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心理学质性研究:历史、现状和展望

心理学质性研究:历史、现状和展望

阅读量:3752603 2019-10-24


心理学质性研究具有漫长的过去,却只有短暂的历史。心理学的质性研究一直不被主流重视,作者一文意图回顾心理学质性研究的同时,唤起学界对质性研究的重视,快来一起看看吧~
作者:何吴明 郑剑虹
来源:《心理科学》2019年第4期
摘要心理学质性研究具有漫长的过去,却只有短暂的历史。心理学自诞生起就具有质性研究传统,但被主流所忽视。从组织机构、 出版渠道和研究成果方面看,当前国内外心理学质性研究的发展态势暗示质性研究传统正在回归到主流当中。尽管仍存在误解和 急功近利等众多问题和困难需要克服,但是心理学质性研究方法在研究复杂心理现象和产生新的概念、新的理论方面展现了潜力。心理学质性研究的复兴正使心理学处于一个多元化转向的阶段。关键词
质性心理学;质性研究;质性方法
 
心理学质性研究的背景历史
1.1什么是质性研究
质性研究往往是相较量化研究而言的,并无 绝对定义。质性研究方法是一个伞概念(umbrella  concept),包括各种具体研究方法。例如,扎根理 论、现象心理学或实证现象学、话语分析、主题分析、 民族志、叙事访谈、焦点团体、生命史与心理传记、 叙事分析等。心理学质性研究关注的是人在现实生 活中体验和行为的本质特点,它具有主体性、能动性、 反思性、诠释性和描述性的特征,通常从特定情境 中人的视角来描述和理解人的体验和行为(Marecek,  2003),这是所有质性研究方法共通之处。质性研 究方法具有异质性。不同学者采用的质性研究程序 不同,不同质性方法背后的认识论基础也存在差异。不同的质性研究方法擅长于回答不同的研究问题, 这是质性方法的灵活性和特色。质性研究和量化研 究这两种取向都是有效的,只是它们服务于不同的 研究目的和问题类型。 1.2心理学质性研究的传统心理学的质性研究传统和基础体现在一些宏观 的理论和概念框架源自质性研究结果;一些著名心理学家并不排斥质性研究,并认为质性方法的参与 能更好地回答一些研究问题。
在 1980 年代之前,心理学期刊中还没有“质性 研究”这种说法(Wertz, 2014)。大约自 1980 年起,质性心理学(qualitative psychology)这个领域才逐 渐建立(Brinkmann, 2015), “质性研究”自1990 年代起在心理学中得到了更多认可(Gough & Lyons,  2016)。但自科学心理学诞生伊始,冯特、詹姆斯、 巴特利特、弗洛伊德、皮亚杰和布鲁纳等早期的心 理学家就在进行质性研究。内省、临床访谈和观察 法等早期心理学研究方法都具有阐释意义的质性方 法特征。这些心理学家通过质性研究方法积累的知识都被教科书所引用,但其所用的方法在一定程度 上被忽视了。 
冯特在 1879 年建立了公认的首个心理学实验 室,开启了量化研究传统,但他不曾想过要将心理 学建设成彻底的实验学科(Riegel, 1977)。他认为 有些心理学问题无法通过实验法来研究,要用人类 学方法来考察(Haeberlin, 1916),通过对习俗、故事、 符号等进行分析以研究人类行为。但这种研究取向没有受到主流期刊和教科书的重视。 
弗洛伊德对潜意识和梦的探索主要是通过质性 研究方法(Kvale, 1999),包括自然观察、经验描述、轶事、谈话等方法,并广泛使用了书信、手稿、自传等文本材料。
尽管詹姆斯主张心理学是自然科学,但他认为 与机能主义相关的问题需要使用多种研究方法来回 答(Viney & Crosby, 1991)。他于 1902 年出版的《宗 教经验之种种》(varieties of religious experience)就 采用质性取向的现象学方法进行研究。 
巴特利特在 1932 年进行的虚假记忆实验研 究中,先让被试阅读故事,然后反复回忆该故事 (Roediger & McDermott, 1995)。他 对 记 忆 歪 曲 进行了质性分析。他认为记忆是人对意义的追寻 (Kvale, 1977),是人们日常生活必需的功能,因 此他坚持在日常情境下进行实验研究,其方法更接 近质性诠释学,即在社会和历史情境中解释文本的 意义。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就源自对儿童(尤其是 自己孩子)的质性访谈,根据对语言表达的分析来 研究思维发展。布鲁纳在反思认知心理学的发展道路后强调认 知的本质是意义建构(霍涌泉 , 宋佩佩 , 陈小普 , 朱 熠 , 陈媛媛 , 2017)。他通过叙事研究方法来揭示文 化对脑的影响,他发现人们在倾听他人的故事的同 时也可以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Taggart, 2012)。
