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5日,我院俄语19407班孙乐同学进行课前十分钟演讲,演讲主题为《屠格涅夫》。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诗人和歌剧家。主要 作品有长篇小说《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处女地》,中篇小说《阿霞》、《初恋》等。19世纪50至70年代是屠格涅夫创作的旺盛时期,他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罗亭》(1856)、《贵族之家》(1859)、《前夜》(1860)、《父与子》(1862)、《烟》(1867)、《处女地》(1877)。从19世纪60年代起,屠格涅夫大部分时间在西欧度过,结交了许多作家、艺术家,如左拉、莫泊桑、都德、龚古尔等。参加了在巴黎举行的“国际文学大会”,被选为副主席(主席为维克多·雨果)。1883年屠格涅夫病逝于法国巴黎。
屠格涅夫出生在奥廖尔省一个贵族家庭,但自幼厌恶农奴制度。曾先后在莫斯科大学、彼得堡大学就读,毕业后到柏林进修,回国后和别林斯基成为至交。
屠格涅夫在大学时代就开始创作,1847~1852年陆续写成的《猎人笔记》是其成名作。
《猎人笔记》是一部形式独特的特写集,通过对作者每一次打猎的所见所闻的细致描绘,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当时的俄国社会的种种现实。这本书展现在我们面前的首先是一些地主的残暴、狠毒、虚伪、空虚、无耻等;其次作者也揭示了农民的悲惨命运,还从一些新角度去发现农民的才干、创造力、优良品性和丰富的精神世界。需要注意的是,作者在表现这些时并不是直接描写,而是显得含蓄、简约,言有尽意无穷,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1833年进莫斯科大学语文系,一年后转入彼得堡大学哲学系语文专业,1837年毕业。
1838至1841年在柏林大学修习哲学、历史和希腊、拉丁文。在这期间同巴枯宁和尼·斯坦凯维奇接近。回国后在内务部供职两年。屠格涅夫的作品有很多,大部分都是描写俄国农奴悲惨生活的。在屠格涅夫的作品中,能够十分清晰地看出屠格涅夫对于农奴们的深切同情以及对于农奴制的批判屠格涅夫的童年时代是十分美好的,由于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之中,拥有着上流社会的物质条件,屠格涅夫也能够表现出过人的才智。但屠格涅夫自从面见过波林娜之后,就再也不曾忘怀,曾经用四十多年的时光守护着波林娜,因而,屠格涅夫一生都不曾结婚生子。
长按扫描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