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量:634 img
2023年10月,欧盟委员会悄然启动了一项调查,矛头直指中国电动汽车。他们怀疑这些企业接受了中国政府的“不公平补贴”,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在欧洲市场倾销。这场调查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涟漪迅速扩散至整个汽车产业链,甚至波及看似无关的有机硅行业。
2024年6月12日,欧盟公布了初步调查结果,宣布将从7月4日起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征收临时反补贴税。税率分三档:比亚迪17.4%、吉利20%、上汽集团38.1%,其他配合调查的企业平均21%,未配合的企业则高达38.1%。消息一出,中国车企一片哗然。上汽集团率先发声,表示“深感失望”,认为此举违背了市场经济原则,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权益。
关税大棒挥下,首当其冲的是中国电动汽车在欧洲的销量。以比亚迪某款畅销车型为例,在欧洲市场售价约3万欧元,加征17.4%的关税后,成本大幅增加。车企面临两难选择:要么提高售价,失去价格优势;要么压缩利润,甚至亏损销售。无论哪种选择,都可能影响其在欧洲市场的拓展计划。
然而,这场风波的影响远不止于此。电动汽车的制造离不开有机硅材料,它广泛应用于电池包密封、电机绝缘层、车身轻量化材料等领域。中国是全球有机硅生产和消费大国,欧盟的关税政策,间接掐住了有机硅行业的命脉。
“如果中国电动汽车在欧洲卖不动,我们对有机硅的需求也会减少。”一位国内有机硅企业高管忧心忡忡。他所在的企业,有近三成的产品供应给汽车行业,其中不乏出口欧洲的订单。关税政策一旦实施,不仅中国电动车出口受阻,还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导致上游原材料需求下降,进而影响整个有机硅产业链的稳定。
面对欧盟的关税大棒,中国车企并非坐以待毙。比亚迪、蔚来等企业加速在欧洲建厂,试图通过本土化生产规避关税。上汽集团则一边呼吁欧盟“慎重考虑”,一边暗中调整全球供应链布局。这些应对措施,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关税压力,但短期内,中国电动汽车在欧洲市场的竞争力仍将受到冲击。
欧盟内部对此举也充满争议。德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开反对,认为加征关税是“错误的决定”,将损害欧洲消费者利益,阻碍电动汽车普及。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更是直言:“贸易保护主义只会引发连锁反应,最终损害所有人。”
时间来到2024年10月29日,欧盟委员会宣布终裁结果,决定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为期五年的最终反补贴税,税率虽有微调,但整体框架未变。比亚迪17%、吉利18.8%、上汽集团35.3%,其他合作企业平均20.7%,未合作企业35.3%。中国商务部随即表示“坚决反对”,并称将采取必要措施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如今,这场风波已过去数月,但其影响仍在持续发酵。在这场没有硝烟的贸易战中,没有真正的赢家。欧盟的关税大棒,最终可能砸中的,是整个全球电动汽车产业链的未来。而中国车企和有机硅行业,也在这场风暴中,寻找着新的出路和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