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5日上午,2019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博士生论坛圆满举办,论坛主题为“信息经济与数字经济”。来自各高校的学者及博士生共140多人参与了会议。
会议开始,肖静华教授主持并介绍了论坛的两位主持人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张玉林教授及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肖智教授。
会议前半场由张玉林教授主持,张教授首先邀请了中国人民大学的博士生李旭就他们的论文《社交媒体用户营销信息分享行为研究——基于受评忧虑与系统反馈特征的交互作用》进行了15分钟的汇报。
报告围绕当前非常流行的社交电商行业,通过线上实验与线下实验相结合的方式研究受众反馈对信息分享者分享行为的影响作用。研究表明由于个人社交平台的好友复杂度越来越高,用户在社交网站上发布商业类信息的意愿逐渐降低。90%的用户都是处于潜水状态,只有9%的用户愿意参与,积极分享者只占1%。即使用户感知到这类信息的利己价值和利他价值很高,也可会因为担忧受众对自己的负面评价而减少和放弃分享行为。强迫分享只能带来反作用,用户需要感知到分享能带来的反馈,系统所提供的反馈属性越多,越能在一定程度上通过降低用户分享前对于受众反应不确定性的感知,从而减少受评忧虑在信息分享过程中的阻碍作用,增加用户的分享意愿。
在互动环节,陈斌教授提出用户不分享信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性格差异也可能导致分享行为的差异,怎样证明受评忧虑与用户分享行为的因果关系。
谢康教授则认为这个问题是我们在研究中遇到的共同问题,可能更多的是一种相关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
主持人张玉林教授提议大家现场做一个即兴调研,在场的140位与会者中愿意给出反馈的请举手,有13位举了手,愿意分享自己的意见的比例为9.2%。与报告所得出的结论大致相同。
第二位报告的博士生是中国地质大学的王飞,报告的题目为《电商平台数字化商务战略动态演化的实证研究》,该研究选择中国在线旅游行业2008年-2014年期间九家电商平台企业作为研究样本,基于生物遗传学模型,整合战略的NK模型与动态竞争理论,建立了数字化商务战略多层级结构,打开了数字化商务战略动态演化的“黑箱”,并在IS领域战略研究议题上首次引入序列匹配分析方法有效追踪演化动态性,揭示了战略动态演化规律。
研究结论提示平台管理者在管理数字化商务战略和监控竞争对手战略时,应该将战略视为一个动态演变过程,根据自身战略技能情况通过发起多个行动进行战略实验,根据市场反应情况学习和调整战略,遵循“干中学”的逻辑。同时,也为管理与监控战略演变提供了“序列匹配方法”分析工具。
报告结束后肖静华教授提出传统战略研究认为企业随着年龄的增加战略惰性增强,而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恰恰相反的,仅仅因为电商行业是新兴行业这一个理由说服力还不够强,有待做更严谨的证明,为什么会完全相反,背后的动力和机制是什么,如果能够论证成立会是理论上的重大突破。
谢康教授则建议把文章拆成三篇来写,不要在一篇里面表达太多的东西。并且要进一步阐明数据和NK仿真模型之间的匹配关系。
紧接着江苏科技大学的博士生胡皓报告了他们的论文《U型/倒U型关系及其调节效应的检验方法》,该论文针对当前U型/倒U型关系的研究普遍存在检验方法错误、混淆两种调节类型等现象,提出了正确检验U型/倒U型关系的四个步骤:回归分析、系数判定、斜率检验和转折点检验,论述了转折点移动和陡峭程度变化两种不同调节类型的检验方法,并探讨了图形翻转发生的条件。同时,基于客观的实际数据,对所提检验方法进行了案例展示。对增强理论结果解释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也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互动时谢康教授给了胡皓非常诚恳而实际的建议,文章里不要说别人做得不好,不够严谨,而是要考虑到不同的情境,挖掘出同行做得好的地方,同时再提出往前推进的建议,这样更容易被学术同行所接受,也更容易被评委所接受。这里的自变量都是连续的,那么非连续的情境下又会怎样呢,也需要进一步去探讨。
在简短的茶歇之后,第四位博士生的报告开始了,他是中山大学管理学院的夏正豪,报告的题目是《走出激励困局——行为与价值间接关联条件下的信息结构与制度设计》。
他们的研究由员工劳动行为与价值创造的不同关联状态条件,提出了直接关联与间接关联这一员工分类标准,进而从间接关联员工存在激励困局的现实出发,剖析了激励困局的成因,提出并论述了不同关联条件下目标-信息结构匹配假定;通过对间接关联员工在项目跟投和股权激励的制度分析,梳理出项目跟投与股权激励对于间接关联条件下的员工分别存在努力资源分配不合理与激励不足的激励困局;提出间接关联条件下的跟投-股权混合型制度设计,表明在非对称信息结构下,间接关联员工在面对难以量化业绩产出的多目标、多任务时,其努力水平及努力分配更接近于局部社会福利最大化时的状态,且员工个体收益与项目群的收益关联,会提高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的信任。
报告后陈斌副教授和肖智教授分别对论文进行了点评,陈斌副教授指出怎样用实例去分析该研究和现有文献的差别,利用现有的授权相关的文献结合数据,分析行为和价值间的复杂关联,现有的绩效指标缺乏个人努力的衡量,存在搭便车的行为,不同机制在两种员工之间的效果不是个人努力的充分变量。
肖智教授表达了自己激动的心情,他表示该研究将行为、价值、信息、结构四者融合匹配,做的工作非常有益,是一种开拓性的探索。并提出一个问题,外部环境也是影响人的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要考虑不同环境下人的激励需求,并建议将模型结合大数据、运筹学、多目标进行智能优化。
最后一位报告者是西南交通大学的蔡祖国,他的题目是《产品质量信号能提升竞价排名机制的经济效率吗?——基于网络搜索引擎平台数据的实证分析》。
通过构建基础模型讨论在信息对称环境下的竞价排名理论,进行了无产品质量信号及产品质量信号机制下的模型推导,分别考察在互联网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竞价排名机制的消费者福利效应,探讨产品质量信号改善竞价排名机制消费者效应的理论机理,并结合产业实践数据实证检验模型结论。
在互动点评环节,陈斌副教授指出产品分为经验品和搜索品,消费者评价数据比厂商自报数据更可信,建议区分百度和谷歌的真正差异并用于现实。
谢康教授则建议将陆奇离开百度前后的百度搜索进行对比,同时再与谷歌对比,会更有意思。
最后张玉林教授、肖智教授和肖静华教授分别对今天的博士生论坛进行了总结,教授们认为多学科交叉、多领域融合、多种方法集成是未来的趋势,特别是大数据、智能化背景下,信息经济怎样和智能化的视角、管理的视角融合是大家需要去关注的问题。博士生论坛经过12年的历程,规模越来越大,人数越来越多,报告论文的理论水平大大提高,同时,越来越注重多学科交叉及各方面融合,整体水平显著提高。往届的很多优秀论文经过老师们的点评,修改后发表在很好的期刊上,也希望未来大家能够积极参加博士生论坛,互相交流和促进。
长按二维码,关注中国信息经济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