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球时代,创领介入未来!
介入中国行现场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恒瑞介入关爱基金第25期介入中国行-苏州站成功举办!
巡讲伊始,大会主席-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倪才方教授致开场辞。
倪教授首先欢迎各位专家和同道的莅临,亦感谢恒瑞介入关爱基金对本次大会的大力支持。他说,恒瑞介入关爱基金始终关注中国介入领域的发展,并提供了多元化的学术交流平台,其中就包括介入中国行。从本次会议日程亦可见其内容之丰富、涉及面之广,希望大家能借此平台积极讨论、交流。最后,倪教授预祝本次介入中国行圆满成功。
01
首先,山东省医学影像研究所李成利教授与大家分享《磁共振透视技术的建立与肝脏隔顶肿瘤精准冷冻消融》。
众所周知,近膈顶部附近的肿瘤,消融病灶难以显示、呼吸运动是CT/超声导引的难点;且热消融术中疼痛和热损伤等容易造成近膈顶部肿瘤完全性坏死较低及并发症发生率高,而MRI能克服超声和CT在软组织分辨率低、超声导引限制穿刺深度和空气组织界面反射及CT电离辐射的不足之处。因此,李教授团队率先开展了通过MR自由手透视技术导引冷冻消融肝脏膈顶部肿瘤(37例) 的临床实践。实践表明,自由手和磁共振透视技术相结合,高速成像每1.6秒获得一个帧图像,实现MR系统精确的导引,靶肿瘤的精确穿刺是成功消融治疗的基础。同时,李教授团队建立了水隔离技术,保障消融过程顺利进行,减少膈肌与邻近胸、腹膜的损伤;而对消融范围的实时监测更是达到治疗效果和减少并发症的关键。另外,在冷冻消融过程中,冰球形成的可视化监控,容易与周围结构区分开来。
02
接下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家平教授为大家带来的是《基于CWES的介入联合分子精准靶向治疗在中晚期肝癌中的应用》。
李教授表示,当下肿瘤治疗已进入精准医学时代,经验医学亦已转化为循证医学。李教授通过几例基于临床全外显子检测(CWES)的介入联合分子精准靶向治疗并均取得很好疗效的中晚期肝癌病例总结道,该治疗是非标准的,但是是成功的探索,因为个体化综合治疗已成为HCC治疗的重要选择。CWES为HCC治疗开辟了新道路;而新的靶向药物与免疫治疗在HCC治疗中应占有一席之地。
03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朱晖教授同与会者分享的则是《神经介入理念在外周介入中的应用》。
朱教授由一例血管复杂的急诊咯血合并假性动脉瘤、术中因普通外周用微导管无法顺利超选最终采取折中处理办法的“不完美”案例引入了今天的主题-神经介入理念。接着,他用“赛车手”、“机车”和“赛车道”分别比喻介入医师、微导管和血管,并通过多个生动复杂的案例表明,与RAPIDTHRU微导管这辆按神经介入标准制造的高质量“机车”具备“过急弯”、“过小弯”、“反势过弯”等能力同等重要的是,我们从事外周介入的“赛车手”自身也要学会借鉴神经介入的理念-轻柔&顺势,即导管同轴及多点控制理念、导丝短出头理念、节段跟进及软跟进理念、低张力&低阻力理念、灌注理念、预塑形理念、扭控理念以及头端关注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在任何“赛道”上游刃有余。
尤其让在座听众印象深刻的是朱教授讲解 “软跟进”理念时的亲身经历:经常帮同事“救场”的朱教授某次正因自己消化道出血在休息,但是接到“求助”电话后毅然决定“出手”。朱教授表示,那次术中正是利用了“软跟进”理念,最终成功救了同事的场,救了患者的性命!
