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染料染色棉织物的
二氧化硫脲剥色研究
陈益平, 王祥荣
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 江苏苏州
作者简介:陈益平(1994—),男,河南信阳人,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纺织品循环再利用加工技术研究。
通信作者:王祥荣,教授,E-mail:wangxiangrong@suda.edu.cn。
纺织品的回收再利用不仅可以减轻对环境的污染,还可以缓减原料紧缺,实现可持续发展。纺织品的回收再利用需要对织物上的染料进行剥除。剥色原理是通过化学或者物理的方法,将织物上染料的发色基团破坏或者将染料从织物上分离从而达到消色的目的。活性染料染色棉织物的剥色方法主要有次氯酸钠法、保险粉-烧碱法、过氧化氢法和雕白粉法等。其中,次氯酸钠法易产生氯气;保险粉性质很不稳定,在湿热条件下易分解,分解速率难以控制,受潮后易结块,严重时能自燃,还原性虽强但不够持久,往往造成剥色不匀,有效利用率低;双氧水极不稳定,遇热、强光、杂质、冲击、重金属等均易分解,且剥色效果不明显;雕白粉有刺激性臭味,受潮时释放出硫化氢,虽然剥色效果较好,但使用时会释放出甲醛,影响人体健康。因此,寻找一种安全高效的剥色方法势在必行。
二氧化硫脲(TD)是一种优良的还原剂,性质稳定,还原电位较保险粉更高且还原性持久,不含活性硫化物,是棉织物理想的剥色剂,TD和偶氮染料、蒽醌染料的反应原理如下:
TD本身无任何氧化性和还原性,只有在碱性和加热条件下才会分解为尿素和次硫酸,后者是剥色的有效成分。本研究采用TD对多种活性染料染色棉织物进行剥色,并和传统保险粉的剥色结果进行对比。
(感兴趣者可以与编辑部联系!)
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由原苏州丝绸工学院的主要特色学科与专业组建而成,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03年著名民主人士史量才先生在上海创建的“私立女子蚕业学堂”,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和知名度。1960年,经国务院批准,在苏州丝绸工业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创办成立苏州丝绸工学院,归纺织工业部直属。1964年,国务院决定将华东纺织工学院的制丝专业组、无锡轻工业学院的纺织系并入苏州丝绸工学院,建立苏州纺织工业学院。1972年,苏州纺织工业学院重新改称苏州丝绸工学院。1997年,苏州丝绸工学院并入苏州大学,组建成立苏州大学丝绸学院。1999年,为适应社会需求,促进学科建设和发展,经上级批准,丝绸学院更名为苏州大学材料工程学院。2008年7月,因学科建设需要,以原属材料工程学院纺织学科所属专业组建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
学院始终围绕着学校“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依托于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立足学科优势,充分利用各种科研和人才培养平台,实现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跨越式发展。学院拥有涵盖纺织服装全产业链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纺织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纺织工程、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非织造材料与工程等5个二级博士点和硕士点,纺织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点1个以及纺织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其中,纺织工程是国家重点学科,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为江苏省一级重点学科,连续三次获批为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学科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第三、江苏第一。纺织工程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江苏省品牌专业,纺织类的四个专业均为江苏省重点专业。
学院现有国家工程实验室——现代丝绸国家工程实验室、纺织与服装设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纺织与服装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和人才培养平台,还有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纺织丝绸技术研究所、江苏省丝绸工程重点实验室、江苏省苏州丝绸技术服务中心、江苏省纺织印染节能减排与清洁生产工程中心等多个省级科研和人才培养平台。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119名教职工中,有教授31名,其中博士生导师27名,副教授30名。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名、省级教学名师1名、省双创人才1名、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6名、省333工程培养对象4名、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5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人才8人、省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和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各1人、全国茧丝绸行业突出贡献奖获得者1人。学院先后承担了国家“863”、“973”高新技术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重点攻关等重大科研项目。
学院具有完善的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浓郁的学生科研氛围,提升学生科研能力。本科生先后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江苏省“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越隆杯”中国高校纺织品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外贸跟单(纺织)职业能力大赛中屡获大奖。
学院具有广泛的国际合作交流关系,为出国留学提供选择。与日、英、法、德、澳大利亚等国的高校和科研机构长期稳定的联系,每年可选派优秀毕业生到国外相关院校继续深造。2012起获批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每年选派多名优秀学生赴英国曼切斯特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课程学习,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资助留学期间的生活费和一次往返国际旅费。学院与英国曼切斯特大学签订了“2+2”联合培养协议,达到培养要求可以获得苏州大学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和英国曼切斯特大学学位证书。自2013年9月,学院已选派多名学生参加该项目学习。2012年,学院参加了欧盟科学与文化委员会资助的国际联合培养纺织领域博士生项目“纺织设计与管理可持续发展(SMDTex)”,并进入了欧盟“水平线2020(Horizon 2020)”计划,构建了培养更高层次国际化专业人才的平台,扩大了学科在世界纺织领域的影响。
学院肩负为全国及地方经济建设培养纺织及相关工程技术和管理的高级人才的重要任务。学院所培养的大量人才,很多已经成为生产、科研、管理、贸易、教育等领域的专家和骨干力量。目前,学院所设专业的人才需求日趋旺盛,近几年来学院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7%以上,名列学校前茅。
《印染助剂》欢迎您订阅、投稿、惠登广告!
联系方式主管:江苏省苏豪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江苏苏豪传媒有限公司
编辑出版:《印染助剂》编辑部
投稿网址:http://www.meetsohomedia.com/
E-mail: yrzjsoho@163.com
电话/传真:0519-86646602
联系人:况余春(13813674130)
孟 莹(15895075879)
潘小芬(13961298057)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和平中路413号报业传媒大厦辅楼201室(21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