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周末,我们换个口味,最近《少年的你》电影大火,网上有差评说里面校园霸凌的情节太夸张了,学生和学生之间怎么可能欺负到这种程度。还有人说现在讲校园霸凌的作品太多了,都在输出负能量。(本文转自防骗大数据:FPData)
正文共:3071 字
阅读时间:8 分钟
题图:主题配图
来源:雷斯林
ID:raistlin2017
看了下电影中的校园霸凌是什么呢?“被孤立、被传话、被踢倒在地、被用球砸、被围攻拍照...”
1
这夸张吗?这一点都不夸张!如果不信电影,可以看看新闻。
这是西安一所初中传出来的视频,是不是比电影里夸张多了?
2018年6月8日,广西柳州发生校园欺凌:两男子用铁锁狂砸踢打女生。
是不是比电影里夸张多了?
2018年3月29日,云南昭通初一女生在寝室被9名同学轮番殴打,边打边问“错没得”。被打女生始终没有开口说话,也未还手,直至被打翻在地上,围攻9人依然不放手。
是不是比电影夸张多了?
这是发生在广东的事:
这是发生在郑州的事情:
这是发生在焦作的事情,女初中生被逼用嘴叼垃圾桶中的冰棍:
还有这种:
是不是都比电影中夸张多了?
所以说,电影中的情节不但不夸张,甚至为了过审,可能还美化了,将更丑陋的一面隐去了...(本文转自防骗大数据:FPData)
2
这还只是被查获的,曝出来的。据统计,校园暴力案件有个1:7的黑数,也就是每查获一起此类案件,还有7起是未被查获的。
这些未被查获的案件,藏在施暴者打人之后得意的嘲笑生中,在被施暴者的哭泣声中;藏在施暴者与人炫耀的谈资中,在被施暴者惊醒的噩梦中。
知乎上面一位被施暴者在成年之后回忆起校园暴力:“整整十五年,在那一间我被他们殴打的教室中,他们欺凌完我顺利离开,只有我,被无尽的恐惧困在里面,十五年都没有走出来。”
最坏的是,这些校园暴力受害者,因为校园暴力,在最应该获得安全感的时候被恐惧包围。于是自卑、恐惧、绝望、不安、焦虑、抑郁将会伴随这个孩子的一生,即便是长大成人,成家立业之后。
打心底里不自信,打心底里对世界恐惧,是很多校园暴力受害者最大的控诉。(本文转自防骗大数据:FPData)
这些负面情绪围绕着他们,严重的甚至会让他们做出伤害自己的行为。
2016年,在儿童节这一天,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县的一名初中学生陶成鹏,喝下一整瓶剧毒农药,结束了自己年仅15岁的生命。
在整理孩子遗物的时候,家人意外发现了陶成鹏留下的三封遗书,其中一份遗书是写给老师、父母和弟弟的,在这份血迹斑斑的遗书上他写道:“你们的学生、孩子、哥哥对不住你们,我因受不了几名同学的欺凌,所以选择离你们远去了。”
可问题是被欺凌者的自杀,不会对欺凌者产生任何影响。
就像《非自然死亡》中三澄美琴说的那样:他们一定会转学,改名,开始他们崭新的人生,彻底忘记你的死,开开心心地活下去,他们也丝毫不会感受到,你的痛苦。
3
如果是犯罪,这篇文章也就不会写这么长了,因为罪犯自然有法律制裁他们。(本文转自防骗大数据:FPData)
但关键在于,虽然校园暴力会给受害者带来巨大身心创伤,但大多数时候,其肇事者却不会受到什么惩罚。
比如上面那段西安的打人视频,据北青报记者向未央区公安局工作人员向证实,视频中的事情发生在今年1月份,事发后,当地公安部门、学校及涉事学生的家长都曾参与处理,这件事的处理结果是:
由于涉及到未成年人,所以主要对涉事学生进行了批评教育。
比如上面那位逼女孩下跪在垃圾桶里叼冰棍的,校长是这么说的:
老师和领导只会冠冕堂皇地说“你换成被伤害的同学想想“,“父母含辛茹苦把你们送这儿念书,你换成他们会怎么想”,“我在你这年纪的时候都...”
站在成年人的高点俯视孩子们,是大多数老师和校领导的通病,觉得孩子能分清楚利弊,知道好歹。你们试图把自己和孩子换位思考一下吗?有没有尝试触及未成年人的思考领域去沟通,说到底还是成年人的傲慢。
有一句话叫:“有一些人,他们不适合做老师这份职业,他们缺乏共情,缺乏耐心,缺乏为孩子考虑的心。有些校领导为了政绩,为了脸面,一味地压制受害者。他们不明白孩子的世界比成年人的世界更残酷,童年的血色青春下,赤裸裸的弱肉强食。他们更多的时候是不想明白。”
学校里老师领导对校园暴力的视而不见,以及整个社会对校园暴力态度的冷漠和选择性忽略,都成为了杀死受害者的帮凶。
就是现在的2019年,江苏某高校里,施暴者偷上了受害者的作业帐号抄袭作业被发现后,就开始对受害女生造谣、编瞎话、孤立、下药等诸多恶劣行为,对该女生身心造成了巨大伤害,甚至逼迫到自杀,就因为那个施暴者没占到便宜,就怀恨在心,就对受害女生各种软暴力的校园欺凌!