此外,马斯洛、罗杰斯、托儿曼的研究都借鉴 了现象学方法,费斯廷格、米尔格兰姆和津巴多等 许多当代心理学家也用过质性研究方法。1.3 反叛心理学逻辑实证主义研究及追求多元化研究。
历史表明,很多心理学大家的研究方法是兼容并包的。心理学研究方法多元化趋势既是学科本质 的要求,也是一种追求。一方面,心理学质性研究 的方法论比量化研究的单一方法论更加多元。另一 方面,质性研究更加开放和灵活的方法论基础能创 造性地应对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 
早期的实证主义并不排斥“质性”研究,倒是后期的逻辑实证主义将随机对照实验当作收集证据的最高标准,使质性方法在心理学研究中被边缘化, 而新的实证主义(neo-positivism)意图在质性研究中树立标准化的程序,以消除主观性(Brinkmann,  2015)。以量化研究为主导的主流心理学往往批评质性研究的主观性,认为实验者应是客观的,力 图使主试不影响现实和数据。但研究者和研究对 象的主观性是意义和内在现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方兴起的心理学研究的马克思主义取向也强调人 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认为不同的主体对同一个 客体的理解和体验是有主观性的(魏萍 , 霍涌泉 ,  2012)。
主观性是量化和质性研究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对它的不断反思也驱动了研究方法多元化的发展。若能将主观性和自反性(reflexivity)纳入研究中,会提升研究的价值(Gough & Madill, 2012)。自反性指的是研究者把自身看作整个研究的一部分, 并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思考和审查自身所处的情境和 角色对研究进程和结果可能产生的影响(Sullivan,  Gibson, & Riley, 2012)。因而,质性研究的自反性 不是为了消除主观性,而是使研究者充分意识到主 观性对研究的影响。这样,量化和质性方法就可 以形成一个多样化的心理学研究方法框架(Madill  & Gough, 2008)。单一的方法会限制研究者对理论的探索。
有些研究者几乎不考虑研究的实质内容 是什么,都用同一种方法来应付(Gough & Lyons,  2016)。但只有通过不同研究方法得出的结论才能 经得起长久考验。心理学的整合是对多元化的整合 (叶浩生 , 2002),心理学研究者应在同一出发点上, 通过采用多元的方法和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心 理和行为的本质。量化和质性的研究都需要专门的科研训练,并不存在高低之分(Gergen, Josselson, &  Freeman, 2015)。方法的多元化并不意味着分裂, 而是回归心理学研究本身多样化的本质。 
方法的选择应由研究问题驱动。人的问题是复杂的,作为被试的人比量化技术所设定的变量要更加复杂(Gough & Madill, 2012)。正如奥尔波特所说, 使人格一般化会失去人格本身。复杂的问题需要多元的方法。质性研究在发展过程中能够不断调整原 有的方法以适应复杂的问题和对象,研究范式和程序也变得更加多样化(Gergen, 2014)。例如,扎根 理论就有建构主义变式、结合话语分析的情境分析 法,以及叙事式扎根理论;此外还涌现会话式民族志、 自传式民族志、叙事实践法等(Demuth, 2015)。
 
心理学质性研究在欧美的发展态势
2.1 学术组织与期刊
