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完的家乡事 道不完的家乡情
2007年秋,逸品堂在沙坡头区
永康镇杨滩村卫生所采访民间歌手杨淑霞(时年62岁)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g28gMwZNZcEV38NfDEsxbl4PtaeB0ytvpR1SmqmURpv0u8iaLWs4qAg8HX5APKHOK2Fc8GuZhhaHnN8GE3Oxfnw/640?wx_fmt=jpeg)
民间歌手杨淑霞(1982年拍摄)
中卫民歌有着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 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形成了底蕴深厚的地域文化独特风格。长期以来,人们通过以口头传播,一传十十传百,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情感。
民歌是社会底层人民抒发情感、记录生活,产生于民间,发展于民间,使之能够被大众接受,并广为流传。中卫民歌伴随着历史的脚步,岁月的洗礼和先哲的锤炼,已积淀成为丰富多彩且独具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
中卫的传统民歌与音乐不单与陕、甘大同小异,又和西北少数民族有较深的血缘关系,这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
清王绥《黄河古渡》诗中说:“ 独羡渔舠轻一叶,长歌终日傍惊湍 ”。形象地描绘了演唱渔歌的情景。唐骆宾王《宿温城(中卫)望军营》中写:”塞静胡笳彻,沙明楚练分。风旗翻翼影,霜剑转龙文”,描述的就是当时中卫的情景。
高适《塞上听笛》中写的“云静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戎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就是对当时的边塞风貌和音乐的具体描写。
当年,在“远近军屯连戎垒”的中卫,驻守着内地来的军士、移民,他们喜奏“胡笳”,善吹“芦管”,行军、出征时吹号“角”,擂“鼙鼓”,闲时还用“羌”和“横吹”演奏中原的乐曲。
从这些现存的资料中,我们对中卫的古代音乐和民歌演唱活动,可以有个大概的了解。
中卫民歌的题材广阔,内容丰富,它是历史的见证,社会的缩影,生活的结晶,人民的心声。当地民歌直接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思想、愿望和要求。
特别是海原的“花儿”,常常是人们触景生情,不吐不快时的产物。即所谓的“有感而发,因事而作”,“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用当地群众的话来说,就是“花儿本是心上的话,不唱是由不得自家”,“花儿不是宽心(者)唱,愁闷时解了个心慌”,“男人愁时唱曲子,女人愁时哭鼻子”。这些民歌词句,形象地道出了民歌是劳动人民心声的倾吐。
中卫民歌《王哥放羊》《小放牛》《冻冰》《十里亭》《新春》《走西口》《光棍哭妻》《风搅雪》等尤其是这样。
对于劳动者来说,唱歌的首要目的是为了解除劳动中的疲乏,所以古代就有“古人劳役必讴歌,举大木者呼邪许”之说。
中卫民歌中有许多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的民歌,如《夯歌》《黄河船夫号子》《打场歌》等,这类民歌大都是随情之所至,即兴编唱,节奏鲜明有力,音调雄健热烈,表现了劳动人民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
民歌紧紧地伴随着历史,是历史的见证,社会的缩影。遗憾的是历代统治阶级只知穷兵黩武,巧取豪夺、许多民歌被湮没于战乱流离之中。而且统治者们从来视民歌野曲为邪门歪道,历代史中的《艺文志》和地方志的撰写者们,都极其谨慎地不提及山歌野曲,因而想从中查阅有关民谣的记载是十分困难的。我们只有从民谣中发现一些蛛丝马迹,从而判断出它流传的年代来。
中卫民歌的分类
一、劳动号子
劳动号子是伴随着劳动而产生的,不同的劳动有不同的号子,有的紧张沉重,有的徐缓悠长。在内容上有时歌唱与劳动有关的事物,即兴编词,见啥唱啥,以引起运动者的兴趣,减轻疲劳。
1.夯歌:以前盖房子打地基或修渠筑坝时,要打木夯或石夯。打时随劳动缓急和强度喊夯,多为一唱众和,一般分慢夯和快夯两种。慢夯旋律性较强,一般领半句和半句等。
2、黄河船工号子:中卫到内蒙磴口一带,黄河河面宽阔,水势平稳,自古木船航运较发达,船工们推船下水、过滩、扳船时喊号子。中卫流传的船工号子只有一、二种基调,运用时根据需要而变化,有时平稳徐缓,有时紧张有力。有时舵手喊号子,船工以节奏性强的固定音型持续相和,形成多声部的演唱形式。黄河船工号子节奏整齐有力,音调苍劲浑厚,表现了黄河船工豪迈刚健的英雄气概。
3、打场歌:中卫回汉人民打碾或犁地时信口吆喝的一种腔调,川区叫“喝场调”,山区叫“牛佬佬调”,又叫“花儿号子”。群众说“喝场,喝场,喝起场来解心慌”。
