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对成功的定义都不相同,但我们可以达成的共识是:成功只是属于一部分人的狂欢,而有些人永远无法品尝它的美味。那些成功人士究竟做了什么,或是拥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特质,使他们脱颖而出?
诸如“成为人生赢家所必备的技能/习惯”,这样的文章你一定没少读,大部分人也都明白,要想在某个领域取得成功,我们需要提升自信心、克服恐惧心理等等。
然而有那么一群人——经常旅行的人,他们取得成功的概率要比其他人大很多。这些步履不停的人在探索世界的同时学会了许多生活技能。为什么他们更有可能取得成功?
以下是15条原因。
1. 他们知道如何在舒适圈之外依然生龙活虎
经常旅行的人时常要面对不熟悉的环境。而他们又必须克服这些未知所带来的影响。层出不穷的新体验让他们学到各种颇具价值并且可复制的处事策略,帮助他们在不确定性面前依然保持冷静和高效。不论是对商务人士还是领袖来说,这都是一个很关键的技能。
2. 他们拥抱改变
旅行者们喜欢新鲜事。持续被新奇事物围绕的他们体会不到什么叫“无聊”,同时也学会了如何专注。如此这般的思维方式往往能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3.他们知道如何做情绪管理
经常旅行的人常常会经历不同level的压力。紧迫的航班中转时间,边境官员的审问,粗鲁的酒店服务生,以上任何一项经历都有可能让人变得急躁不堪。旅行者通过培养强烈的自我感知意识,磨练自己在压力下控制情绪、保持冷静的能力。自我感知意识可以帮助提升生产力,帮助人们找到能让自己开心的事——最终的成功。
4. 他们能够信任别人,不强求自己永远掌控现状。
旅行者们一路上都需要来自他人的帮助,其中的很多人他们并不认识。他们要克服语言障碍,要和陌生城市的的哥的姐们“周旋”,时不时还要寻求善良路人的帮助。他们深知自己无法永远掌控现状,这点非常有利于建立新的关系。他们很清楚哪些可以成为莫逆之交,而哪些只能作为泛泛之交。
5. 他们能够管理恐惧情绪,雨过天晴
成功的关键是行动。走得越远,你会发现越难回头。这让你必须直面恐惧,并练就一身与之抗衡的本领。
6. 他们能发现机会,把握机会
旅行者对于世界的认知远甚于他人。身处于不同习俗和文化中,他们能学到更新更好的做事方式。继而帮助他们在自己的家乡或是他们所到之处发现机遇,做出改进和创新。
7. 他们明白如何通过协商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旅行者通常要通过协商避免自己被占便宜。如果你要得到自己想要和需要的东西,又不想显得特别扭捏或穷凶极恶,那么良好的协商技巧是必备的。这项技巧可以使你更有影响力,帮助你的受众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你的观点,这无论是在商业还是领导力方面都很适用。
8. 他们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美
经常旅行的人能见到许多不同的事物,他们的大脑也被训练得可以专注在美的事物上。持续经历的新鲜事保持了大脑思维和视野的敏锐性。他们可以从他人眼中的凡事中发掘出不凡之美。这项技能往往属于伟大的摄影师、诗人,他们浇灌着灵感诞生的土壤。
9. 他们更加自信,也深谙如何在脆弱之际假装自信
经常旅行的人都懂得关键时刻还是得靠自己,他们坚信自己可以完成想做的任何事。这种信念帮助他们在困境前不抛弃、不放弃,也因此能在失败后更好地满血复活。
10. 他们更理解和接纳人与人的不同之处
旅行者们一路上都在认识新朋友。长此以往,他们学会了如何向这些陌生人提问,以便自己更好地了解当地文化。旅行者的好奇心以及对旅行目的地有更多了解的渴望自然催生了那些问题,也催生了那些走心的对话,交谈中,旅行者可以从更深的层面去理解和接纳不同的人。他们很容易就交到朋友,也很招人喜欢。