从 1990 年代开始,被边缘化的心理学质性研 究开始得到认可。这体现在学术组织、期刊和会议 等制度化建设上。德国于 1991 年成立了新心理学 会(New Society of Psychology, NGfP), 以 改 变 质性研究方法和学者被边缘化的状况。它与德国心理 学会(German Society of Psychology)相互独立,并出版自己的学术杂志(Journal für Psychologie)。它从 2011 年起形成了稳定的每年一次的学术年会 制度。美、英等国则是在原有心理学会下加设质 性研究分会。2005 年英国心理学会成立了质性方 法 分 会(Qualitative Methods in Psychology Section,  QMiP)。会员在一年内发展到 1500 人,成为当时 最大的分会。目前该分会每两年举办一次学术会 议。2013 年美国心理学会(APA)成立了心理学质性研究学会(The Society for Qualitative Inquiry in  Psychology),归属于 APA 第五分会,并于 2015 年 在纽约召开了首届学术年会。
过去 20 多年间,心理学质性研究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研究工具类教科书和西方主流心理学刊物中, 并逐步有了专门的质性研究期刊。德国心理学家伍 威 ? 弗里克在 1995 年出版了德语的《质性研究导论》 (Introduction to Qualitative Research),是较早的质 性研究方法教材之一。该书的英文版于1998年发行, 现已以各种语言出版(我国译为《质性研究导引》)。美国心理学会在 2012 年出版的《APA心理学研究 方法手册》中用了多个章节来介绍各种质性研究方 法,并且已经出版了几部质性研究教科书。2004 年 英国创办了《心理学质性研究》期刊(Qualitative  Research in Psychology),2014年APA创办了刊物《质 性心理学》(Qualitative Psychology)。另外,心理 学质性研究成果也发表于《质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等跨学科期刊以及部分以量化研究为主 的心理学期刊上。
2.2 主要研究领域的质性研究
 心理学质性研究在欧美的发展过程和现状表明,质性方法受到不少心理学领域研究者的欢迎 (Carrera-Fernández, Guàrdia-Olmos, & Peró-Cebollero,  2014)。与单一的量化研究相比,它的加入能够发掘更多研究者的潜力,给研究提供更多洞见。 
心理学在 1980 年代发生“叙事转向”,使心 理学的关注焦点从统计和变量重新定位到人和故事(Lamiell, 2018)。例如,个体叙事可透视人的认 知结构和过程。故事是建构经验和指引行为的基础(Sarbin, 1986),而自我叙事被看作人格的核心成分, 引导着人的行为(McAdams, 2001)。 
质性研究在个体发展过程、个体 -情境互动, 以及个体意义体验等方面促进发展心理学理论和方 法的发展(Lerner & Tolan, 2016)。它有助于理解人 在发展中与环境的交互性(Futch Ehrlich, 2016)。
例如,研究者采用理论驱动的主题分析法可更好地 了解青少年人际关系发展中人和情境的互动(Arbeit,  Hershberg, Rubin, DeSouza, & Lerner, 2016)。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领域呈现出方法多元化的趋势(Morrow, 2007)。大多数心理咨询和治疗研究 关注人对经历的主观理解,而非其客观属性(Harper,  2011)。量化研究追求的客观性和跨情境唯一性易造成研究和实践脱节。例如,量化研究在探索自杀 的预测因素时甚少阐释自杀本身的意义,而质性 方法可以弥补这方面的缺失(Hjelmeland & Knizek,  2011)。 
积极心理学认为主观性是心理学研究对象最重要的特征(Csikszentmihalyi, 1982)。质性方法对特 殊个体的深入细致描述更能提升研究者对积极心理 体验的理解。例如,对滑冰冠军选手进行深度访谈 和编码,既为流体验的经典模型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支持,又发现了已有的流体验模型中所缺少的成分(Jackson, 1992)。