旧社会打场、犁地时,赤日炎炎,人困牛乏,群众用场歌来排解心头的苦闷寂寞或倾诉被压迫的痛苦情绪,所以大部分场歌调子都有苍劲凄凉的味道。
海原一带回民群众放羊牧马时唱“佬佬调”,他们称为“花儿号子”,曲调高亢辽阔,带有牧歌的韵味。“打场歌”实质上是一种山歌性质的号子,大部分无词,用“嘹”或“哎咳哟”之类的虚字来歌唱,也有加上有含意的歌词的。场歌曲调高亢悠扬,优美动听,有时用假声,一般是独唱,有时两人“对喝”或“轮喝”,此起彼伏,非常动听。
南部山区的场歌羽、角调式较多,川区的大都是徽调或商调。有的“对喝”场歌,A段是羽调,,B段以A段的羽作微,转入微调,别有风味。
二、山歌
山歌是一种不用乐器伴奏,即兴而唱的歌,它是一种适于在山野歌唱的抒情短歌,这也是为了与适于在村镇、家里歌唱的“小曲子。中卫从地理上可分为山区和川区,一般而论,山区民歌以“山歌”为主,川区以“小曲”为主。中卫地区流行的山歌有以下几种:
三、小调
中卫地区把劳动号子和花儿以外的民歌通称为“小曲子”,小曲子除在农村传唱之外,常常作为一种传统的形式,被用于社火、坐唱或民间小戏,而流传于村镇、城乡不同的社会阶层中。
中卫地区的“小曲子”因历史和地理诸种原因的影响,常常一首歌词有数种不同的曲调,或一种曲调有数种不同的歌词。同时有不同风格和调式的数种曲调在中卫流传。中卫民歌《绣荷包》和云南的《绣荷包》差不多一样,如果从历史上追溯原因,想与历代驻军、移民是有直接关系的。
从音乐上看,在徽调式占统治地位,听惯了秦腔、眉户、道情的中卫地区民歌中,“小曲子”大致可分为:
1、宴席曲和酒曲:宴席曲是回族人民在婚礼或其它喜庆活动中演唱的民歌。有时在人群欢聚的场所,由几个人唱,大家围观,表演者常为双数,边唱边舞,气氛欢快热烈。酒曲是猜拳行令时喝的歌,诙谐幽默,饶有风趣。回族人民将其作为宴席曲演唱,用以助兴。
2、儿歌和摇篮歌:中卫的儿歌大都是一些知识性、趣味性较强的顺口溜,也有一些入乐歌唱的,像《娃娃乖乖》等。摇篮歌是妇女哄娃娃睡觉时信口哼唱的催眠歌,一般节奏较为自由,这类小调的歌词大都采用活泼风趣的民间童谣。
3、民间歌舞曲:流传在中卫地区的民间歌舞形式很多,其中和民歌有联系的有秧歌、旱船、闹花灯、高跷、竹马、端公舞、放风筝等,
4、古曲及民间戏曲中的小调:中卫地区流传着一些“地摊子”式的民间歌曲,他们各有自己的一套曲调,象《下四川》、《小放牛》、《货郎子相亲》等,这些小调也作为民歌单独演唱。在“道情”、“眉户”戏中也常用这些民间小调。
5. 自乐班或民间职业艺人演唱的小调:在婚事、节日等喜庆活动中,常由农村的“唱家子”组织起来唱小曲子以示祝贺。其中多数是《绣荷包》《十劝郎》《四季》《五更》等小调。
6. 说唱及民间叙事歌:是自乐班或民间流浪艺人演唱的一种带有故事性的说唱性曲子,其中有些是由单纯的小曲发展成为说唱音乐的,象《中卫数花》《光棍哭妻》《十里亭》《王哥放羊》等。
7. 新民歌:大都是用传统小调填新词的,其中也有一些根据民歌风味新编的,小调在中卫民歌中情况比较复杂。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流行区域较小,但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卫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创造才能。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c6gqmhWiafypu8xMx0VGdz69F9YhVguXuNTgRCXDgAEL1bSb95iaQJ531u2icIa3m10ENp9tviaw3MFzSibjtxVjxqQ/640)
来源:悦中卫 逸品堂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Ljib4So7yuWiaV8mdwgcSFvicic5vbibic4Gvgz4NZ5QTIQsTXVsEPTofC2JNLBI64ib49D915Tau4rlhs8pUbZYqwsHA/640?wx_fmt=png)
头条:为什么,中卫很多单位在这买了商业/商务办公楼?
关注:中卫市于今日正式供暖!您家的暖气热了没?
中卫:沙与水——推动黄河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
活动:想看深秋红叶的中卫人有福了!一起参加崆峒山首届红叶节吧!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Ljib4So7yuWiaV8mdwgcSFvicic5vbibic4GvgUibtxASrdLhoRduRImxoSZiav2FaAc5DEygkbkKo30ZsokcKckiawSLFw/640?wx_fmt=jpeg)
中卫天天网-传递价值
联系电话:1 8909552557
18195599111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yWnEX66IVgvj6YRwIKvnS6DzM8Saibf0RicLgJSfkBUGKvSHTgobfVzQiaDnj1AvQhyqZBkdAiaKZjl7rib25Enw4Tg/640?)
长按.识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