11. 他们知道何时要活在当下
学会活在当下能让人身心全面受益。经常旅行的人就能够明白,他们呆在一处的时间是稍纵即逝的。这让他们比其他人更珍惜活在当下。
12. 更多欢笑,更多幸福。
研究表明旅行让我们快乐。经常旅行的人不定期地在探寻一些新奇的地方,这让他们比其他人更常笑逐颜开。他们遇见各式各样的人,亲眼见证难以置信的风光,品尝新奇美味的食物,这些都让他们幸福开心。上一条“活在当下”的技能也在增加他们的幸福感。
13. 他们明白倾听的重要性
这是一项困扰许多人的生活必备技能。学会专注和倾听对于在生活中能否取得成功非常重要。获得成功与建立良好的关系网密不可分,理解别人,才能与他们建立稳固的关系。经常旅行的人知道,想要获得深度理解,必须要悉心聆听。
14. 他们少了几分批判,多了许多同情心
伟大领袖们深谙推己及人可以培育忠诚度,推动业务的蓬勃发展。经常旅行的人懂得怎样表达自己的同情心,避免做出无谓的批判。同情心来自一颗愿意理解的心,经常旅行的人就有一颗这样包容的心。
15. 他们不一定很富有,但一定知道怎么精打细算
经常旅行的人知道在哪里他们的钱更经花。云游四海的经历让他们可以基于生活成本的考量选择旅行地。边旅行边工作的人可以在许多国家花更
少钱活得更好。
旅行的过程,是一个自然而然地磨练性格、培养技能的过程,既有启发性,又富于教育性。经常旅行的人在旅途中学会了这些技能,也因此在生活中更可能取得成功。
【延伸阅读】最好的余生:身体无病,心里无事
作者:三立书会
来源:三立书会(ID: sanlishuhui)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前阵子,最新一期的《鲁豫有约大咖一日行》中,刘德华接受鲁豫的采访。
刘德华自曝自从2017年泰国拍摄广告时发生坠马事故以后,对自己的事业规划,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经过两年多的康复,刘德华明白了一个道理:拥有一切的前提,是先有一个好身体。
很多人忙了一辈子,到最后都会发现,真正的幸福,不是拥有富贵权势,而是身体无病,心里无事。
01
健康的乞丐,比有病的国王更幸福。
约翰·洛克定律提出:我们要想工作,要想幸福,必须身体健康。
一位富翁身体不适去检查身体,医生告诉他需要静养,他很诧异地说:“你知道我浪费一分钟相当于浪费多少财富吗?再说,我手底下那么多的员工,我去休息谁来管他们?”
医生把他带到一片墓地,对他说:“这里面的人有多少人生前和你一样,觉得赚钱至关重要,觉得谁都离不开自己。可是如今,他们消失了,别人照常生活,太阳照常升起。”
一语惊醒梦中人,这个富翁很快交接好工作,腾出时间调养身体,之后去各地游览美景享受生活。
物质财富乃身外之物,而一个健康的身体却是品质生活的根本。
有一种说法:健康是1,家庭、事业、金钱、地位等都是后面的0,你拥有得更多,这后面的0就更多,但这一切的前提是,1得存在,1不能倒下去。
如果没有1,那后面再多的0毫无意义。
有人说,人生下半场拼的是健康。
深以为然。然而,有很多人每天拼命工作,纵容自己透支身体、牺牲健康换取财富,过度消耗生命。
以为只有自己拼命了,才能给自己的后半生提供保障,才是为家庭负责。
在电影《我不是药神》中,一位大妈的话让人难忘:“我病了三年,药吃了三年,房子吃没了,家人被我吃垮了。”
虽然这是电影台词,但却是残酷的现实。
一场重病就会掏空一个家的所有积蓄。
所以,为了减轻家人的负担,为了家庭的幸福,我们要好好照顾好自己的身体,从现在起,好好吃饭,好好睡觉,作息规律,不熬夜,不生气,多运动。
身体无病,本身就是一笔无形的财富。
02
追求完美就是让心归零。
谁的人生十全十美,谁的生活没有薄凉,谁敢保证自己的人生是完美的?
