤其是处在远离人群和空旷无遮的地方。这种思考把自警意识推高到极致,利用这种自警意识能够达成可靠的自我约束。我们在纷扰环境之中接受某件事情,还有受到外界干扰因素影响的说辞;但在完全封闭的环境中接受某件事情,就只能解释为自己从内心接受了,那么就要对自己的行为负完全的责任。
 
喜怒哀乐是人对外界事物引发的情绪反应,“喜怒哀乐之未发”,是说在没有任何影响的状态下,人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就是中,不偏不倚,无人无我。
中是理想状态,和是根据理想状态用自律意识划定的可容忍状态。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去影响、刺激他,他的反应都能够受自律控制,这就达到了和的境地。外界影响越少,自我感觉情绪变化越明显;这时候外界刺激,就像空旷处放置物品一样,情绪的反应越要保持自律。

 中,是价值判准的最核心部分 ;和,是畅行天下最好的利器。中的修养就相当于“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在任何恐吓和利诱下都无动于衷。和的修养就相当于“从心所欲不逾矩”。这种修养的最高境界被孔伋(子思)命名为“大本”“达道”。
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做到“大本”“达道”,也可以说是“文明”,心中的规矩意识被充分展示。这时候去“制利害”、去“待敌”,自然是无往不胜、无往不利。 
人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值得珍视的财富,因此没有比教化好国民更重要的投资。在中华传统文化理论和思辨的影响下,“以文化人”功效就会得到最大化表现。经过中华传统文化洗礼的人如果不能被称为“文明人”,天底下还有什么人有资格能够被称为“文明人”呢?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传统文化十讲
作者:赵安军
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9月第一版 2019年9月第一次印刷
版本:第1版
开本:1/16
页码:212页
定价:30.00元
一句话推荐
中华传统文化有其严密的哲学理论体系,因为这个内在原因,让中华民族在历经几千年,经受千百次磨难后,仍然能够浴火重生,实现一次次伟大复兴。
作者简介
赵安军,1970年生,陕西扶风人。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十数年,专著《易经译注》于2015年出版,2018年修订再版。2016年起,在《人民日报》相继发表有关《易经》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文章9篇。2019年出版《中华传统文化十讲》。 
内容简介
中华传统哲学的基本理论在八千年前的伏羲氏时期已经基本成型,到西周时期发展成熟,在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它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就像一个城市规划图一样,基本理论一经确立,就再也没有改变过,这是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最明显的不同之处。这样严整的理论体系是中华传统文化能够历经数千年时间检验、经受千百次磨难冲击而屡次浴火重生的内在原因。
本书揭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论体系,并提出一种全新的思考方法和审视视角,让传统文化在中国新时期伟大实践中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引领现代科学、技术新的进步。中华传统文化的化人育人作用、推动社会发展作用永远不会过时,就像黄河之水奔流不息。
 精选推荐 ▼
居士亭书城   // 馆藏好书 缘结十方 //
▼▼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