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桩桩村中“小事情” 铺就扶贫康庄大道

桩桩村中“小事情” 铺就扶贫康庄大道

阅读量:3644474 2019-10-21


今年10月17日是第6个国家扶贫日,也是第27个国际消除贫困日,水利部日前举办水利扶贫挂职干部报告会,从众多优秀挂职干部中选取了不同地区、不同岗位、不同职务的三位同志作报告,动员广大干部职工广泛学习宣传先进典型,关心关注水利扶贫、热心参与水利扶贫、理解支持水利扶贫。
这三位同志分别是:原中组部第8批、水利部第13期援藏工作组组长,挂职西藏自治区水利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部农水水电司副司长(正司级)许德志同志;原中央国家机关第七第八批援疆干部,挂职新疆额河建管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部节水中心副主任张玉山同志;原水利部定点扶贫地区重庆市万州区大周镇铺垭村驻村第一书记,财务司三级调研员沈东亮同志。
我们于近期分别推送这三位优秀扶贫干部的报告摘要,敬请各位读者关注。
今天推送的原水利部定点扶贫地区重庆市万州区大周镇铺垭村驻村第一书记,财务司三级调研员沈东亮同志。一起来看吧!


大家好!我是财务司的沈东亮,我汇报的题目是《做好村中小事情 写好扶贫大文章》。
2015年8月, 按照组织的安排,我到重庆市万州区大周镇铺垭村,担任第一书记,镇长助理,任期两年。铺垭村位于长江边上,幅员面积2.8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80亩,全村708户1717人,人均耕地不足半亩,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发展薄弱,贫困发生率12%。

今天,是我完成驻村任务回到工作岗位后的第808天,在夜深人静的晚上,我时常会想起在铺垭村的730个日日夜夜。我从两个方面进行汇报:一是印象最深的四件小事,二是感受最深的四点体会。
印象最深的四件小事
 一套组合拳鼓起班子干劲

2015年8月3日,一到村里报到,从北京来了个“大官”的消息就在村民口中传开了。我没有来得及熟悉当地情况,老乡们都来上访了。面对这种情况,我是“新官上任三把火”,打出了一套组合拳,但是这三把火,不是烧别人,而是烧自己。
1.烧向自己的第一把火:为自己立规矩,不出廉政问题。凡是有村民参加的会议,我多次解释自己是与支书、村长共同开展工作,绝不是取代,让支书、村长吃了定心丸,对村民反映的问题,及时召开镇、村、组干部商议解决。在村务会上,我首先做了“三不”的承诺:不在村里报销任何个人费用,不参与任何涉及自己的物质利益分配,不推诿自己应承担的任何责任。同时将部纪检部门、镇纪委的举报电话公布,接受大伙的监督,让自己守住底线,不出廉政问题。同时,把“三会一课”作为统一班子思想,凝聚共识的抓手,积极提出自己工作思路,注重发挥引导作用,将自己的想法转化为班子成员共同意志,调动其工作积极性。想法很好,开会却没人来。针对大部分党员年龄偏大,身体多少有一些疾病的情况,我赊账7000多元安装全镇最好的投影仪,每次开会之前先放映北京名医关于心脑血管、糖尿病、高血压等常见病的注意事项,受到大伙欢迎,以后开会党员干部就有了积极性。
2.烧向自己的第二把火:带头整资料,赢得大伙尊重。村文件资料管理混乱,常因找不到文件耽误工作,镇领导为此多次批评我们村。我准备把杂乱无章的“纸片”装订成书,大伙闻所未闻,抵触情绪较浓。我想了个办法,谁装订的文件就把谁的名字写在目录后,书后面印上个人照片,这样以后查文件就知道是谁的成绩,以便“流芳百世”。把自己的名字和照片印在书中,大家就有了些兴趣。文件要按照现行管理体制和时间顺序分为四类,当我讲完之后,大家又炸开了锅,感觉太复杂,尤其是把党群口文件与政府口文件分开,对他们来讲比挣钱还难。我就现场手把手教大伙怎么干。历时两个月整理装订出8年文件资料67本。汇编工作得到了区档案局领导的肯定,原来经常受批评的村干部得到区一级领导表扬,大家深受鼓舞,工作劲头更大,信心更足。村长唐和祥说:“沈书记你刚来时,说啥我都不服气,现在你说啥我都服气。”