虽然,我们不能保证自己的人生是完美的,但是我们可以追求一种幸福的人生状态:心中无事,活得自在。
有些人虽然富可敌国,却活得很累;而有些人一贫如洗,但是活得自在。他们最大的区别就是心中有没有装着心事。
其实生活中的人和事,错过了就错过了,与其念念不忘,不如让心归零。
所以,心上无事就是不被生活中的琐事所累,在忙忙碌碌中还能保持平和的心态,让心归零,心灵自由,心无牵挂。
唐代高僧无门慧开禅师曾经劝人要做到心中无事,认为这样才能生活得心情舒畅,轻松自然。他写下一首诗: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不管我们身边的环境如何变幻,只要我们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心态,心里的世界也便无限宽广。一个人,只有能保持一个平常心,才能将自己随时清零,去悦纳,更多有趣的人,更加美好的事,以及更有意义的人生。
03
心中存善,活在当下。
很多事情,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但是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
时光转瞬即逝,总有一天我们也会离开。
人生没有如果,只有结果和后果。所以我们要竭尽所能活在当下,不念过往,不畏将来。
王阳明年少时进入仕途,最初的目的就是守牧一方,让百姓安居乐业。但是由于形势逼迫,多次被朝廷征召讨伐叛贼。
在宁王之乱中,王阳明用火攻在南昌消灭三万敌军,生擒宁王,平复叛乱。将领纷纷表示庆贺,但是王阳明却闷闷不乐。
他学习的是儒家的仁爱之心,如今却成了朝堂上的利器,四处杀人。三万条生命在火中灰飞烟灭,他既伤心又懊悔。
当天晚上他一点也吃不下饭,头晕目眩,恶心难耐。
他知道,朝堂局势不稳,自己有没有精兵良将,火攻实属无奈之举,但是一旦战败,会有更多的百姓遭殃。
想到这里,懊恼也没有用,于是他整理心情,积极投入到战后的处理中,安顿南昌的难民,恢复战后的社会秩序。
后来,王阳明的弟子就问他是如何清除心中杂草的。
王阳明回答说:“杂草有害,当然要清理掉,但是如果偶尔没有清除干净,也不要放在心上,你越是在意心里就越乱,心中顶着那一块没有除掉的杂草,那心中就杂念丛生了。”
没有人的一生是一帆风顺的,王阳明都会痛苦纠结,但是他能懂得放下,把握现在。
而我们也应该学会不为过去的事而后悔,不为将来的事而焦虑,活在当下。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
你要做的,就是心存善念,专注当下,承认过去,拥抱未来。
余生,照顾好身体,让心简单点,把从容和快乐请进生命里。
【延伸阅读】社交最高格局:断舍离
前段时间,看到一个知乎热门话题:“你的微信中第一个拉黑的人是谁?”
除了拉黑微商的、拉黑前任外,还有的是拉黑闺蜜、朋友甚至亲人。
在回答里有一句话戳到了我:“与其相视傻逼,不如相忘于江湖”。
就因为这句话,我终于鼓足勇气拉黑了大学同学。
我跟她认识了近十年,上学时就没有怎么说过话,顶多就是偶尔在朋友圈说几句。
本想就这样不咸不淡的相处,做个点赞之交就好。
没想到,这姐们竟有点惹人厌。
看到我去澳门,立马发了一个购物清单,让我帮她代购。
等我忙里抽空买完、再大包小包拎回广州,她却说不要了,最近手头有点紧。
东西不要就算了、没有道歉也就算了,她竟然还时不时问我什么时候再去澳门……
把她拉黑后,我瞬间感觉世界都清净了,眼不见,心不烦。
虽说把人拉黑,不太礼貌,但我只想说一句:
余生那么短,没必要为不喜欢的人浪费。
我们的时间、精力、感情都很有限,只是过好自己的生活都得要拼尽全力,实在没有精力与不喜欢的人斡旋。
可我知道,很多人根本做不到。
要么就是被旧情羁绊着,要么就是被人情羁绊着。
羁绊来、羁绊去,总是没法痛痛快快给自己做个了结。
旧情再深,日子还得继续
在知乎上,曾看到一个匿名网友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她跟表妹一起在大城市打拼,一起合租、一起逛街,关系相当不错。
原本一切都挺好,直到表妹男朋友开始问她借钱。
借钱的说辞都很简单,无非就是要投资、手头紧、下个礼拜就会还。
知道女孩刚工作没什么积蓄,两人就怂恿她借网贷。
“我会按时还钱,你放心就好了!”
