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到底做对了什么?——张五常《中国的经济制度》读书笔记1
书接上回。如果说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保持经济高速增长是因为做对了什么,那么经济一直不景气的东北应该就是在此过程中失去了什么。东北问题好像成为一个长期的难解之谜,谁都会对此发表些言论,可是好像谁也没找到问题的根本所在。作为一个东北人,我也在不断思考,也搜索了一些资料。有些说是政府的问题,政府效率低下、信誉不佳、官僚思想严重、服务意识差,可是各地的政府基于同样的情况,为什么单单东北的政府独有这些问题呢?有些说是人的问题,东北人懒惰、默守陈规,黑恶势力横行,可是在建国的一段时期内,东北工人的劳动素质全国领先,创造了一系列奇迹。可能东北的黑土地养育下的东北人相比之下没有吃过太多的苦,没有吃饱饭的需求也就缺少了奋斗的东西。但是到底环境影响了人,还是人影响了环境,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仔细想想,大家所说的大多是现象,现象是经济持续衰退带来的,可是现象背后的原因却很复杂。如果从统计数据来看,2014年,东北经济才开始出现断崖式下跌。但是我们都知道,统计数据并不准确,也有政府承认了造假的行为,而经济的发展也具有延后性,所以我也无法考究衰退到底是从何时开始的。
因为历史原因,日本和苏联在中国兴建的工厂、铺设的铁路都在东北,所以东北一直具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建国初期,东北承接了大量苏联的援建项目,成为了全国的重工业中心,当时的技术在全球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当然,与发达国家具有一定差距。中苏关系恶化以后,东北的重工业成为全国工业的支柱,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为全国输送设备、原材料和能源,支援全国建设,引领中国工业化进程,并且为全国大的工业企业的建设提供人才和技术的支持。在当时那个计划经济的年代,全国经济一盘棋,无条件调动人力物力财力,创造的利润要无条件上缴国家,因此虽然经济发展产生了地区差异,但是无法形成原始的资本积累,而且地区之间的差异不明显。如果按照现在的企业关系,东北当时输出的资产和技术都是可以转化为股权而获得利润的,但是在当时的条件下都是无偿提供。当时的中国以东北拉动全国,实现均衡的工业化发展,所以东北不能形成有效的资本积累而形成重工业垄断优势。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开始了经济合作,中国工业开始了第二次腾飞。但此次布局并不是东北一家独大,而是全国性的均衡布局,此时东北经济在全国以不占据绝对优势。如果中国不进行对外开放,东北的经济在全国将一直保持领先优势,实现了高度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虽然利润无偿上缴,并没有积累多少财富,但是可以保持自给自足。
1980年以后,中国开始大规模对外开放,东北经济开始遇到了困难。西方消费品大量进入中国市场,对中国原有的消费品带来冲击,而这些国家的消费品都不会使用东北的重工业产品。后期中国开设了大量代工厂,但是对方需要的是中国大量廉价的劳动力,而使用的设备或者原材料都是海外进口的,同样不会使用东北的工业产品。而东北的重工业技术虽然在全国领先,可是在全球范围内是相对落后的,尤其是和美国和欧洲相比,不具备比较优势,一旦直面竞争,毫无比较优势。此时的东北重工业迫切需要转型,需要通过技术改造增强竞争力,但是由于之前计划经济的影响,东北没有转型所需要的资金,而国家当时的财政不足以支持东北,所以东北丧失了转型发展的好时机。
在改革开放的第一阶段东北没有什么作为,因为东北国企和政府关注的垄断性企业居多,正是改革阻力最大的地方。而且联产承包合约如何向工业推进,企业的资产折旧摊销、技术设备更新费用等由谁来负担一直争执不断,后来大量的无法直接解聘国企职工又带来了新的问题。因此在珠三角和其他地区快速发展的阶段,东北经济遇到多重打击,停滞不前。
1994年国家开始财税改革,把以前上交利润的方式改为征收增值税,同时按比例与地方政府分享,同时将以前拨款的方式改为自行向银行贷款。90年代中国面临严重的通货膨胀,一些准备进行技术升级的企业都陷入了财务危机。当时国家政策倾向于东南沿海,对于特区有大量的减免税政策,相当于用全国的财政支持特区发展,使得这些地区短时间内聚集大量资本,不断从全国范围内吸收资本和廉价劳动力。而高度重工业化、城市化的东北没有这么多劳动力去发展轻工业,即使发展了也不具备比较优势。
此时的东北没有资金,也没有了技术优势,而国家选择开始大规模进行国企改革——大规模进行国有资产私有化,其实是为了解决东北这个大包袱的问题。但是在此改革的过程中,一部分管理层大搞利益输送,将国有资产转化为私人财产,极少数人一夜暴富,而大部分人成了穷光蛋,改革的结果没有带来经济振兴,反而造成了社会的分裂,贫富差距从此拉开。富豪们知道自己的钱财来路不明,因此急于变现,移民海外或者移居北京、上海、大连,从此衣食无忧;而那些失业的劳动者大部分丧失了工作的机会,即使想开个小店,都没有消费者,因为一个工业高度集中的城市,下岗了很难再就业,最终只能外出打工。就这样,富人带着资本、穷人带着技术跑到了全国各地,东北的经济一蹶不振,处于全国经济的最底端。而重工业化的东北在全球化的市场经济下是很难翻身的,除非再次实现工业革命或者获得大量的资本进行技术升级,否则只能在一轮又一轮的经济波动中陷入困境。
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自改革开放起,两个重大局限条件的变化时,东北都完全失去了比较优势,而国企改革成为了导火索,最终导致东北经济衰退至今。当然,周边俄罗斯、朝鲜经济不景气,无法进行对外开放,而面向国内又被华北阻断,无法享受其他地区的发展福利。我们平时所看到的的营商环境不佳、人们思维僵化、政府官僚主义盛行等都是这种衰变带来的影响的具体表现。
近几年国家一直再提东北振兴,总是雷声大、雨点小,可能只有真正衰退到了吃不上饭的那天,才愿意真正去思考下一步的出路,或者是真的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网络上很多人愤愤不平,觉得国家就应该放弃东北,等到所有的东北人都离开了,让这个地方经济彻底死掉了,东北问题也就解决了。但是,即使在今天,东北对国家还是有重大意义的。一是对于国防,可以使国家拥有相对独立的国防工业。二是保持着虽然落后,但相对完整的重工业体系,使得国家可以以相对合理的价格进口发达国家的产品,一旦国内没有相似的产品,进口产品的价格必然飞涨。所以国家对东北的重视并不只是顾念往日的恩情而已,其实还是寄予了厚望。但是如何找到解决东北问题的办法,经济到底从何时开始复苏,人民的生活可以获得怎样的改善,是未来一直值得期待的。
本文大部分内容参考公众号:媒介之变,原文链接如下
东北衰退,说来话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