3.烧向自己的第三把火: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村班子成员工作相对散漫,如何发挥大家积极性?我和大伙商议建立考核制度。每月初制定计划,月末考核奖惩。每次考核时,组长和村民代表坐上主席台评议打分,班子成员坐在下面做汇报。安排工作时把复杂工作分为若干个小项,每一项占一个股份。如果没有完成,就按照没完成的股份自己“惩罚”自己。我带头走访贫困户,帮助老乡干农活,应急抢险冲在前面。我常在班子会议上讲:“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如果铺垭村的哪项工作没有做好,首先我是狗熊,其他班子成员也是狗熊;我们做,就要做一只奔跑的狼,要有狼性,不要有熊性,各项工作争创第一。”由于我不能给村组干部发奖金,只能通过“激将法”,调动比我年长三四十岁老同志的积极性。这样,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吸引本土人才回村工作,积极培养年轻干部,增强班子凝聚力,做好政务公开,赢得村民信任。两年下来铺垭村支部甩掉了“后进帽子”,2017年7月提升为“先进基层党组织”,连续两年获评“扶贫考核一等奖”。2017年大周镇基层党建工作现场会、万州区扶贫攻坚现场会分别在我村召开,其他乡镇到我村学习交流。2017年7月,中组部到我村调研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情况。
一次报道托起全家脱贫梦想
1.贫困户走进央视。刚到村里走访时我了解到,贫困户徐敏患脂肪瘤,孙女赖梦馨患血管瘤。梦馨刚出生六个月时,做手术花费十几万元,母亲感觉医治无望离婚而去。梦馨不得不与奶奶相依为命,祖孙二人后又出了车祸。悲惨的家境令人震惊。我首先捐助3000元以解燃眉之急,在镇党委政府和区移民局支持下,为祖孙二人申请临时救助、最低生活保障,联系医院治疗。2016年6月下旬,建党95周年之际,中组部会同中央电视台拍摄《党支部里致富带头人》节目时,记者到我村实地跟踪拍摄一周,我特意与记者沟通,让徐敏在镜头中出现。节目播出后,我找到重庆市社会救助基金会、万州区民政局筹集6万元在万州最好的三甲医院为梦馨、徐敏分别做了手术。并利用剩余的资金,资助梦馨上学,从根本上改变了一家人的命运。

2.38岁当了沈爷爷。手术虽然成功,以后生活怎么办?我从自己争取一年才搞到的经费中拿出2万元,为徐敏家修建了一方鱼塘,一年能够增加收入7000多元,给徐敏家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2016年底徐敏家成功脱贫。为表示感谢,徐敏一针一线扎了双鞋垫送给我。每次我到这个贫困户家里,她的孙女总是叫我“沈爷爷、沈爷爷”。就这样,我虽然才38岁,却也收获了“沈爷爷”这个荣誉称号。

3.贫困户做了小股东。抓住央视报道机会,我特意邀请有关单位到村里调研,筹集资金11万元帮扶8户家庭,特别是资助孩子患有白血病的贫困户贾超近5万元入股装修门店。入股后,贾超每月能拿2000多元工资,年底还能参与分红。
一盏路灯点亮村民致富信心
1.提起村民精气神。我刚到村里时,有村民反映:铺垭村旁边两个邻村都亮起了路灯,偏偏铺垭村是灯下黑,希望村里安上路灯。我跑了几个月,没有结果,最终在水利部协调下,区移民局投入46万元安装了101盏太阳能路灯,给全村带来一片光明,照亮的是乡村的路,点亮的是群众的心。茶余饭后村民高兴地跳起了“广场舞”。抓住机会,我和村支两委一起组建村文艺队,宣传扶贫政策;组织“好邻居”“好婆婆”“好媳妇”评选活动,和谐邻里关系、婆媳关系,切实提振群众精气神,激发内生动力。

2.打通“最后一公里”。大部分青壮劳力外出打工,留守的妇女、老人行动不便,红橘施肥打药,采摘下来的第一公里运输和回家的最后一公里成了难题。村里筹资修建生产便道8000米解决了这个问题,也为下一步发展旅游奠定了基础。
3.补上基础设施的“短板”。这一点一滴的变化让村民坚定了脱贫信心,热情空前高涨。在当地党委政府和帮扶集团支持下,大伙齐心修建引水渠堰4000米,修建饮水池5个,成立饮水协会,明确专人管护;改造D级危房3户,保障群众住房安全;实施电网升级改造,专门给村里安装变压器一台。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我特意与施工负责人沟通,要求尽可能地雇用村民参加劳动,这样一个贫困群众一天能拿到100~200元的工资。修建500米沿江长廊时,施工企业雇用了16名村民,发放了约10万元工钱,每名约收入6000元。
一部宣传片拉开产业扶贫序幕
习近平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铺垭村山清水秀,守着个金娃娃过着贫困的生活。如何打造脱贫攻坚升级版,帮助更多的贫困户脱贫?经过商议,大伙形成共识——发展旅游业。