此外,质性方法在运动心理学(Crust & Nesti,  2006)、 性 心 理 学(Fahs, 2016)和健康心理学(McMullen, 2016)等领域对特殊情境下行为的性质和意义探索往往能提供新的视角。例如,单纯的 注视频率和时间等量化指标难以反映其背后的功能 和意义,而眼动技术结合会话分析可在自然情境下 对自闭症患者与他人的互动过程进行编码,同时结 合同步记录的眼动轨迹来解释其意义,从而提升 自闭症眼动研究的生态效度(Dindar, Korkiakangas,  Laitila, & K?rn?, 2017)。

中国的心理学质性研究
中国的心理学质性研究在制度化建设方面也取得了积极进展。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质性研究专业 委员会于 2018 年 1 月正式获批成立,成立大会 9 月 在苏州大学召开,此前在岭南师范学院还召开了一 次筹备会议和一次青年学者心理学质性研究能力提 升研修班。近年来,质性研究取向的学位论文逐年 增多。2018 年以质性研究方法和混合方法完成的硕 士和博士学位论文有22篇。中国的心理学主流期刊,如《心理学报》和《心理科学》等刊登的质性研究 文章也逐步增多,涉及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咨询与 临床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与健康心理 学等领域,特别是在生命叙事与心理传记学研究领 域富有特色。
3.1生命叙事与心理传记学
生命叙事与心理传记学在制度化建设方面比较完善。首届海峡两岸“生命叙说与心理传记学”学 术研讨会2012 年在中国台湾举办,至今两岸已轮 流举办了五届。2014 年初中国台湾成立了生命叙 事与心理传记学会,创办了《生命叙说与心理传记 学》期刊,大陆同年创办出版《生命叙事与心理传 记学》集刊(2019 年改名为《心理传记与质性心理 学》)。该期刊和集刊由海峡两岸共同主办,组建 共同的编委会,是世界范围内心理传记学的首个学 术刊物。
目前,在心理传记学领域,大陆的研究逐 渐形成了一种质与量结合的研究模式(郑剑虹 , 黄希庭 , 2013),并将心理传记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 心理咨询领域,提出了心理传记疗法(郑剑虹 , 何 承林 , 2015),并积极探索构建新的学科体系(郑剑虹 , 2014)。中国台湾方面的研究逐渐形成了一 种互为主体的研究模式,即在分析传主的生命故事 时融入研究者本身的生命故事,以达到对传主的共 情和理解(郑剑虹 , 黄希庭 , 2013)。
3.2其他心理学领域的质性研究
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人格与社会心理学质性研究有助于建立或拓展基于我国特定文化和社会的理论。例如,扎根理论方法可用于探索当代中国人内心深 处的诚信本质(吴继霞 , 黄希庭 , 2012);分析汶川 地震后谣言传播的心理机制,与经典的谣言传播理 论进行对比(孙嘉卿 , 金盛华 , 曹慎慎 , 2009);探 究基督徒祷告过程中人神依恋这种特殊社会现象, 提出有别于其他依恋关系的概念框架(张秀敏 , 杨 莉萍 , 2018)。 
心理咨询、培训和治疗领域关注个体在特定情 境中的心理和行为及与他人互动的影响。质性研究 者本身作为研究工具,可卷入临床情境中直接观察 研究对象,而不必使其脱离临床情境进行单向的观 察(周明洁 , 张建新 , 2007)。有利于建构我国文化 背景下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理论(张日昇 , 徐洁 , 张 雯 , 2008)。例如,可对访谈资料进行协商一致编 码,探究来访者“领悟”的文化特异性(胡姝婧等 ,  2014)。 
质性研究范式使人文性、情境性和特殊性回归, 从而破解运动心理学研究视野单一、问题意识薄弱、 原生理论缺乏的困局(熊欢 , 2018)。研究者通过 目的采样而非代表性采样,对冠军运动员进行了访 谈和扎根编码,从而构建核心心理韧性品质类别和 揭示心理韧性的内外部保护性因素(李涛 , 刘礼艳 ,  刘电芝 , 2015)。在类似这样的情形中,深描和大 量经验性、背景性信息就显示出了特殊的价值。因此, 运动心理学中运用“理解”范式的研究正在逐步增 多(陈俊钦 , 2008)。 
