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岑毓英与晚清时期的滇黔教育

岑毓英与晚清时期的滇黔教育

阅读量:3794407 2019-10-25


点击上方“公众号”可以订阅哦岑毓英(1829~1889),晚清名臣,字彦卿,号匡国,谥襄勤。广西西林县那劳村人,壮族岑氏土司后裔。岑毓英被称为清代“同治中兴”四大名臣之一,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并列,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要的影响。岑毓英从1856年率团练到云南帮助清廷镇压回民起义,到1889年在昆明病逝,三十多年中除两三年在贵州、福建任职外,都在云南做官,最后七年官至云贵总督。加上他青少年时曾在云南广南府求学,岑毓英的大半生是在云南度过的。作为封疆大吏。岑毓英的业绩是多方面的,在此仅谈谈他在云南,贵州兴办教育的情况。
岑毓英的出生地西林县那劳村,与云南广南县相邻。明清时期,广南府的治所——莲城是滇黔桂三省结合部的中心城市,经济较为繁荣。西林县与广南县的物资交流主要靠马帮运输,其父岑苍松带领马帮经常到广南县驮运物资,相中了莲城南街姓谢的女子,并与之结婚。谢氏在那劳村生下岑毓英,一年多后病逝。岑毓英在祖母邓式和继母的精心抚育下健康成长。岑毓英幼时在西林县定安读书启蒙,8岁时被送到广南府城南街随舅父居住,就读于广南文庙明伦堂后的莲峰书院。在舅父和老师的严格管教下,岑毓英既学文又习武,少时即立下远大志向。18岁时他在广南写下一首表明心迹的《新春代笔》七言绝句:新岁薇垣拥甲兵,春来备马欲长征;拨开环宇妖雾尽,笔画山河定太平。
岑毓英在22岁时(清咸丰二年)离开广南,返回西林,后受命组建西林乡团,并任团总。咸丰初年,在太平天国革命的影响和推动下,西林县各族人民起义反清,岑毓英带领团练镇压有功,被保举为县丞,从此开始了他的仕宦生涯。
咸丰六年(1856),岑毓英以候补县丞带团练入云南,参加了对杜文秀起义的镇压。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斗中,岑毓英以他的精明勇敢,屡立战功而步步高升,由知县、知府、布政使直到巡抚,成为镇压这次起义的主将。他吸取前几任总督失败的教训,采用“剿抚并用”、“避坚攻暇”的方针,分化瓦解,各个击破,于1873年攻下大理,扑灭了这场轰轰烈烈的起义。岑毓英忠心耿耿地为清王朝效劳,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作为封疆大吏,他在治理地方方面,亦有值得称道的地方。由于他出身于下层知识分子,青少年时曾到云南的广南府求学读书,长期与社会底层接触,对人民的疾苦比较了解,认识到人心背向的重要,为此,他强调通过教化转变民心。他严惩贪官,整顿吏治,治军严明,骁勇能战。岑毓英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内外交困,行将没落的时代,是中国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是帝国主义侵华魔爪步步深入的时代,是中华民族遭受外来压迫和统治阶级残酷镇压人民的苦难深重的时代。处在这个时代的封建知识分子,有的参加农民起义,有的卷入变法维新,有的当上洋奴买办,岑毓英走上了“忠君爱国”的道路。岑毓英亲历了我国近代史上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同治十三年(1874)发生在云南的马嘉理事件,岑毓英是主事者,表现了他的爱国精神。光绪五年(1879),岑毓英授贵州巡抚,一年后又调任福建巡抚,并督办台湾防务,光绪八年(1882)调署云贵总督,后奉命节制关外粤、楚各军指挥中法战争,为国家民族做了一件大好事。中法停战后,岑毓英抱病参加中越边境的划界工作,1889年在昆明病逝,终年60岁。