04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司同国教授分享了《骨转移瘤的载药微球栓塞治疗》。
司教授通过甲状腺癌骨转移、脊椎转移瘤和骶骨转移瘤3个病例,分析了骨转移瘤的载药微球栓塞治疗的预后相关因素:病理类型和病灶类型,前者包括肾癌、甲状腺癌、肝癌以及肺癌、乳腺癌和前列腺癌都是相对预后较好的瘤种,后者指:溶骨性病灶、生长迅速以及伴病理性骨折的病例的栓塞治疗效果更好、症状改善更明显;而禁忌症包括患者因素(心肺功能、造影剂过敏)和病灶因素:根髓动脉直接由靶动脉发出;存在外周血管疾病,靶动脉栓塞会影响正常血供。司教授还指出,姑息性治疗应关注安全性问题,即:要适度栓塞(而不是一味追求影像学上的完美);要注意观察有没有吻合支/瘘;注射速度要慢;另外,栓塞过程中要反复造影、评价栓塞程度;要注意区别血管痉挛;以及少用大粒径(500-700um)。
05
上海第十人民医院李茂全教授分享了《五点法诊疗体系VS.糖尿病外周血管病》 。
李教授重点介绍了同济大学“五点法”皮温体系,包括皮温测量方法、疗效评价及其随访,并介绍了基于2400多患者随访数据做出的第一代皮温微循环诊疗系统。李教授还介绍了激光多普勒血管内皮细胞示踪像,并指出要解决微循环问题,绕不开的是干细胞移植问题;接着,他分享了他们团队的重大研究成果:CD133+EPCs能特异性附着在损伤血管和组织!让我们共同期待李教授团队更多的精彩研究。
06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张跃伟教授带来的是《微粒TACE是肿瘤免疫治疗的“Good Partner"?》。
张教授团队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应用微粒-TACE治疗HCC取得了良好疗效、发现微粒-TACE激活自体抗肿瘤免疫激活现象,而通过物理消融方法治疗肝癌发现对机体免疫功能有调节作用,这些发现引发了张教授关于微粒TACE可能是肿瘤免疫治疗的“Good Partner"的思考,并进行了相关研究。张教授团队的初步研究表明:MDSC细胞是肝癌外周血和肿瘤微环境内的明星细胞,与肿瘤的临床生物学特征密切相关,并与各种治疗方法的预后可能具有相关性,但机制仍需深入研究;另外,微粒TACE方法比射频消融、HAIC等方法具有更好降低外周血中MDSC频数作用,可能是各种免疫/靶向药物最佳的”Partner”。
07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林征宇教授分享的则是《CT引导下纵隔病灶穿刺技巧》。
林教授指出,纵隔是转移瘤好发部位,解剖结构复杂,大部分患者失去手术机会,而且穿刺风险大、技术难度高。纵隔穿刺所用基本的穿刺针是同轴针,它的优势包括:减少穿刺次数、减轻活检阻力、预防种植转移、便于微调角度以及可以钝性分离组织。接着,林教授通过大量病例介绍了同轴针经肺入路或非经肺入路进行纵膈穿刺,最后总结道:纵隔结构较复杂,穿刺技巧性较强,应灵活使用多种穿刺方法;医师对解剖结构要熟悉;而采用非经肺路径,可以减少肺部并发症。
08
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朱军教授分享的是《载药微球栓塞治疗肝癌的病例分享》。
朱教授分享了7个临床病例,包括肝脏胆管细胞癌、肝转移癌、肾癌、肺癌以及膀胱癌等病例。最后总结道,载药微球具有长效缓释及靶向作用,但是要注意合理使用、减少并发症,且必须超选择栓塞,并根据病灶大小、血管丰富程度选择合适大小颗粒;最后不要忘记肿瘤的治疗是综合治疗,栓塞只是手段之一,除此之外还有消融、放射性粒子、靶向药物等治疗方式。
09
江西省肿瘤医院涂强教授介绍了《肝肿瘤消融彩超引导策略》。
涂教授通过分享大量彩超引导下行肝肿瘤消融病例总结了个人体会:首先,彩超引导定位需要丰富的彩超经验;其次,超声造影可以协助定位、判别活性;而大肿瘤的消融要从深到浅;最后,贴近血管、胆囊的肿瘤穿刺途径尽量与血管、胆囊平行,部分肿瘤消融可以借助探头移位引导。
10
最后,由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张庆桥教授分享《CalliSpheres载药微球治疗原发性肝癌的近中期疗效》。
张教授先后分享了6个采用单一CalliSpheres载药微球TACE治疗的病例的近中期疗效和3个CalliSpheres载药微球TACE联合微波消融综合治疗大肝癌的病例的近中期疗效,最后得出结论,CalliSpheres-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单纯DEB-TACE近期疗效好,而综合治疗中期疗效可靠。
本次会议有直播
精彩内容可回看
壹
关注
贰
点我
叁
视频直播
肆
精彩回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