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消息
10月24日,有一条不太起眼的财经新闻,非常耐人寻味。它可能代表着某种趋势,并隐含着一系列投资机会:
不足百字的消息,传递了两大重要信息:
1、在港股通之后,新加坡证券市场有望跟A股联通。中国内地的投资者,将有望买卖新交所里的股票;而全球投资者,也可以通过新交所参与中国股市的交易。
2、新加坡还在和中国央行探讨债券合作的机制。 其实之前媒体披露过,新加坡和中国央行讨论的“债券合作机制”的主要内容,它具体是指:
使指定的新加坡和中国的银行,能够在中国债券市场为地区和全球投资者提供托管和交易服务。
星展银行(DBS)将获得中国人民银行颁发的结算代理牌照,使其能够代表外国投资者交易、结算和托管中国的银行间债券市场工具。
细心者或许会问:
新加坡金管局在跟中国央行、证监会合作,怎么漏了银保监会? 怎么可能遗漏?!
就在三天前,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和中国银保监会签署了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根据媒体的报道:
双方表示,将强化双方跨境监管合作,促进在银行保险监管及危机管理方面的信息交流和沟通。当日,双方还举行专门的主题圆桌会议,讨论了中新两国在数字银行、基于风险的资本框架、保险中介市场等方面的监管发展。
一言以蔽之,新加坡正在紧锣密鼓、全面加强跟中国的金融合作。
新加坡金管局日前推出一列系新举措,以促进中国和新加坡金融机构在对方市场的扩张。新加坡金管局和人民银行将建立合作机制,两国指定的银行能够在中国债券市场为区域和全球投资者提供托管和交易服务。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局长孟文能(Ravi Menon)接受《彭博》访问时透露,目前该国贸易及制造业放缓并未波及其他领域,并预料经济在未来数季可出现复甦。他又指出有小部份资金流向新加坡。纵使资金流入情况只属短暂,却已引入区内经济体忧虑。
早前高盛发表报告,预料从今年6至8月期间,由香港流入新加坡的资金介乎30至40亿美元。海外居民存款则连升2个月,其中8月按月增加5%。
孟文能在访问中指出,纵使放缓只集中在贸易及制造行业,惟并非指出不会向其他领域扩散,甚至认为出现扩散机会不少,明言这属当局考虑的风险,可是目前仍未发现这情况发生。
孟文能又指出,金管局的基本看法为在现行周期接近年底时便会触底反弹,是次反弹更可以持续至明年。复甦前题为放缓只局限于贸易及制造业。他认为是次复甦未能太强劲。
不管你从何角度来看香港目前的情况:正义的抗争还是肆意的暴乱,世上有个地方却因此而闷声大发财,经济学人说,这个地方就是亚洲另一个以华人人口为主、同样是个金融、商贸以及航运中心的新加坡。
两个地方都有很多相似之处,试举做生意为例,两地都同样有亲商政策,政府条例简明有效,也具有清廉的文官系统。在这方面,根据世界银行对190个国家的评分,新加坡名列第二,而香港第四。两者都以法治和绝无仅有的街头暴力自豪。
但经济学人指出,过去四个月发生的一切,已经对香港的声誉留下凹痕,很多商铺因为示威而需要提早关门或甚至因为地铁停开而全日关门。街头的混战、催泪弹以及对店铺的捣乱,有些时候香港看来更像一个无政府状态而不是一个法治的社会。
报道指,已有迹象证明港人开始把钱转移以及改动他们的行程。高盛8月份的分析发现,港币银行存款已经出现凈流出而兑换成新加坡币。分析估计有30至40亿美元的存款,已经从香港流入新加坡。
香港的富豪,跟大陆的一样,新加坡对他们都有吸引力。报道指出,他们喜欢在新加坡投资地产,这些投资有时可被视为一个通风孔。从2017年开始,大陆的买家已经在新加坡购置了1000个私人住宅,尽管该国向外国的地产投资附加20%的厘印税(stamp tax)。
但报道指出,更重要的是出现了从一个中心转移到另一个中心的长期性金融结构活动的搬家。香港的金融业,已经受到大陆城市如上海和深圳以及其他国家如新加坡、悉尼以及东京的腹背受敌。
新加坡在资产管理服务方面早已领先香港,2018年年底计算,新加坡的资产管理有3.4万亿美元,而香港则有3.1万亿美元。报道指出,就算(或者尤其是)对中国的超级富豪而言,香港跟大陆的距离,有点过于接近而显得不太放心。
令人对香港担忧的,就是它会在其他金融活动方面失去优势,包括投资银行以及证券买卖。港交所决定放弃收购伦交所,反映了香港失去巩固本身地位的契机。如果目前的问题持续下去,中港关系将注入永久性的毒药,香港面对的危机,将远远大过新加坡从中的渔人得利。
经济学人又指出,新加坡和香港长期以来各有一个相互匹敌的政治模式,简单而言,新加坡是一个不自由的民主国家,香港的是一个自由的专制制度。前者政府由一个自由的选举产生,但严苛的法律却限制人民的自由,包括上街示威;后者的行政长官却由一千几百个人“选出”,立法会只是由部分选举产生因此而弱不禁风,但人民却拥有言论和集会的传统。
如果香港掉链子,连送到嘴边的“发展机会”都不要,那么就不能怪新加坡抢饭碗了。毕竟,中国的发展不能等,海外融资渠道必须保持畅通。 这时候,新加坡的机会就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