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全世界网约车都不赚钱,DD们如何破局?

全世界网约车都不赚钱,DD们如何破局?

阅读量:3763060 2019-10-25




专注于汽车金融行业的媒体平台
提供深度、及时、专业、全面的行业资讯
打造专属于汽车金融人自己的圈子
来源| 网约圈
文| 圈姐
本文不代表网约圈任何投资立场
不同背景的新玩家正在从四面八方踏入网约车战场,并搞出越来越大的声势。谁能做好“打车”这件事,谁就能笑到最后。
烧钱时代已经过去了。


疯狂的烧钱补贴很难有人能够忘记,五年前,在分别获得腾讯和阿里的资本扶持后,滴滴与快的掀起的补贴大战,这是中国互联网史上最疯狂的烧钱战争,它甚至拥有自己的百度百科——打车软件补贴战。
双方近身缠斗,战况胶着,简单回顾,一切仍显疯狂。
2014年1月10日,嘀嘀宣布在32个城市开通微信支付,使用微信支付,乘客车费立减10元、司机立奖10元。十天后,“快的打车”和支付宝宣布跟进。此后,补贴策略逐渐演进为限定出行单数进行补贴,到该年3月底,嘀嘀打车公布,自补贴开始,其用户数从2200万增至1亿,日均订单数从35万增至521.83万,补贴达14亿元。
资本入场迅速催熟带来的成果显而易见,成立仅两年但烧掉15亿之后,滴滴的估值在2014年便被快速推高至100亿美元。
但参加补贴大战的参与者,如今都不太好过。当绚丽的外衣褪去,曾被鄙夷的平稳发展、谋求盈利等常识就到了需要归位的时候。
目前国内网约车的现状是,基本停止了烧钱抢占市场的行为,没有了补贴开销的费用。和传统的出租车相比,网约车在司—乘两端并无优势。以目前平均单价最低的滴滴为例,其单程乘车费用已经高于出租车,用户能够接受这样的溢价大多是因为网约车的便利和舒适。
司—乘端无利润挤压空间,平台自身亏损运营,网约车业务赚钱难上加难。


回归常识,盈利为王
怎样在重重束缚下找到盈利模式,国外出行公司的尝试或许可以借鉴。
过去三年,Uber和Lyft或通过标准化运营,例如通过保险、销售和营销费率优化等,有效控制了固定成本。除精细化运营,充分利用平台优势扩张业务也是网约车正在尝试的方式。
对大多数网约车龙头企业来说,其量级优势决定建立一个“全平台”模式,更能发挥出算法和平台资源的作用。Uber开拓了货运和外卖配送领域;Lyft新增了共享电动滑板车和“城市单车”(Citi Bikes);东南亚网约车巨头Grab目前已将业务版图拓展至全面的生活服务提供商,不久前开始测试旗下的支付服务GrabPay。
“在拓展业务的同时,各大企业为弥补运营亏损,还需要对供应链进行深入分析,关注垂直领域的整合。”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蔡晴认为,从汽车融资到汽油和零部件的集中采购,企业可以沿着产业链不断探索新的收入来源。
用电动车替代燃油车是其中一种方法。2018年~2020年,中国充电站数量预计将增加6倍以上,因此电动车车队可视为中国市场短期内改善盈利的可行手段。贝恩研究表明,建立起新能源汽车的运力团队,可降低大约65%的燃油成本,完全可以抵消由此产生的15%的租赁费,网约车公司的利润也能得到提升。

 “拼服务、拼安全”
新一轮比拼中,各路玩家各有玩法,但不再是一招“资本制霸天下”。
在合规安全的前提下,真正满足用户需求,踏准行业未来,才是这轮胜出的关键。
对消费者来说,消费需求更加理性、细分,高性价比的日常出行需求与价格服务双高的高端出行需求并存。尤其是“安全”、“合规”成为首要关切,在用户端,安全是0与1的区别,一旦遭遇安全威胁,出行的便捷度、舒适性等便不再有意义。
对网约车平台来说,经历几轮厮杀后,主战场由“流量为王”转向“流量与合规运力并重”,平台也从“拼价格”转向“拼服务、拼安全”。
除了基础业务的服务被更高标准化要求外,对自身拓展多样化服务的能力也提出了要求,各平台都需要更多技术投入,才能在日后的网约车市场中占据优势地位。
而此前混乱、无序的业态发展之后,特别是疯狂的补贴之后,市场需要回归服务本位。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