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AI时代下,中国式好医生三部曲

AI时代下,中国式好医生三部曲

阅读量:3749369 2019-10-24


点击好医生关注,获得更多精彩内容!
准确诊断、治病救人、康复出院……被敬称为“神医”或“天使”时的汩汩暖意会瞬间化解所有的身心疲累,我们开心享受这般暖意又害怕被“绑架”至如此盛誉,但职业满足感、使命成就感无疑是医护最为强大的驱动力。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磁共振影像科主任赵世华教授
时今,人工智能(AI)大行其道、如火如荼。医疗AI处在全球AI热潮的中心地带,AI与医疗行业的深度融合有望颠覆传统的医疗模式,为我们勾勒出一个个美好的前景,也引发了多多少少的忧心忡忡,尤其是医疗AI取代影像医生的呼声此起彼伏。我们渴望被辅助以分担繁重劳作,又担忧被取代而丢失身为医者的职业价值与职业尊严。那么,AI时代下,如何才能做好影像好医生?“中国式的好医生需三部曲。首先是做一个好医生,同时兼是科学家,在此基础上,如果有能力、有精力也需打造好团队,力做学术领袖,可以是地域性的,可以是全国性的甚至是国际性的。”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磁共振影像科主任赵世华教授意味深长地答道。
01
好医生必备技能:精于医术善假于物
作为疾病诊断及治疗的重要依据,随着成像技术日新月异、革故鼎新,各类数据呈指数增长。有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医疗影像数据呈每年超过30%高速增长,但放射科医生的增速仅为4.3%,加之我国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海量医疗图像信息又可能暗藏着漏诊隐患,细究漏诊的原因,可能是高强度、疲劳状态下的失误,在基层医疗领域也可能是诊断能力的欠缺。据了解,每位影像医师每天至少需为百余名患者提供读片诊断医疗服务,每日工作时长大多超过10个小时,眼药水已成为每位影像医生的随身必备之物。
“由于培养难度大、周期长,我国影像专科医师年增长率缓慢。”赵世华教授说道,“国家要实现全面医疗重构,人工智能是一个重要的、合理的手段。目前,就读片的速度、稳定性和准确度而言,AI已经达到了高年资影像医生的水平。”

被世人称为人类“最强大脑”的集成者AI,在心血管影像领域尚在起步阶段。据现有的研究结果显示,AI在图像采集重建、图像自动分割识别、疾病识别分类及预后判断等心血管影像方面已表现出巨大的潜能。比如,AI可秒级诊断,极大地提升影像科的效率;AI可通过全自动分割2D和3D电影图像中的心内膜,加以分析、利用实现心脏影像的自动测量,同时进行射血分数计算和区域运动的评估;与目前的CCTA风险评分相比,基于机器学习算法创建的风险评分有着更高的预后准确性等。
AI浪潮汹涌澎湃、不可逆转,高效提升影像医师诊断效率及精准度、缓解医疗资源紧张状况可期可待。不容忽视的是,只有确保数据质量控制、算法泛化能力以及临床使用风险等,才能保障医疗AI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此外,由于医学是经验科学,本身存在着不确定性和开放性,决策路径复杂,AI暂不可能取代影像医生,但懂AI的放射科医生则能够取代不懂AI的放射科医生。“AI目前只能作为高级辅助手段,诊断过程需要人的综合分析,基于‘同病异源’和‘异病同源’的客观规律,对疾病进行综合判断,然后临床才能制定合适的最佳的治疗方案。”赵世华教授这样向好医生网记者强调道。
02
好医生必修课: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AI系统的介入或能使医疗更加民主化,“AI+影像医生”双重阅片机制或将使每一次临床诊断都更加高效、精准。但影像医生,而不是AI,仍然是主导者,有权超越技术。这么大的“权利”,根基源自何方?赵世华教授爽利果决地说:“行医,要有真本事,要凭硬本事说话!”
当代医学发展一日千里,新技术、新理念、新思路、新发现层出不穷。学医、从医、行医是条艰苦的征程,医生的学习既要有深度又要有广度,既要掌握课本理论知识又要探究实践规律,既要传承经典又要勇于创新。“我过去常说两句话,学医的人不一定太聪明,但绝对不能太笨。”赵世华教授说,“学医不仅需要smart,需要灵活的头脑,高度的概括、分析和总结的能力,同时还要心灵手巧。”学思结合、学辨结合、学问结合、学用结合、实践和创新结合几乎是每个医生的必备智慧。
医术多源于实践,医生一方面治病救人,也需在不断实践和认识中积累总结经验,形成新的认识、新的理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我个人认为,SCI不是评估人才的最佳标准,但目前还没有更好的方法替代它来遴选人才,就像高考一样。”赵世华教授解释道,“如果一个高医术的医生,只会手把手教人,不会归纳总结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很难惠及更大范围的患者,也很难成为大家。”
学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行,行有所为。彼时36岁的赵世华教授被破格晋升为全国最年轻的放射学教授,“幸福来得太快了,但当时也没有把自己当做正教授去看待,一样工作甚至做得更多。毕竟,医学需要不停的历练、升华。”赵世华教授回忆道。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或是每位学医、从医、行医人所绕不开的个人及团队“认识论”。
03
精诚协作,影像人+AI的速度与荣光
随着CT、MR和介入放射学等技术的迅猛更迭发展,影像医生的角色正从医疗服务中的边缘地位移向中心,而AI的发展则凸显或倒逼这种必要的转变。一个可靠的开端是,AI正以尽可能自动化的方式,从可复制协议中提取简单而标准化的数据集成到医院工作流中,以便实际使用或访问数据。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磁共振影像科团队合影
相对于基层医疗机构,若广揽基层影像人进行快速规范化培养难解燃眉之急。“部分影像医生不懂疾病特点,比如主动脉夹层,有时会诊的片子只是胸部这一段,虽然影像检查做了,但因不了解疾病特点,所做检查不全面,进而影响诊断不全面。”赵世华教授坦言,“做好质量控制,普及相关的检查流程和影像学特点,然后按照规范化的符合质控标准的指导操作,通过远程会诊的方式,再结合AI技术,快速提高基层医疗水平或许可行。”
AI+优质影像专家资源下沉基层,基层影像医生除了严格按照上级医生的要求执行规范化、标准化检查操作,如何才能更好地体验、成就其职业价值感?“不断学习,以开放的心态接受新鲜事物,拓宽视野,深入理解。理解越深入,工具运用越充分,工作也会做得越好、更好。”赵世华教授嘱咐说。就像职业尊严,不苟且,不模糊,精益求精,匠心至善,把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做好,作为与世界呼吸吐纳的接口,秉医德,担使命,初心而行,持之以恒……
专家介绍

赵世华,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磁共振影像科主任。1984年大学本科毕业后师从我国著名影像学专家刘玉清院士。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毕业后留阜外医院工作至今,1998年36岁晋升为全国最年轻的放射学教授。亚洲心血管影像学会副主席,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全国委员,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心胸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欧洲心脏病学会Fellow,美国心脏病学学院Fellow。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课程学习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