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彩导读
搞这种动作的家长,显然令人非常讨厌。有评论人同情深圳这位老师,称这是“你待对方如闺蜜,对方待你如宿敌”,非常不幸。
”
近日,一则关于教师“收礼”的新闻引发热议。据报道,深圳市南山区某学校六年级一位班主任被某家长举报“收礼”遭到校方的调查。但数位家长却反映,这名班主任一直以来公平公正,深受学生们爱戴,此次遭到班上某位家长的“陷害”,是因为没有满足这名家长要孩子当班长、评优等不正当要求,希望校方还班主任一个公道。目前,当地教育部门已介入调查。这则有些“魔幻”的教育故事,在这个教育焦虑过分扭曲的时代,已不足为奇。老师被“陷害”有先例,但仍然有很多网友怀疑,家长“联名挽留”是否别有内情?据报道,这位班主任所谓遭到班上某位家长的“陷害”,具体情形是这样的——“那位家长以前一直和老师以闺蜜相处,送过几次礼物,比如商场标价500元的包,但老师每次都有回礼,有次送回了一个价值800元的玩具飞机,而家长却把每次送礼的截图都保留下来,想要以此要挟老师以达成他的目的。”“该名家长希望他的孩子能够担任班长,并且获得相关表彰等,但班主任却一直以来都很公正的对待班级评选,导致这名家长心生怨恨。”
发生该事件的南山第二外国语学校是深圳排名很靠前的学校
听起来颇为合情合理。事实上,相似的事情以前的新闻也报道过:广东连州某学生家长,要求老师给孩子往前调座位,老师因孩子个头高,坐在前面会挡住其他学生视线而没有答应,家长对此不满意。于是过年时,给老师发了一个微信红包。老师以为是小额人情往来,点击领取,结果是88.88元,老师马上向该学生家长回赠了90元的微信红包,可是家长不接收老师回赠的红包,反而把老师收红包的截图发到网上,同时也到当地教育局实名举报。搞这种动作的家长,显然令人非常讨厌。有评论人同情深圳这位老师,称这是“你待对方如闺蜜,对方待你如宿敌”,非常不幸。并辩护称,老师也是普通人,在亲友之间收礼回礼实为人之常情。“若这名家长与老师之间果真存在‘闺蜜之情’,你给我送个包包,我给你送双鞋子,礼尚往来,也是人情交往中的常事。”然而也有很多网友并不这么想,反而怀疑到底是不是这些联名家长说的这回事,“无风不起浪,那些联名的家长也不见得多清白。”“打抱不平的那几位家长,估计也没少送礼。装什么正义之士?”“因为那些家长送礼了,要是这个老师走了,不就白送了吗?”在一些人看来,这些家长挽留这位班主任实在太过热情,而家长与班主任之间本不应该有那么紧密的联系才对。显然,这些人是联想到近年网上流传的那些家长群的截图,部分家长们面对强势老师溜须拍马的丑陋形态已经颇为深入人心。
一张嘲讽家长群溜须拍马的网图
教师群体应该培养
坚决不沾红包礼品的职业习惯
到底这位班主任是不是被“陷害”,有待进一步揭示真相。但就报道中叙述的情节而言,即使发起挽留的家长所言属实,也不得不说,这位班主任的做法很不应该,很不谨慎。
原因不难理解,正如高校中的老师应该主动回避“师生恋”那样,中小学的老师也应该回避跟特定的学生和家长建立亲密关系——毕竟,这其中是明摆着关系不对等,学生间涉及竞争,而老师则掌握着“优待与否”的权利。而深圳这位班主任,居然跟那位家长“以闺蜜相处”,并礼尚往来,即使每次都有回礼,但在别人眼中,谁敢保证其中不涉及“利益输送”?即使如这些联名家长所说,“该名班主任一直以来公平公正,深受学生们的爱戴”,这位老师也不应该让自己身处嫌疑之地。包括前述广东连州那位老师,既然做教师这个职业,就应当对红包、礼品等异常敏感,逢年过节的时候尤其要注意,培养自己坚决不沾红包礼品的职业习惯才对。