碍于情面、也出于对表妹的资助,女孩就傻乎乎地办了信用卡、下了APP。
这一借,就像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欠的钱愈来愈多。
她自己一分钱没花,反而年纪轻轻就背上了几十万的债务。
想让表妹帮自己追追债,结果对方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我们已经分手了,你自己去要吧!”
就这样子,女孩只能自己一块钱掰成两半花,一个人默默在还债。
其实,在整个过程中,女孩有很多很多次机会喊停,告诉表妹自己不愿透支未来借钱了。
但在一次次纠结中,就是念着旧情,才会一次次妥协、深陷其中。
在生活中,像女孩这样的人不在少数。
为了一段关系,他们付出了很多,就算最后被对方坑了,还是不会跟对方撕破脸。
但很多时候,我们哪里知道,你念的是旧情,别人却在靠旧情来绑架你。
如果,你还念着旧情不放,对方非但不会心疼反悔,反而会变本加厉榨干你最后的价值。
旧情再深,那也属于过去的时光。
我们不仅是要过好现在,更该过好未来。
所以,当遇到那些打着感情牌利用你的人,果决一点,该远离就远离。
人情不是感情,很有可能成束缚
除了念旧情,更多人是因为人情才会做妥协。
在《圆桌派》里,马未都就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朋友爱好收藏,一天看拍卖节目的时候,看到了自己收藏的对联。
那幅对联是他花了两万多买的,一直都在书房里放着好好的。
家里没进贼,也没人拿去拍卖,他赶紧就报了警。
经过警方一调查询问,才知道这是家里的阿姨拿出去的,重点是这阿姨拿出去了不止这一件。
朋友很生气,本想直接起诉,让她好好做几年坐牢反省反省。
可他转念又一想,这阿姨是自己家亲戚亲戚的亲戚,关系虽远,但要把她弄到局子里去,日后肯定少不了麻烦事。
估计会有一大群人不停地上门说情、劝解、调和。
最后,朋友也只能咽了这口气,在立案之前撤了案。
中国人看重人情,为了大家面子上能好过,很多人就不断地退让退让再退让。
结果,我们苦巴巴维护的人情,有时候却会变成笑话。
有的人就仗着大家都看重人情,做起事情来,真得是一点都不留情。
人情是他们的杀手锏,他们能表面上跟你笑嘻嘻,背后却在盘算着如何能温柔地宰你一刀。
遇到这些人,千万就别想着什么人情了,你越是考虑人情,你越容易变成他们鱼钩上的鱼。
不需要太多熟人,我们一样能过好
中国有句老话“人情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中国是一个典型的熟人社会,在过去只要你有认识的人,做事效率那绝对高。
去医院不用排队,直接去看专家号;
买火车票不用排队,直接给钱买票;
办事不用东跑西跑,直接进去就盖章……
在电视剧《北京女子图鉴》中,就有这样一个情节:
在北京打拼的陈可,因为公司要去国外度假,于是专门请假回家乡办护照。
原本以为,十几二十分钟就能搞定的事情,却硬生生拖了好几天。
理由就是,办事的人故意拖着不给办,最后没有办法就只能找个熟人的熟人来帮忙。
在各种好说歹说之下,办事人员才不情愿的办了证。
找熟人办事速度快,正因为如此,很多社交关系,并不是建立在感情深厚的基础上,很多都是在价值的基础上。
为了日后能够多个人脉多条路,多少人都是一边嫌弃,一边靠近;内心一万个不情愿,脸上却堆满了笑容。
但现在,社会都如此便捷方便了,哪怕你身处一个陌生的城市,身旁没有一个熟人照样能过得好。
就拿陈可要办的护照来说,现在她根本不需要再回到家乡找熟人才行了。
只要到任何一个办护照的地方,都有一个全国通通道,根本不需要认识那里的人,就可以十几二十分钟搞定。
一个社会的进步,是逐步从熟人社会中脱离出来。
我们哪怕不需要很广的人脉,同样能办成事。