办学兴教,是岑毓英治理地方的政治主张,也是他治理地方的具体措施。云南杜文秀起义,前后时间长达十八年,长期战乱造成云南各地田地荒芜,饥馑、瘟疫流行。他任云南巡抚时,向朝廷请求:“以兵燹之后教养宜先,清查田亩暂缓征收,筹书院膏火,添会试卷资。以滇民捐输千万金,奏请加广文武乡试永远中额暨各府县学额。”①他积极修复滇省各级书院,增加各级书院的经费,选拔品学兼优而又深孚众望的士人担任教职。“数年来举行童试、乡试暨补行历届乡试,皆取中如额。……士子感激奋兴,来省肄业者更多。”②岑毓英还将滇军战死将弁的子弟召集到他的府衙里办武学堂,实施正规教育,培养滇军初级军官的后备人选。同治八年(1869),正在前线指挥作战的岑毓英,将指挥权委托给他人,赶回省城昆明参加乡试监考。十三年(1874),他捐廉银盖起六十余间铺面招租,得租银三千五百两,用于举人赴京会试的卷资和旅费。
为使边疆少数民族知书明礼,岑毓英还积极改善边疆地区的办学环境。在任云贵总督时,他带领下属马忠等人前往临安、开化、广南等地清查保甲、添设义学。他发现大定府,威宁州两处文庙均因城池失守而遭毁坏,于是积极批饬筹款,加以修葺。广南府的教育事业在茹仪风、宋湘、何愚、李熙龄、单光国等知府的倡导下,开学馆,设义学,振私塾,从府城到乡村到处兴办学堂。但因教育经费不足,阻碍了教育的发展。岑毓英知道后,怀念青少年时期在广南读书时的情形,欣然捐纹银四千两资助广南府办学。广南府管教育经费的官绅将此款用来开办“永盛当”收取赢利,兴办学校,资助生活困难的学生和补助上京考试的学子。
昆明的五华书院建于明代嘉靖三年(1524),是云南省较大的两所书院之一,几经战火,最后改建于五华山麓。同治十年(1871),为改善办学条件,时任云南巡抚的岑毓英和盐道沈寿榕出钱重修五华书院并增建东西园书舍共三十九间。由于战乱,书院经费枯竭,岑毓英奏请,由黑、元、永、乔后等盐井每销盐百斤收经费五分,白井、云龙、喇鸡鸣、景东、镇沅、按板、石膏、磨黑、猛野等井每销盐百斤收经费三分,作五华、育才两书院束修、膏火之费。又增设举人膏火正课十份,每份月给银三两,副课二十份,每份月给银二两;生员正课八十份,每份月给银二两,副课八十份,每份月给银一两。光绪元年(1875),巡抚岑毓英于抚署东围墙捐建铺面六十一间,年收租银存积作每科通省文、武举人会试优拔贡朝考卷金;八年(1882),总督岑毓英、巡抚杜瑞联、盐道钟念祖又增设生员副课二十份;九年(1883),总督岑毓英又在署衙前甬道两廊捐建铺面七十间,收取的租金作为书院的办学经费。③
在改善办学条件,鼓励生员入学的同时,岑毓英又多次上奏朝廷,要求增加云南文、武乡试录取名额。光绪元年(1875)十一月戊戌奉谕:“前据岑毓英奏请加云南文、武乡试中额各二十名。兹复据该抚奏称:‘云南自军兴以来,绅民竭力捐输,十有余年,覆计捐银一千零七十余万两,从未请加中额,与他省已加永远中额者不同。仍恳加云南文、武乡试永远中额。’等语,加恩著照所请,云南文、武乡试各加永远中额十名,以示加惠士林之意。”④云南每年文、武乡试各永远增加十名录取指标,进一步调动了广大生员的学习积极性。
当岑毓英调任贵州巡抚后,依然极重视学校教育,办学兴教也是他在黔省任内工作重点之一。在《整顿黔校请旨立案折》中,岑毓英认为:“窃维地方之治乱,系于官师之贤否。有教化则有风俗,有风俗则有人才。贵州地本瘠贫,又当大乱之后,书籍散佚,物力凋残,其间嗜古笃行之儒,犹能抱守遗经,讲明大义,著述所布,学者知归。良田僻在边隅,士习质朴,但使修明学校,先立根基,风气广开,成就更众:人人有诗书之味,人人有忠爱之心。今日治黔之事,莫要于此。”⑤因此到任以后,他考察了黔省各属文庙,书院类,发现它们多数被毁坏。经他多方筹措,首先修复省城的贵山,正本,学古三大书院。书院的经费,由四川省代征盐经费项下开支。他同时要求求学的生员,“务须各求实学,不染浇风,守行已有耻之箴,为博学于文之彦,庶不负朝廷作育人才之盛心”⑥。他还与有关部门会商决定:“亦由盐经费项下提发顺府书院银四千两,思南府书院银一千两,平远洲书院银二千两,龙泉县书院银一千两,又,督臣刘长佑,暨臣与籓司林肇元、署臬司张煦、贵西道曾纪凤、记名提督蔡标、卸署威宁镇忠兵任仕斌、卸署大定府知府程荣寿。共捐廉银一千八百两,发交威宁州书院。又由臣捐廉银一千两,贵西道曾纪凤、候补知府杨熙瑞、署毕节县知县陈昌言等,和捐银一千二百两,共和银二千二百两,发交毕节县书院。”⑦岑毓英不但与黔县有关部门积极筹措各级书院的经费,还动员他的同僚以及卸任官员和他一起捐出廉银来支持书院,而岑毓英本人是捐献最多的一个,真可谓为办教育不遗余力。
