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翻看自己以前的朋友圈,突然看到了5年前的一条说说,当时我预测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开始贬值。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在2014年1月见到顶部,然后开启了贬值之路,要知道,当时人民币升值才是主流论调,而且很多经济学家还在认真思考如何化解人民币升值给出口带来的压力。在2015年8.11汇改之后,经历了一波快速下跌,此后受到国际消息的影响,有涨有跌,最终在今年跌破了7.0。
一直以来,很多人都将美元当作人民币的货币之锚,当时货币发行主要是根据外汇占款来进行的。现在回过头去看,我们在2014年,外汇占款占央行资产比例见顶。不过在那一年初,我并没有这个数据,只是从技术面上得出人民币进入贬值通道的结论。当然这里并不是要炫耀自己预测准确,而是因为这和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相关。
这就是货币的发行机制。2014年,虽然外汇占款在下跌,但是外汇储备是依然在增长的,因此如果继续用美元为锚,应该是可以满足货币增长需求的,前提是不大幅宽松。但是后来我们的货币和外汇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弱了。特别是在2014年末开启降息降准之后,我们连续5次降准和降息,这个时候就有点像脱缰的野马了,那个“锚”消失了,2015年已经无法在继续盯住美元,于是开启了8.11汇改,人民币快速贬值,一路跌到了6.9,而外汇储备也减少了近一万亿美元。
在这个过程中,股市先拉起了一波牛市,不过在2015年6月终结,然后楼市开始接力,开启了20年来最暴力的一次上涨,当然,楼市上涨不仅仅是货币的作用,还有房地产的去库存,而这是我唯一没有料到的。
此后,美国开始加息周期,我们进入了2年的货币政策空窗期,只有通过MLF等各种公开市场操作来调节,但是在2018年3月再次开启降准,一直到了现在。现在,M2的增速已经很难拉起来了。原因很简单,货币乘数已经到了极限,资金主要在金融体系内部打转,能够流到最终贷款者手上很少。一方面中小企业和居民贷款意愿已经不强,另一方,他们贷款之后主要用于还债了,没有用于投资,货币乘数就无法进一步放大了。
所以大家看到各种理财和宝宝类的收益全面下跌,金融体系内部资金是肯定不缺了。而M2在连续两年没有达到目标之后,已经不再设定具体的目标。而我做了一个简单线性推导,认为5个月之后,M2的增速就会跌破8%。而这里,至少是一个明显的心理底线,多次跌到了这个位置之后,都神奇反弹了。而当时这个额分析已经预期了降息一次和降准一次。不过目前在CPI等于3%,还有进一步走高的压力下,降息的可能性已经不高了。
目前,在外部环境稳定的情况,人民币大概在7到7.1之间波动,不过长期来看,人民币汇率可能会到7.3.更多干货,可以点击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