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为何需要家庭资源?
时代变化转型
传统工业时代,学校垄断知识传授,需要的资源相对简单。学校统一教材、统一教学内容、统一考试,老师只需当知识搬运工,把知识灌进学生脑子,学生考试合格就行。
现代社会,日新月异。学生仅仅学习知识是不够的。学生需有丰富的体验,需要全方位的培养核心素养,需要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中学习解决问题。这样的变化,让学校必须开门办学,获取社会资源成为学校的竞争力。互联网时代,学生的“学”已不必发生在“校”中,但校是学生学的最重要的平台。学生通过学校这一平台,与同学、老师、社会互动,增长体验、提升认知、培养能力,不断成长。
在电视综艺节目中,我们常常看到有的小孩子在舞台上有十分出色的才艺表演,我们心中要清楚,那背后一定有家庭真金白银的投入。
分工产生效能
经济学经典名著《国富论》开篇讲了一个现象。一名工人造针,独自完成所有的工序,一天造不出20枚针。但如果分工协作,平均一个工人一天能造出4800枚针。这极大的提升了生产效能。社会分工后,再把生产的产品相互交换,每个人拥有的财富都极大的增加了。因此,经济学著名的论断产生了:分工产生效能,交换创造财富。
教育资源也有同样的特点。单靠学校、家庭的资源是培养不出卓越的学生的。只有这些资源相互作用,吸引、激励学生走向成功,才是有意义的。也就是说,只有资源与孩子发生了作用,孩子产生了体验,感受到意义,转化为成长的行为,资源才产生价值。
能力大责任大
每个家庭能提供的资源能力是不同的,多提供资源的家庭是不是吃亏了呢?
我们可以这样思考,一穷人一富人住在同一村子里,富人出行有车,穷人出行步行。请问,谁对路的要求高?显然富人对路的要求高。黄世仁与杨白劳住在同一个村子里,黄世仁出资修桥补路让杨白劳来搭便车,但根本上是符合黄世仁自身利益的。
家庭的教育资源要对孩子产生良好的效能与价值,只有和学校班级进行对接。
家庭资源怎样与学校对接?
用心就行
1990年,我国举办亚运会时,有一句口话说得好: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没钱没力的出个好主意。家庭为学校提供资源也一样。根本目的是学生受益,让孩子体会到家长对他成长的重视与参与,这与资源多少强弱没有必然的关系。家长不必有攀比心理。
从实出发
第一、从学校真实需求出发。家长要积极参加学校活动,关注孩子的学习状态,去发现学校的真实需求,这样提供的资源才能有效。现在,学校也注意开门办学,向家长征集资源。比如请家长从自己本职工作出发,到校做相关行业的报告;或请家长接待学生到工厂参观生产车间;或征集家长做班级活动的志愿者等等。家长积极响应学校要求就是最好的资源。
第二、从自身真实能力出发。每个家长都是术业有专攻,只有从自身出发提供的资源才是有独特价值的。家长在参加学校活动中,也要注意行为边界,尊重老师在教育上的专业领地。
在培养孩子这件事上,学校和家庭是有明确分工的。老师的专业性体现在系统设计学习的过程和节奏,他能够全景把握每个孩子的课堂学习状态。即便博士专才,有时也不一定能当好中小学老师。当老师,是一门手艺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