由于贵州汉少苗多,少数民族情况尤为复杂。在《酌拟革除苗疆积弊折》中,岑毓英认为:“汉民多居城市,子弟从学较易,文采颇有可观;而苗民则散居山谷,不读诗书,罕知礼法,往往陷于刑戮。”⑧为了让少数民族知书达礼,岑毓英提出“余格其非心,变其恶习俗,诚莫如振兴文教” ⑨的意见。他非常赞赏前总督鄂尔泰提请于各府、厅、州、县设立义学教育苗童的做法,称其“法良意美”,但也为其后来不能继续,以至后来的义学有名无实而感到深深的惋惜。他认为正是此因,使“下游苗民积习相沿,多未雉发改装,形面外化” ⑩。岑毓英认为治理少数民族,必须“清查充公田产,添设义学,劝谕薙发改装,悉如汉制。凡有子弟,务使肄业读书,每厅设一书院,按月课试,俾熏陶渐染,化其剽悍之风,共凛遵亲之义,自可长治久安”?。他看到湖南添设苗学后,苗人“风俗丕变人才辈出。雉发改装,颇知礼法”?的新风貌,更坚定了积极办学的信念,“惟苗民既念读书,必须宽以进取,引其向化之途”?。他建议仿照湖南凤凰三厅之案,将贵州苗族地区未设学额的清江、台拱、都江、下江、丹江、归化各厅,“一并赏给学额,以示观感之处”?,鼓励更多苗民子弟入学,实行政策倾斜。
重修大观楼,重刻长联。昆明滇池畔的大观楼,因孙髯翁先生的长联而成为与湖北省武汉黄鹤楼、湖南省岳阳楼、江西省南昌滕王阁齐名,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楼。长联共180字,上联为: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下联为: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上联写大观楼四周的景色,下联写云南几千年的历史,气势磅礴,文采飞扬。毛泽东同志称赞它为“天下第一长联”。大观楼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遭战乱烧毁,同治五年(1866年)重修后又遭大水,楼和长联损毁严重。光绪九年(1883年),刚升至云贵总督的岑毓英就拨巨款重修大观楼,并请书法家赵藩重以工笔楷书刊刻长联,使长联更加光彩照人。1983年,云南省政府公布大观楼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国务院公布大观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应该进行总结,给予科学的历史的地位?。对岑毓英也是这样。岑毓英所处的时代正值中国封建社会解体,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作为清朝的重臣,他是维护封建王朝的干将,残酷镇压过回、汉民起义;作为统治阶级的一员,他也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岑毓英出身下层知识分子家庭,长期在云南贵州为官,比较熟悉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情况,深知办学,以学校教化人民,转化风气,培养人才的重要性。所以,他在云南贵州积极性办文化教育事业,维护了边疆的和平与稳定,推动了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向前发展,这是值得肯定的。
 
注释:
① ⑤⑥⑦《岑毓英奏稿》,第534-535页,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8月。
② ③《云南省志·教育志》,第122页,第129页,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
④《<清实录>有关云南史料汇编》卷四,第715页,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
⑧⑨⑩????《岑毓英奏稿》,第517页,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8月。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作者单位:云南省教育厅
责任编辑:刘建军
修志问道
        以启未来

长按二维码关注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