然而可悲的是,学校并没有处理那个施暴者,而是给受害女生扣了个大大的帽子。说是受害女生的心理问题,把所有的锅都甩给了受害女生,更可恨的是,这个学校还打电话给其家长,让家长保证自己女儿没问题。
被下在水杯里的避孕药
为了掩盖事实真相,这个学校还将不相关的事安到受害女生身上,他们不处理施暴者,不去处理问题本身,而是处理发生事情的人,只因为他们当时在“评优”。(本文转自防骗大数据:FPData)
所以让我们心惊的不仅仅是暴力本身,还有群体性缄默。
法律也管不了他们,别说因为校园欺凌导致人自杀了,就连大连那个故意谋杀、强奸、抛尸的13岁杀人犯,不也没被追究刑事责任吗?
因为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十四条: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应当依法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因为我国《刑法》规定,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不承担刑事责任。
而这几乎成了未成年人犯罪的借口与保护伞。
那个在电梯里摔打1岁半男童并将其扔下25楼的女孩,最后家长只能通过民事诉讼来维权。
那个因为不满网吧工作人员就放火烧网吧,导致25人死亡的孩子,因为不满14岁就免于刑事处罚。
那个在14岁之前就掐死一名儿童的“孩子”,因为是个孩子所以没有被重判,结果14岁又杀人未遂,因为还是个“孩子”,所以从轻减刑。
结果19岁出狱后奸杀一名11岁女童。
那个在14岁以前就用刀捅伤一人的14岁男孩,在等待伤情鉴定时将另一名同学杀害。(本文转自防骗大数据:FPData)
被抓后仍不悔改,说“我就是想弄死他,反正我才14岁。”
因年满14,在检察院坚决抗诉下,才被判无期。
三名未满14岁未成年人夜晚窜至一小学宿舍,抢劫杀害了一名52岁的女教师。
处理结果,不负刑事责任,送往工读学校。
太多案例表明,如果对未成年重大刑事罪犯宽容,就是对我们守法的大多数残忍。这些宽容并不能带来他们的蜕变,反而是在我们身边安上一个又一个定时炸弹。(本文转自防骗大数据:FPData)
“我14岁的时候已经什么都懂了,我周围有人14岁的时候已经谈恋爱或者出去做生意了。”如果一个“孩子”,做了错事,没有被惩罚,只会把他推向更罪恶的深渊。
互联网时代让大家对于信息掌握的差距逐渐缩小,未成年人在知识层面上的了解并不比成年人少,反倒是价值观世界观处在萌发和建立的边缘。
未成年人保护法是不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做出相应的调整?未成年人并不是曾经懵懂、心智不全、单纯烂漫的群体了,我们时刻都处在信息、知识包裹的生活中。
电影《心灵捕手》中有段对话,总结起来大概是:“一个被知识武装起来的坏蛋才是最可怕的坏蛋。”
而这些懂法的未成年犯罪者/霸凌者,就像这样一群被武装起来的坏蛋。
如果老师不管、法律不管,那么,那些被霸凌的学生,惶惶不可终日的痛苦,他们如同活在阴沟中的憋屈,又向谁去诉说呢?
用微博上一位网友的话来说。
“宛若地狱!”
4
所以在现行法律不会改变的情况下,像《少年的你》这样讲校园霸凌的电影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
如果能再多出几部这样高质量的校园霸凌电影,打动每个老师、每个家长,让每个成年人都能意识到校园里正在发生的这些恶心事和学生的成绩一样重要。(本文转自防骗大数据:FPData)
让每个家长都意识到,自己的孩子可能会被欺负、自己的孩子欺负别人会遭报应。那才是真正的大好事。
(原标题:《少年的你》中的校园暴力,一点都不夸张)
? 作者简介
《雷斯林》一个经常针砭时弊、笑骂敢言的大男孩,视野很好,观点严肃。以“反鸡汤,反干货,反深度好文”为标签。
内容来源:本文由为你写一个故事(raistlin2017)原创发布,作者|雷斯林,授权防骗大数据(FPData)转载,特此鸣谢!
转载声明:转载者请遵守CC协议,违规转载上黑名单!
编辑校对:白茂生(主编)、不知火煮(审核)、凌峰(制图)
?反诈骗小程序
?典型案件汇总
揭秘曝光各类骗局、传销诈骗、金融诈骗、生活骗局、防骗支招、科普防骗知识。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可以提高您的防骗能力,从此后不再上当受骗!责任心铸就公信力,感谢您对我们的理解和支持,共同努力维护良好网络秩序!
防骗大数据独此一家
谨防山寨号混淆视听
举报邮箱:JuBao@FPData.CC
提醒身边人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