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下的低利率环境
一、货币政策与经济周期。
在大萧条时期,大家发现货币和经济增长是有密切关系的。所以货币政策被发明出来
美国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突然一夜之间经济垮掉了。如果看美国当时GDP的数据,可以发现它的变化是匪夷所思的,1929年经济总量还是1000亿美金,而1933年大概只剩不到600亿美金,有一半左右的经济突然之间消失了,就相当于一半的工厂、一半的就业,所有的这些东西全部都消失了。但是为什么突然之间经济消失了这么多?
后来大家发现是因为没有钱了,因为银行关门了,银行给不了贷款,企业没有钱,只好去关掉工厂、裁掉工作。所以经过了大萧条以后,大家发现货币增长对经济增长有着非常显著的影响。基于经济萧条期的经验,大家发明了央行和货币政策。
在美国,央行不是天生就有的,1913年央行才成立,也就是之前没有央行美国经济也在运转,但是后来大家发现美国的经济运行不是很稳定,经常经济衰退,所以发明了央行。
央行成立的使命就是让大家过上好日子,因为大家发现央行可以影响利率,利率可以影响到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可以影响到货币和信贷增速,因此货币政策可以通过调节利率,来影响美国的经济增长。在央行诞生以后,它成为了影响经济周期的一个核心指标。
比如说08年爆发的全球大萧条,按照1929年的经验,经济可能在未来十年都不好过。
但是因为美联储一夜之间把利率降到零,大家本来是觉得经济不好,要去存钱的,后来发现利率降到零了,只好又跑出来开始花钱。
本来企业觉得经济不好,大家不想投资,后来一看利率这么低,又出来投资。所以美联储相当于是用这样一个反周期的货币政策使得经济提前启动了。
后来美国经济好了以后,美联储在15年又开始加息,而往往在加息的尾声,大家发现利率很高,就又开始存钱,企业又不愿意投资了,这个时候经济又开始步入新的一轮衰退周期。所以央行成立以后,央行成为影响经济周期的一个核心因素。
二、货币超发与滞胀。
央行通过调控利率来熨平经济周期,这个想法很美好。但是人性是很难控制的,经济好的时候,大家希望经济可以更好,这个时候央行可能做不了什么事。但是万一经济变得不好了,可能马上就要央行出来干活。人类可以享受经济繁荣、经济过热,但是很难忍受经济萧条。所以经过了央行的调节以后,最开始货币和经济增长相安无事,互相配合,货币和经济增速相匹配。但是后来央行就慢慢的把货币发多了,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很明显货币增速超过了经济增速,出现了一个很大的缺口。
美国70年代货币发多了以后,出现了非常强烈的反应,大家发现经济没增长,然后物价乱涨,房价暴涨,利率很高,股市也下跌。所以在70年代的美国,其实大家日子过得很不好。大家发现靠央行放水好像也没有过上好日子,美国的70年代和中国的过去十年很像,居民都在投机买房,企业在投机商品。
三、保险行业首提低利率环境。
2008年金融危机后,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施行了相当长时间的量化宽松政策,部分欧盟国家甚至进入“负利率时代”,全球利率降至“5000年以来的新低”。
那个时期,虽然中国距离“零利率”和“负利率”还有相当的距离,但是国债的收益率也是明显下行,2014年到2016年间就下降了约2%,令以债券为主要投资标的的保险公司很是紧张。
保监会下发的2016年的76号文——《关于进一步完善人身保险精算制度有关事项的通知》,这是第一次激烈的讨论“低利率”概念。
这一次将万能险的评估利率上限由3.5%收缩至3.0%。从此之后,搭配着年金险销售的万能账户,再无“保底收益3.5%”。
从2015年12月起,到2018年12月止,美联储共加息9次,逐步将联邦基金利率区间从接近“零利率”的0%~0.25%提升至2.25%~2.50%的水平。虽然欧盟、日本等国家仍深陷于“负利率”的泥沼中不能自拔,但是在美联储的带领下,全球货币政策终于又出现了一定的紧缩迹象。
所以在那个时期,保险公司也不再显得那么担忧。在中国内地,以监管上限4.025%定价的普通型年金产品越来越多,实际收益率也有所上升;万能账户的实际结算利率也居高不下,多数处于6%左右的水平。
2019年1月,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于信汇《2019年世界经济分析报告》新闻发布上表示,世界经济正在寻找新的增长动力,中国也正处于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历史关口。
报告指出,2018年世界经济在“大摩擦”和“大调整”中总体实现稳定增长,增速与上年基本持平。但与2017年各国经济同步强劲回升不同,2018年全球经济增长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分化。除美国等少数国家增速持续提升外,大多数经济体经济增速均出现了一定回落,全球经济下行迹象值得警惕。
报告预计,全球经济在2019年仍能维持缓慢增长态势,但伴随着全球贸易摩擦对经济传导的加剧,不排除2020年将导致经济增长出现下滑的可能。
伴随着中美贸易摩擦的不断升级与美国经济数据的不景气,不出所料,2019年7月底,美联储正式宣布降息25个基点,并且在9月19日进行了第二次降息。美联储的接连降息,宣告着全球新一轮的量化宽松再次开启。
在经济复苏方面同样承受着巨大压力的各大经济体看到美联储降息,终于也像松了一口气一般,接连着地跟随降息,来刺激经济增长。