有不少老师在网上表示,完全拒绝学生和家长送礼不太现实,比如一位老师在知乎上就如此自述——“不是特别贵重的,我一般都会收,比如说冬天快到了,有些家长送个保温杯(也就象印,膳魔师的,两三百一个);学生回老家了带了点土特产(比如阆中的张飞牛肉,眉山的什么糖……);中秋节送一盒月饼(不是那种特别贵的)……这些拒绝显得太没人情味了。东西收了也大大方方的在办公室用,吃的一般也在办公室分了大家吃。讲道理,一两百两三百的东西,也没人说闲话的,真的。 ”这种做法看似有道理,确实也不大可能因为这点东西而被举报,但依然会引发不少问题。比如对于家长而言,老师的心思是无法完全摸透的,收这种程度的礼品,究竟意味着什么?送的话是不是会有些好处?不说让自己的孩子当干部,也许上课时能多点几次名?不送的话是不是有可能被明里暗里穿小鞋?即使不被穿小鞋,有没有可能不受那么重视?且不论这套逻辑是否真的能成立,但由于当今社会家长们在教育方面实在太过焦虑、在意——比如各个家长论坛儿童教育论坛很容易就能看到“要不要送礼”的提问——很有可能的结果就是风气越来越刹不住,从偶尔送礼变成常态送礼,从小礼小包变小包大包。我们可以看到,近年各地教育部门关于教师不能收礼的三令五申可以说是越来越频繁,甚至还有“明确要求班主任不得要求家长或者授意家长委员会倡议家长给班级装修或者添置设备”这样古怪的规定,这从侧面反映“送礼”的风气依然还是相当盛行,其方式也越来越灵活隐秘。而当一些老师“收礼”收习惯后,也会心安理得,找各种理由说服自己这“不算什么事”。降低教师们的“收礼”压力,主管机构和学校应该出面把丑话说在前头。所以,对于“给老师送礼”这样的事,最合适的做法,还是要强调“零容忍”,任何情况下,任何形式的“礼”,老师都不应该收。当然,在这个强调尊师重教、重视人情的社会,过于决绝可能显得不近人情,一些老师也生怕“不收会得罪人”,或者害怕被学生和家长纠缠。在这样的情况下,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由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学校来做这个“恶人”,把丑话说在前头,向家长们反复强调,不能向老师送礼。在这方面,日本人是想得比较细致的。据旅日作家唐辛子介绍,有日本学校在给学生发的“家访通知”中,会有这么一条:家访时不进屋,只在玄关谈话。其目的就是防止老师被家长带进屋中献殷勤,让老师难以拒绝。在这方面,中国的学校也应该进行更多的思考,比如把送礼可能的形式都尽量罗列出来,并告知家长一旦发现会有怎样的后果。学校也可以说清楚,学生和家长允许采用哪种形式来向老师表达心意,尽量减少模糊地带。学校们也可以参考一些企业的“阳光申报”制度,允许老师把一些家长强行塞过来的礼物通过这种方式上交。相应的,学校的行政部门也要跟有送礼行为的家长进行沟通,以此来减少老师们面临的压力。如果教育界能够长期坚持这样的做法,相信有助于扭转当下的不正之风。据称,在日本已经形成这样的风气——哪位家长若不注意,随便给学校的老师们送礼送红包,很可能弄巧成拙,不仅无法让老师多“照顾”自己的孩子,反而会让孩子在学校从此难以做人,在同学们中间难以抬起头来,因此给老师送礼已经成为一件很难想象的事情。希望有朝一天,“教师收礼”这样的话题,也别在中国社会成为街谈巷议的焦点了。
声明:以上图片和文字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在后台留言,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