人情成本高昂,不是你能说欠就欠在熟人社会,还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人情成本太高昂。 曾在网上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网友搬了新家,亲戚就说要送他一个三开门的衣柜。 网友本打算用火车托运过来,亲戚却说没有必要花那个钱,他认识一个司机可以把衣柜直接送过去。 司机把衣柜送来后,看到离庐山不远,就说想去庐山玩一圈。 网友一听,就只能说去作陪。 最后,在庐山玩了一圈之后,司机就开车走了。 网友一算门票、饭钱等花销,好家伙么,这钱比火车托运钱还贵了三倍多。 花钱也就不说了,这还欠上司机的一个人情了,以后还得想办法去还。
很多时候,能用钱解决的事情,千万不要想靠着人情来解决,因为人情债最难还。 它难就难在,人情债没办法量化。 即使经济上清偿了,人情却没法还清。 在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中,就有一个这么一个故事: 石光荣因为吃百家饭长大,当了部队首长后,很多八竿子总是打不着的亲戚找他来办事,理由就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帮儿子找工作的、家里盖房要借钱的,甚至还有的一来就住几个月不走的…… 人情最难还清,欠情的人内心会有亏欠感,出手帮助的人内心又会有期待感。 如果,两个人都没有办法很好地处理好亏欠与期待,那么两人关系的天平就会发生倾斜,两人的关系就会处于不对等。
高级的人生,都懂得放手漫画家喃东尼曾画过这样的漫画: 两个蛋壳相遇了,他们每一天都在幸福地玩耍。 他们无话不说,他们形影不离。
直到有一天,蛋壳破了。 两个蛋壳,一个变成了小鸟,一个变成了鳄鱼。 尽管,他们像过去一样有爱,但很多差异没法改变。 午餐的时候,小鸟带来了虫子给鳄鱼吃,可鳄鱼压根就不吃。
玩耍的时候,鳄鱼想在水里游泳玩,但小鸟只能飞去天空玩。
渐渐地,他们越来越无话可说,越来越玩不到一起了。
最后,小鸟与鳄鱼只能互道珍重,一个飞向天空,一个下到水里。
人生就是一个旅途,一路上我们会遇到形形色色很多人。 有人陪我们哭、有人陪我们笑、有人教会我们成长、有人让我们一生难忘。 不管这些人以什么样的形式参与到我们的人生,当该说再见的时候,没有必要非得用旧情、人情、价值等等因素来束缚自己的选择。 高级的人生,都该学会给人生做好减法。 不要因为各种羁绊,就让一个本该离开的人继续霸占着你的时间、精力与感情。 这样子的人生过于辛苦,倒不如就学会放手。 不管是什么人,都祝福彼此在各自的世界里安好。
李迅雷:从流动性角度看经济减速下的投资机会
当今各国央行采取降息或扩表等举措来改善流动性,但长期形成的结构性难题难以解决,且难以改变经济持续下行趋势。
分析宏观经济走势,除了要关注货币流动性外,还要关注人口、货物和信息的流动性,当前我国这四大流动性均存在衰减现象。
流动性既存在分层现象,也存在结构特征,对应于投资策略需要有分层思维、结构思维和此消彼长思维。
分层性或结构性的流动性过剩,在经济下行、风险偏好下降的背景下,出现了”核心资产荒”,这一现象还将持续。
来源:李迅雷金融与投资(ID:lixunlei0722)作者:李迅雷
01
流动性过剩永远是相对概念
10年前,我写过一篇文章,叫《流动性的故事》,当初为何要写这篇文章呢?主要是因为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货币的流动性成为问题,从短缺到过剩。何谓“流动性”?经济学的解释是指某种资产转换为支付清偿手段或者说变现的难易程度。由于现金不用转换为别的资产就可以直接用于支付或清偿,因此,现金被认为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由此推理,所谓的流动性过剩,就是央行货币发行过多、货币量增长过快,银行机构资金来源充沛,居民储蓄增加迅速。
