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小说包括从“五四”至今的中国白话小说,涵盖“五四”时期、抗战时期、延安时期、建国初期、新时期等重要阶段,根植于现代中国现实生活的深厚土壤,又取法和借鉴了欧洲近代小说的许多特点,既不同于中国历代的文言小说,也迥异于传统的古代白话小说。在特定历史时代背景的变革下,一批批优秀的现代中国小说作家接连涌现。我想正是由于浓厚的中国特色及内涵,使得这些小说成为一类独特的艺术作品,进而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与欢迎。不知是命运的巧合还是冥冥之中自有定数,在我人生三个不同阶段的起点,恰好分别接触到三部现代中国小说。它们都是优秀的作品,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也对我的人生观及其他思想观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还清楚地记得,那是六年前,在步入大学校门的第一天,我就在学校图书馆借了两本书。一本是《高等数学辅导及习题精解》,另一本就是小说《青春之歌》。关于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儿时,曾经在老家见到过应该是父母在上大学时买的一本封皮破旧、书页泛黄的《青春之歌》,大概是这个样子:
它散发出的厚重历史感深深地烙印在我心里,激发了我对旧书的喜爱。于是当时我就下定决心以后要亲自读这本书。在各个自习室里,校园广场上的长椅上,图书馆阅览室中,一我将它随身携带,一有空就拿出来仔细阅读。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发生的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运动的爱国学生运动为背景,通过女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故事,构筑了革命历史的经典叙事,着力叙述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成长史”,女主人公林道静从一开始的个人主义、民主主义、自由主义的知识分子改造和成长为一个共产主义战士。作者以爱国青年为先导的抗日救亡运动作为重点描写的事件,刻画了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时刻所经历的生活道路和他们的思想风貌,这丰富并深化了主题,给人以激励以警策。同时,小说抓住“爱情”这一人类千古不变的主题,演绎了林道静和三个男人不同寻常的爱情故事,林道静同余永泽的爱情,是典型的才子配佳人,具有强烈的罗曼蒂克色彩。卢嘉川的出现打破了林道静爱情天平的平衡。他是革命英雄,她爱屋及乌也投身革命。他同林道静完成了“英雄美人”的结合。卢嘉川被捕牺牲后,“英雄”的角色由江华来续演。江华更加成熟稳重,他不可遏制地爱着林道静,她也没再犹豫地接受了他的爱。如果说林道静与卢嘉川的爱情是精神的结合,那么她与江华之间的爱情则更多地建立在革命和生活中相互扶持的基础之上。作者为美好的爱情披上了革命的面纱,将真切感人的爱情置于革命斗争的宏大背景之下,引人深思。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此时,毛主席的诗词回响在我耳边。青春之歌是一支怎样的歌?我想答案已了然。作为中国青年,要有勇气,有担当,敢为人先,走在时代的最前列。
两年前,我离开校园走向工作岗位。个人职责与周围环境都发生很大变化,不禁会偶尔思考一下人生与世界。因此我郑重地翻开了很久以前就一直想看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以中国70年代中期开始的十年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作品用温暖的现实主义的方式来讴歌普通劳动者,在展示普通小人物艰难生存境遇的同时,极力书写了他们克服重重困难的美好心灵与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作品中的主人公孙少安、孙少平是挣扎在贫困线上的青年人,但他们自强不息,依靠自己的顽强毅力与命运抗争,追求自我的道德完善。作品传达出一种温暖的情怀,一是作者对作品中的人物寄予了同情心,对普通百姓的生活方式做到了极大的尊重和认同,就是作品中的一些消极人物,如乡土哲学家田福堂,游手好闲的王满银,善于见风使舵的孙玉亭,甚至傻子田二的身上,都直接或间接地折射出人性的光彩。二是作品处处展现温暖的亲情与友情,是一部温暖人心的小说,其中有大量关于人间亲情的描写。小说还书写了美好的同学之情、朋友之情、同事之情、乡邻之情等人间美好的情感。三是作品中的爱情写得很美,被赋予无比美好的内涵和想象空间。如孙少平和田晓霞在杜梨树下近乎柏拉图式的恋爱,就写得很纯美,让人为之感动。即使是一些非主线爱情故事,比如李向前和田润叶,金波和藏族姑娘,金强和孙卫红等,由于种种曲折的故事经历,也都令人印象深刻。
我将这部鸿篇巨制摆在了床头,每晚睡觉前都看一部分内容,有时会闭上眼睛思考。的确世界的是平凡的,这是因为世界是由无数个在岗位上日夜辛勤工作奋斗的平凡劳动者组成。正是这些“螺丝钉”的存在,使得“世界”这个机器能够正常运行,使得人类社会井然有序,为人们的各种需求来保驾护航。白天结束每天的工作事务,夜里读几页小说后,心中不禁会为能成为广大劳动者中的一员而感到荣幸。另外,我也仿佛身临小说中的陕北农村黄土地,感受到了自然的宏大与人类的渺小。“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历史的长河滚滚不息,个人的力量注定是平凡的,是微不足道的,是永远无法脱离群体与时代而存活的。
两年的工作经历让我学到很多,为了工作中未竟的志向,而今我重返校园继续进行学习深造。在校图书馆借的第一本书便是小说《亮剑》。想必大家还对家喻户晓的抗战题材电视剧《亮剑》的一些情景历历在目,其对战争与人物的真实刻画,老戏骨演员们的精湛演技,以及场景、配乐的效果都使它自然成为国产抗战剧中的上乘之作,作为经典永恒流传。我正是被这样一部优秀的电视剧所吸引,为之着迷,进而想看原著是怎么样的。小说以主人公李云龙的个人经历为主线,反映了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是一部糅合了史诗风格和悲剧色彩的战争题材作品。小说塑造了一群可歌可泣的英雄群像,比如李云龙、楚云飞、赵刚、田雨等,展现了这些英雄的悲剧以及其中深刻的意义。他们具有强大的不可战胜的精神力量,面对不可抗拒的命运也毅然“亮剑”。勇往直前、慷慨无畏的亮剑精神,用主人公李云龙的话描述,就是:“面对强大的敌人,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这种精神的动机、动力与目的,来自于“人民军队为人民”的大忠大义。“为人民服务”,是军队的宗旨,也是军人的天职,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个人生死荣辱是那样微不足道。作者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塑造英雄,批判和摒弃无视甚至践踏人的尊严和自由的封建价值观,强调人的尊严、自由和发展。这样不仅写出了战争中双方的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而且写出了人的生命的宝贵、人的尊严的神圣以及战争对人的生命和价值的破坏和毁灭,达到了一种人性的高度,表现了一种进步的现代意义的战争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性和反人类性,更符合人类的审美理想。
小说与影视剧相比可以说是各有千秋。作品中有些影视剧中未涉及的部分,比如建国后内容(其实是全书高潮所在)。战争是及其残酷的,众所周知。然而这残酷中依然会透露出人性的光辉,这一点我认为是全书所表达的主题,也是较为成功之处。无论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还是抗美援朝战争,都是党和国家人民凭借坚韧不拔的亮剑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地打出来的。革命是用鲜血染成的,抵御外敌的背后是血肉的堆积,一个强大的共和国来之不易。没有什么岁月静好,永远有人在负重前行。对于国家来说是军人,对于家庭来说是各司其职,为明天而努力。习近平主席说过:“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把实现个人梦、家庭梦融入国家梦、民族梦之中,用我们4亿多家庭、13亿多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汇聚起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个人命运与时代发展相结合,是亘古不变的定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梦想而奋斗,才能使国家富强,民族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