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31到1945,中华民族以顽强不屈的坚毅、不畏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最终赢得了抗击日本侵略者、保家卫国的伟大胜利。为了这场来之不易的胜利,中华民族付出了伤亡3500万人以上的沉重代价。在我们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同时期,与我国相毗邻的印度,也甘地等人的领导下为了摆脱英国的殖民者而斗争。两国相似却又不同,斗争的方式也就截然不同。
![]()
我们对于印度的普遍印象,大多还停留在一辆摩托车十几个人、火车还有“挂票”的程度,说到印度这个名称,第一反应也是“开挂民族”。印度是世界上除了我国之外的人口最多的国家,因为没有对应的计划生育政策,所以他们的人口已经快要超过我们了。但与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比起来,印度的陆地面积只有298万平方公里。现如今的经济水平,也和我们差了一大截。
![]()
甘地被誉为是印度的“国父”,也是带领印度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869年,在一个印度教家庭里,甘地出生了。家人按照传统,在甘地13岁时就为他娶了媳妇。但婚姻并没有束缚住他,为了去英国学习法律,19岁的甘地与家族决裂,失去了高种姓的身份。英国的工业文明和发达的资本主义,让甘地深感自卑,也激励了他努力学习,以后建设自己的祖国。
![]()
24岁时甘地远赴南非,领导当地的印度人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这是甘地革命生涯的开始。在多次的社会运动中,甘地将自己所学的印度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宗教思想相杂糅,再辅之以梭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自己所谓的“非暴力不合作”理论。因为是基于印度现状所推出的,所以甘地回国之后,他的这套理论迅速被印度人所接受,甘地的社会声望也跟着水涨船高。
![]()
甘地所提倡的“非暴力不合作”,就是以和平的方式进行斗争,简言之就是:我不会拿起枪杆子跟你血拼,但是也不会屈服于你。在甘地和他所领导的国大党的影响下,印度人民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追求民主独立的呼声越来越高,甘地多次带领印度人民进行罢工等活动,英国的资本家们生产陷入瘫痪、叫苦不迭。即便是英国政府出面,也拿他们没办法,毕竟人家连一把枪都没有。
![]()
因为“二战”的原因,英国政府请时任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戴季陶出面,让他与甘地进行交涉。原本是来劝说甘地的,但是戴季陶却反被甘地推销了一波自己的“非暴力不合作”理论。甘地知道中国人民为了抗击日本侵略者,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是他的话即便是现在听来,也依旧觉得雷人。其中有几句是这么说的:
“中国并没有实行非暴力……一个四亿人口的国家,面对高度开化的日本,竟然要以与后者同样的方式来反抗,在我看来是不合时宜的……中国人完全可以不采取同样的反抗方式,只需让日本人知道,四亿中国人可能会因暴力死去一半,但剩下的两亿一定会继续抗争……”
![]()
很显然,甘地对自己“非暴力不合作”理论在印度的成功很满意,这种自我良好的感觉也让他罔顾中国和印度之间的差别。上文说到,当时的中国和印度相似却又不同。相似之处在于,两国都有数量巨大的人口,而且同样的贫穷。不同之处则在于,英国人在印度仅仅是为了殖民统治,日本人则意图对中国亡国灭种,以达到他们征服中国的野心。
![]()
甘地明知中国如果采用他的“非暴力不合作”可能要付出两亿人伤亡的代价,但他仍然坚信自己的理论适用于任何国家。自己的理论没有被中国接受,甘地又将“非暴力不合作”推销给了被纳粹德国所迫害的犹太人。但凡对“二战”有一点了解,就会直到纳粹是怎样迫害犹太人的,臭名昭著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就是一座人间炼狱。所以甘地这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行为,也招致了犹太学者的反感。
![]()
犹太人马丁·布伯是奥地利著名的哲学家、翻译家和教育家,他对甘地的言论和主张感到愤怒,于是写了一封信质问甘地:你见过集中营吗?不得不承认,甘地的理论在印度取得了成功,但也只适用于印度特殊的国情,脱离了这一点,甘地的理论就会被其他人笑为愚蠢。至少在中国的抗日战争中,进行“非暴力不合作”,就等于亡国灭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