10年前,美联储通过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已经导致了流动性过剩,日本的利率水平也始终处在接近零的水平。如今,美国又打算重启量化宽松政策:从10月15日起到明年第二季度将每月购买600亿美元短期美国国债,通过扩张自身资产负债表的方式来增发美元、刺激经济。这是2012年9月第三轮量化宽松(QE)措施推出以来,美联储首度大规模扩张资产负债表。但这能改变美国经济下行的趋势吗?恐怕边际效应递减。
目前,全球共有五个经济体出现了负利率,欧元区、日本、瑞士、瑞典、丹麦,说明流动性依然过剩,全球经济则仍面临下行乃至衰退压力。
就中国而言,尽管广义货币M2的增速比十年前下降了一半以上(2009年末为27%),同时利率水平也大幅下降,当前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流动性的合理充裕,那么,这一目标是否达到了呢?我觉得流动性存在分层现象,就如消费存在分级现象一样,属于结构性问题。
如9月新增人民币贷款有所增加,但从结构看,企业中长期贷款占比下降,新增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占比上升,贷款结构仍然不佳,企业投资意愿仍然不强。因此,流动性是否过剩,并不是单看货币规模或货币增速,而是相对概念,即当经济增速下降,或投资回报率下降的时候,即便再度实施宽货币政策,效果估计还是有限。
从本质上讲,把钱借给有能力还钱的人,就是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盈利模式。如今全球普遍遇到的难题是,融资需求最大是穷人,但给穷人贷款风险大,如美国的次贷危机;给富人贷款安全性高,但需求有限。
当资本回报率下降的时候,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是显现出来了。因此,融资难、融资贵的实质并不是体制问题,而是经济发展的阶段性问题。这就是为何在2013年以前,民企投资高涨,融资难和贵的不是问题一样。
因此,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因为经济减速和资本回报率下降,都会使得这个问题凸显出来,即便采取宽货币的政策,效果也十分有限,这也是当年凯恩斯所指出的“流动性陷阱”。
02
我们正面临更广义的流动性衰减
与凯恩斯古典的或狭义的“流动性陷阱”不同,克鲁格曼(Paul Krugman) 认为代表流动性的不仅仅只是狭义货币,也可以是广义货币;导致货币需求无限大的原因并不一定仅仅是人们因流动性偏好的原因,也可能是流动性偏好以外的原因。他把“流动性陷阱”的本质归结为一个“信心”或预期问题。
央行扩表的边际效应递减,这应该是全球性现象。那么,信心或预期的下降又是什么导致的呢?因为经济增速下行的问题从来都不是金融系统的问题导致的,但每次出现了问题,都要通过降准降息或扩表来缓解,治标不治根。那么,究竟什么是问题之“根”呢?我觉得是社会与经济结构的固化和老化。
正如我在《为何全球将进入低增长高动荡模式》一文中所指出的,二战至今全球一直维持总体和平的局面,没有出现过全球性的饥荒或瘟疫,这为人类历史上所罕见,使得原有体制得以持续,虽然有变革和改良,却很难彻底。于是结构性问题愈加严重,包括人口结构、收入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等。
为此,我们除了从克鲁格曼的广义货币(M3、M4)流动性来反映信心和预期,还可以从货物、人口及信息的流动性来反映经济结构问题。不妨以我国为例,毕竟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了30%以上。
衡量货物的流动性,可以从产销率、货运增长率等指标,由于没有工业品产销率的总量指标,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数据看,2009年至今10年,增速也降了一半左右。从货运增长率看,总体增速也是回落的,2010年为15%(09年受次贷危机影响,降至9.2%),如今也降了一半左右。