四、保险行业再提低利率环境。
对于中国来说,由于在贸易摩擦中也过得不太自在,美联储降息后,“降息”和“降准”等工具自然都是“箭在弦上”。
2019年8月17日,中国央行发布公告,决定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变相“降息”,降低企业的资金成本。
9月4日,总理李克强主持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将落实降低实际利率水平措施,及时运用普遍降准和定向降准等工具,为后续的“降息”和“降准”做好了铺垫。
9月16日,央行全面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资金约9,000亿元。
于是,“低利率环境”这个被中国保险业搁置了好几年的议题,在2019年又第二次“重出江湖”。
面对又一次“来势汹汹”的“低利率环境”,2019年8月30日,银保监会发文,宣布将普通型长期年金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上限由之前的4.025%降低为3.5%。这是继2016年下调万能险评估利率之后,又一次收紧人身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上限。
这次年金险预定利率上限的下调,保险监管部门的意图已经很明显:通过限制高保证收益率产品的开发,来减小保险公司投资端的压力,防范“利差损”风险。
所谓“利差损”风险,就是保险公司在高利率时期开发的保单承诺给予客户的投资收益太高(比如年化5%),而当市场逐步走入低息环境、债券等固收类资产投资收益率不断降低,由于保险公司的实际投资收益(比如年化3%)无法覆盖其成本(5%)而产生亏损的风险。
因为绝大多数的年金险产品都是存续终身的,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属于超长期的负债,在市场上想要找到投资期匹配的超长期资产已经很难,想要找到保证收益率高于产品预定利率的优质资产就难上加难。
即便是当下我们看到投资市场上仍有一些高收益的资产,但是只要这个资产的投资期不够长,很大程度上也不能消除保险公司的“利差损”风险。因为保险公司在这期投资结束后还需要继续投资,如果市场利率进一步走低,在未来,我们就未必能找到收益等于或高于定价时所使用预定利率的新投资。
因此,不管是保险监管部门,还是保险公司,都不得不对“低利率环境”充满警惕。
相比于欧洲、日本、美国等“负利率”或“低利率”地区,中国目前仍处于正利率的状态,10年期国债收益率大概有3.2%左右的水平,但是从目前国际利率环境的走势来看,全球主要经济体皆会进入一个更加宽松的货币政策,后续中国跟随着降息也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五、低利率环境下,如何才能守住钱袋子
持续的降息导致银行不再是存钱的地方,而是放零用钱和急用钱的地方,降息必然会带动固收类资产收益率的整体下行。此时期我们更应该注重长期投资和长期回报,少看短期投机。
如果我们参考以美元保单为主的成熟保险市场,在美元低息环境里面,香港主要在售的保险产品是保证收益率只有1%、预期收益率6%∽7%的长线分红储蓄保险,美国主要在售的则是与股市指数进行挂钩的变额年金。
这两大类产品的资产配置思路,都是权益类资产为主,固收类资产为辅,目的是想要博取权益类投资的高预期回报。
这种资产配置思路实际上也并没有问题,毕竟从短期来看,央行只要降息,大概率会促进股市的增长,带动权益类资产的投资表现(这也是为什么特朗普一直嚷嚷着让美联储降息)。
所以,当市场走入低利率环境,保险公司开发产品的策略,自然而然地会由“高保证收益”产品转向“低保证、高预期收益”产品,减少固收类投资的占比,同时增加权益类投资的占比。
我们可以大致预测,未来中国保险市场上,替代4.025%定价年金险地位的储蓄型保险,大概率将会是3.5%定价的普通型年金险、增额终身寿险和分红型年金险。
当然,至于分红型年金险在中国会不会成为主流,还是要看中国股市的表现。
前两天朋友圈里不是一直在传一张图片吗?中国的上证指数,2009年10月16日是2976点,2019年10月16日是2977点。
10年过去,只进步了“1点”……
(注:经核实,上证2009年10月16日收盘价是2976.63点,2019年10月16日收盘价是2978.71点,实际上是上涨了2点)
这种表现,也注定了中国内地做不出预期收益很高、权益类投资占比很高的保险产品。因此,投资环境的不同,也决定了不同保险市场的经验未必有很强的参考意义。
不容否认的一点就是,“低利率环境”对于保险业来说,永远都是不好过的,只能靠行业与消费者一同去“慢慢适应”。
从保险市场本身具有的特殊性,尤其是经营人寿保险的保险公司,更具有社会稳定的功能。保险公司相对于银行,不管是监管层面还是立法层面,更为完善和安全。所以如果有保证收益在4.025%的理财产品,作一部分资金的长期配置,锁定利率,在时间的堆积,复利的滚动下,也是一种值得去做的资产配置方式。
本文引用:精算视觉“低利率环境下的碎碎念:4.025%的年金险停售后,会有更好的产品吗?”
喜欢就点关注吧!
▼ 精彩文章回顾 ▼
年金险——保险公司“割草囤资”的套路
保险代理人——直销狂欢下待收割的韭菜
保险也讲性价比?价值工程的应用
买保险还要作计算?保额不是猜出来的
大保险公司比小保险公司安全?走开啦 你个法盲!
大保险公司比小保险公司赔得快?走开 你个骗子
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所有历史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