发展和健康心理学需探究心理的共性,更需要 了解地域性和亚文化特点。比如,问卷调查等量化 研究很难深入地描述失独者内心世界,质性方法更 容易将其心理内在表征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反映出来, 可用解释现象学的方法来描述失独父母的体验和应 对方式(何丽 , 王建平 , 2017)。可用主题分析法探 讨丧亲者的体验、反应模式和干预作用(郑怡然 ,  柳葳 , 石林 , 2016)。 
总之,中国和欧美的心理学质性研究大都集中 在叙事心理学、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心理治疗与咨询、 运动心理学,及其他特殊个体的心理学研究领域。 这是质性方法的内在特点所决定的。这些领域均涉 及人的体验和看法、互动和意义解释等。
 
反思与展望
4.1 反思
心理学质性研究面临的挑战一方面来自评价体系。主流心理学期刊中的质性研究相比于量化研究仍很少(郑显亮 , 谢园梅 , 2014)。
其原因之一是质性研究方法缺少明确统一的方法学标准,难以为 自己的可信性辩护(Rennie, 2012)。因此急需对如 何评估质性研究的质量形成共识。研究者之所以容 易误以为质性研究不够严谨,一方面因为他们不了 解质性研究的内在逻辑;
另一方面是由于习惯性地 用量化研究的思维来评价质性研究。用量化研究的 信效度等概念来衡量质性研究有欠妥当。为此,质性研究正在逐步形成用于评估自身研究质量的术语 体 系(Levitt, Motulsky, Wertz, Morrow, & Ponterotto,  2017)。质性研究的评价如果走量化研究的“老 路”,会使质性研究过度同质化和标准化(Demuth,  2015),也会难以达到逻辑实证主义框架下量化 研究的严格标准,还会导致认识论上的冲突,反而无法形成高质量的研究(Bhati, Hoyt, & Huffman,  2014),这相当于放弃了自身的优势和潜力。因此, 需建立和完善有别于量化研究,但适合质性研究的 评价方法。
另外的挑战出自质性研究(者)本身。质性研 究的“麦当劳化”是指在研究过程中过度追求效率、程序化(Brinkmann, 2015)。当前的学术环境使得 研究者为走捷径而选择便捷的研究方案。比如,有 些研究者用访谈法替代田野观察来收集资料,可能 并非因为访谈更合适,而是因为它花费的时间相对 较少。
这不符合质性研究的内在要求,其一,时间 和耐心是确保质性研究质量的重要一环,其二,不 宜将访谈等方法标准化,否则将丧失质性研究的灵 活性优势。此外,研究者的中心工作是回答研究问题, 而非收集资料,因而应警惕对质性研究辅助软件的 依赖,不可将编码等分析工作外包给软件。
4.2 展望
质性研究有助于本土化的新概念、新理论的产生。中国心理学的术语体系、概念框架以及研究理 论和范式深受西方心理学的影响。这一定程度上限 制了本土思想观念和哲学取向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 用。要提高我国心理学的原创性水平,研究必须回归到人本身 (燕良轼 , 曾练平 , 2011),而质性研 究非常注重人本身,强调研究者对研究现象和对象的卷入,而非分离。质性研究致力于人们如何从自 己的体验中获得意义(Denzin & Lincoln, 1994), 它能帮助研究者在特定文化历史背景下深入理解 焦点群体和典型个案(叶浩生 , 2009; 周明洁 , 张建 新 , 2008)。例如,有学者从儒家思想出发,认为 质性研究能从过程的视角来分析人格(Giordano,  2017)。质性研究取向的复兴为心理学的理论创新 提供了丰富的资源(Kirschner, 2006)。未来的研究 可从中国文化的视角,采用质性方法深入探讨中国 人的心理与行为,以提出基于本土化的新概念、新 假设和新理论。 
质性研究领域的混合方法研究取向或研究趋势。 心理学质性研究的兴起并非与量化研究互斥,而 是使得心理学研究者的研究取向更加多样和全面。中国的心理学质性研究者可以采用质和量结合的多 元化研究路径。这有助于质性研究方法的普及和应 用,有助于发挥质性和量化方法各自的优势。例如, 有国外学者根据量化研究中通过统计效力来确定样 本量的方法,结合质性研究的特点提出了在主题 分析等质性研究设计中确定最小所需样本量的方法 (Fugard & Potts, 2015)。这表明量化研究和质性研 究设计可以相互借鉴。
参考文献
何丽 , 王建平 . (2017). 失独者宗教应对的质性研究 .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  25(5), 970-975, 906.  