从实际个案看,耐用消费品中的两大主要商品:汽车和手机销量都进入了负增长时代。2013年,我国每百户家庭的乘用车拥有量为16辆,仅相隔5年,到2018年就增加到33辆,因此,从爆发式增长到负增长,表明中短期的乘用车消费饱和了,智能手机也是如此。
又如,今年前三季度实物消费网购增速为20%,与过去50%的超高增速相比,也下降了一半以上;再从进出口贸易的增速看,均出现了下降。推而广之,这些商品或项目的销售增速下降,意味着货物流高增长时代的结束,货物的流动性已经在衰减。
从人口流动性看,从2011年起,城镇化速度明显放缓,过去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4个百分点,2018年已降到1.1个百分点。一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基本宣告结束,且农民工趋于老龄化,50岁以上农民工占比从2008年的11%上升到21%,30岁以下农民工占比从46%降到30%,2018年新增农民工数量仅180万。
此外,国家统计局还公布每年的流动人口余额数据,2014年流动人口数量达到2.53亿的峰值,之后逐年回落,2018年已经降至2.41亿。人口流动性的下降,既是经济现象,即经济增速与就业机会相关,增速下降,二、三产业的就业机会也减少,人口迁徙速度放缓;同时又是社会现象,即人口老龄化,2018年,东部农民工数量减少了180多万,其中相当多的人是回家乡了。
最后再看信息流动性。相关的评价指标很多,这里仅以移动互联网数据为例,这应该颇具代表性。权威数据公司QuestMobile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移动互联网用户净减200万,11.38亿用户基本为峰值,如今为11.34亿。此外,寒意更浓的是用户时长,从2018年12月到2019年3月,用户时长增速从22.6%降至11.8%,到了2019年6月,增速已经滑到了6%。
2000年以来,信息技术产业高速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一大亮点,2018年,我国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了30%,2019年前三季度,同比增长20%,不敢肯定2018年就是信息流动性的头部,但信息流的增速不可能长期维持高位。
综上所述,从货币流、人口流、货物流和信息流这四大流看,均面临减量或减速的局面。这也从四个侧面对我国经济增速下行给予了合理解释。
03
投资相对论:流动性的机会在哪里
既然广义流动性都在衰减,三季度GDP增速也首次跌到了6%,这意味着风险在增加,何来投资机会?我觉得,机会大多是相对的,就像大部分经济指标是相对的一样,因此,投资也是要选择相对机会。
我觉得,进入流动性衰减的存量经济时代,投资分析至少需要具备三种思维,一是分层思维,二是结构思维,三是此消彼长思维。
分层思维所对应的投资选择,应该是“抓大放小”和“重高端轻低端”。如前所述,货币的流动性已经呈现“分层”现象,即钱流不到货币当局希望流到的地方,如中小微企业,但有些大型企业或央企部门强者恒强,非但不缺钱,而且融资成本可以进一步下降。从投资的角度看,就应该投向流动性充裕的领域,配置相应的资产。
从企业层面看,如今分化正在加剧,企业分层现象愈加明显。中小微企业经营压力大的问题,既有体制性因素,又有行业集中度提升的客观要求,因为存量经济下供给过剩难以避免。与西方国家相比,当前我国大部分行业的集中度仍偏低,未来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因此,投资策略的总体思路应该是抓大放小。