胡姝婧 , 江光荣 , 鲁艳桦 , 张莎莎 , 陈锐娟 , 于丽霞 , 杜睿 . (2014). 当事人 对领悟的看法 : 质化分析. 心理学报 , 46(7), 960-975.
 霍涌泉 , 宋佩佩 , 陈小普 , 朱熠 , 陈媛媛 . (2017). 试论布鲁纳晚年的心理学 研究转向及其学术意义 . 心理学报 , 49(3), 416-426.
李涛 , 刘礼艳 , 刘电芝 . (2015). 世界级水平冠军运动员的心理韧性要素分 析及其相互关系 . 体育与科学 , 36(3), 98-107. 
 孙嘉卿 , 金盛华 , 曹慎慎 . (2009). 灾难后谣言传播心理的定性分析——以 “5·12 汶川地震”谣言为例 . 心理科学进展 , 17(3), 602-609.  
魏萍 , 霍涌泉 . (2012). 西方心理学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取向评述 . 心理科学 ,  35(3), 760-766. 
 吴继霞 , 黄希庭 . (2012). 诚信结构初探. 心理学报 , 44(3), 354-368.  
熊欢 . (2018). 论质性研究范式对我国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困境的消解 .  体育学刊 , 25(1), 1-10. 
 燕良轼 , 曾练平 . (2011). 中国理论心理学的原创性反思 . 心理科学 , 34(5),  1216-1221.  
叶浩生 . (2002). 有关西方心理学分裂与整合问题的再思考 . 心理学报 ,  34(4), 431-436.  
叶浩生 . (2009). 西方心理学中的质化研究思潮. 社会科学 , (11), 113-118.  
张日昇 , 徐洁 , 张雯 . (2008). 心理咨询与治疗研究中的质性研究. 心理科 学 , 31(3), 681-684.  
张秀敏 , 杨莉萍 . (2018). 基督徒祷告过程中人神依恋关系的质性探索 . 心 理学报 , 50(1), 115-129.  
郑剑虹 . (2014). 心理传记学的概念、研究内容与学科体系 . 心理科学 ,  37(4), 776-782.  
郑剑虹 , 何承林 . (2015). 心理传记疗法 : 理论与实践 . 生命叙事与心理传 记学 , 3, 71-99.  
郑剑虹 , 黄希庭 . (2013). 国际心理传记学研究述评 . 心理科学 , 36(6), 1491-1497.  
郑显亮 , 谢园梅 . (2014). 我国心理学质性研究现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 赣 南师范学院学报 , 4, 93-96.  
郑怡然 , 柳葳 , 石林 . (2016). 丧葬仪式对丧亲者哀伤反应的影响 . 中国临 床心理学杂志 , 24(4), 695-701, 679. 
 周明洁 , 张建新 . (2007). 质的研究方法在临床心理学中的应用 . 中国临床 心理学杂志 , 15(4), 369-372.  
周明洁 , 张建新 . (2008). 心理学研究方法中“质”与“量”的整合. 心理 科学进展 , 16(1), 163-168.  
Arbeit, M. R., Hershberg, R. M., Rubin, R. O., DeSouza, L. M., & Lerner, J. V.  (2016). “I’m hoping that I can have better relationships”: Exploring  interpersonal connection for young men. Qualitative Psychology, 3(1), 79-97. 
 Bhati, K. S., Hoyt, W. T., & Huffman, K. L. (2014). Integration or assimilation?  Locat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psychology.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Psychology, 11(1), 98-114. 
 Brinkmann, S. (2015). Perils and potentials in qualitative psychology. Integrative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 49(2), 162-173. 
 Carrera-Fernández, M. J., Guàrdia-Olmos, J., & Peró-Cebollero, M. (2014).  Qualitative methods of data analysis in psychology: An analysis of the  literature. Qualitative Research, 14(1), 20-36. 
 Crust, L., & Nesti, M. (2006). A review of psychological momentum in sports: Why  qualitative research is needed. Athletic Insight, 8(1), 1-15.  
性并积累社会资本等。
图文来源:质化研究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