从消费者层面看,消费增速由居民收入增速决定,这些年来,收入增速在下行,导致消费增速下行,但居民收入也出现了分层现象,即高收入组的收入增速降幅较小,中低收入组的收入降幅较大,因此,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表现在消费上,出现高端消费增速较快,中低端消费增速减缓甚至负增长的状况。
而且,从未来看,资本的回报率大于薪酬增速,由于对高收入阶层征税方面难度较大(如房地产税、资本利得税等),那么,收入差距扩大趋势还将延续。因此,从投资角度看,高端消费品或服务应该更有投资价值。
结构思维所对应的投资策略,应该是优化组合。因为中国的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结构都在发生变化,所谓的新旧动能转换,区域经济突出发展极的理念。例如,过去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投资占比比较大,出口也有一定贡献,如今,投资占比下降,出口经常出现负贡献,那么,消费的相对地位就提高了,故看好大消费合乎逻辑。又如,随着科技进步,新技术的应用日新月异,看好高科技、信息技术产业等也符合大趋势。
结构思维下的投资策略,除了货币流动性充裕的领域值得去关注外,货物流、人口流和信息流也可以成为投资选择的依据。一般而言,流动性趋好的地方,资产价格会有趋上的空间,如国内四大流动性均比较好的地方,基本集中在北京、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除了北京和上海由于被严格限制人口规模外,这些地区人口流入量也是最多的,货币流、货物流、信息流则更是在全国领先。
因此,这三个区域的所在城市中,大部分城市的房价水平领先全国,其中北上广深的房价收入比在全国名列前茅。权益资产方面,无论是央企还是民企,大型或超大型的企业都集中在北京、长三角或珠三角三个地区,如金融、互联网、制造业、房地产等的行业头部企业等。
最后,提一下“此消彼长思维”,这其实并不对应什么策略,而是为了对增量经济和存量经济下的资产价格差异性表现做一区分。增量经济下,出现资产价格普涨的概率比较大,存量经济下,则结构性上涨和下跌或同时出现,即此消彼长。因此,在增量经济下,即便配置了“劣质资产”,可能也会上涨,但在存量经济下,当核心资产上涨的时候,非核心资产或许会下跌。
当然,我国经济增速还维持在6%以上,不能说是存量经济,但存量经济的特征已经显现出来了。因此,在资产配置时,要有“此消彼长”的意识,剔除劣质资产,避免被扣分。简言之,增量经济下,躺着也能赚钱,存量经济下,躺着有可能中枪。
例如,当实行负利率政策的经济体越来越多之后,投资标的选择除了资产类别之外,还得考虑币种,即未来哪些币种会有负利率的风险?
今年以来,核心资产价格已经有了较大涨幅。不过,当这些得益于流动性溢价回落的投资标,其价值已经被充分挖掘之后,究竟还有多大空间呢?这就需要评估,关键是对于未来发展趋势如何进行预期。
我的判断是,未来全球经济下行压力仍大,要让经济复苏,有效的财政政策,但大部分国家只能采取货币政策,因为财政政策会增加债务,但大部分西方国家的债务水平已经到了上限。货币政策的无论是降息还是量化宽松,都属于总量政策,对当前各国长期形成的结构固化问题难以奏效,而由此带来的无风险利率下行,对于核心资产(或安全资产)的估值水平提升反而是有利的,对于风险型资产的估值却无多大影响。
最后,我再想强调一下,包括美国在内的诸多国家采取降息或扩表政策,都难以改变全球经济下行的趋势,更难以改善越来越严峻的结构性矛盾。例如,智利首都的暴乱,起因只是地铁票价上涨4分钱,但根源却是高达0.5的基尼系数。这两年来,贸易纷争不断,其实质就是国内矛盾的外部化,导致货物流动性进一步衰减。
因此,配置核心资产的逻辑,除了看好其超额收益之外,也是一种避险需求。而且,钟摆是不会到了中间就停下来的,回归均值之后,还有可能向上偏离均值。
风险提示:外部波动、政策变动、经济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