1.第一次做导演。我准备拍摄铺垭村历史上第一部宣传片,向外界介绍村里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几十万的拍摄经费成为最大的拦路虎,让我几乎没有信心坚持下去。有的老乡说起了风凉话,“有这几十万,分给大家不就脱贫了吗”。大伙认为北京来的书记不靠谱,不搞大项目,却要“拍电影”。

在我一筹莫展之际,突然想到媒体拍摄节目总是选择景色优美的地方,这不就是我们最大的资本吗?何不来个“草船借箭”?通过各种渠道,我邀请了湖北电影制片厂、万州电视台到村里拍摄取景,协助他们完成拍摄任务后,顺便也留下了村里的视频资料。我再将这些素材送到北京合成,着手制作“电影”。
北京的剪辑人员要求我们提供解说词,我就把村干部和老乡代表召集起来开会,大家讨论脚本,明确宣传思路,设计场景,找群众演员……就这样,村干部第一次当起了编导,第一次写起了解说词。在水利部同事的帮助下,我又协调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给我们的“电影”免费配音。

历时三个月,没花一分钱,完成了大伙认为不可能做成的“大事”,村干部和老乡又对我刮目相看了,我也有了点“小威望”。
宣传片做成后,大家通过QQ、微信等平台广泛转发,扩大影响力,提高村庄知名度,吸引来了一些游客来村里参观游玩。

2.第一次做环卫工。游客觉得村里的卫生状况差,怎么办?我提出从不丢弃烟盒烟头,消灭白色垃圾入手。偏偏村长、村支书、村组长都是吸烟的,这中间就发生了很多矛盾。每次开会谁扔烟头?谁留下搞卫生?于是,村干部给我打起了“嘴官司”:“沈书记,你不能按照北京的标准来要求我们。你不能从北京到这儿跑了几千里,就管捡烟头这些小事吧?搞点大项目才实惠呢”。我挨家挨户走访,看到老乡们房前屋后的垃圾,都会现场监督他们搞好卫生。有一天,村长悄悄把我拉到一边说:“沈书记,你别让老乡搞垃圾了,有人在背后骂你呢”。

经过反思,我改变了自己的工作方式:一是自己带头干。带头做起了环卫工,捡烟头,扫院子,通下水道。看到我捡垃圾,班子成员不好意思,也跟着捡了起来。

二是实施卫生整治责任制。发动村组干部,整治村里白色污染。明确由身体健康的低保户轮流打扫马路、江边等地方,定期考核奖惩。

三是激发内生动力。凡是由老乡参加的会议,我们都把宣传片播放一次。老乡说:“原来看到电视中其他地方非常漂亮,没想到我们村庄也这么漂亮”。抓住机会激发老乡自豪感,呼吁他们爱惜家园,保护环境,为发展旅游创造条件。
3.第一次做策划师。如何突出铺垭村的亮点,让更多游客来村里旅游?在水利部挂职区政府干部的大力帮助下,我们一改零敲碎打的做法,请上海交大设计院从旅游规划高度入手,充分挖掘当地历史文化资源,明确了打造全国第一个科教亲子小镇的定位,为铺垭村以后的发展指明方向。

村里找到镇、区、市移民部门,积极向水利部、三峡办等部门争取并整合资金1200多万元,集中资金建设沿江长廊,挖掘当地历史资源价值,修建古琴俑广场、八角井广场、日月广场等历史人文场所;在江水之上修建步道,让游客与江水亲密接触;修建红黄蓝绿田间小路镶嵌在万亩红桔林中,打造旅游亮点,争取引来金凤凰。

经过不懈努力,到村里旅游的人越来越多,铺垭村成为游客“打卡地”。万州区中、小学学生到村里野炊,一些公司来村里搞拓展训练……
周末到村里自驾游的车辆有500多辆,铺垭村历史上第一次发生了堵车!村里开了五户农家乐,高峰时游客都要排队吃饭。十里滨江长廊让铺垭村变成了“网红”,成功实现筑巢引凤的效果。铺垭村成了众多旅游开发公司争抢的热土,给老乡带来旅游红利的同时也增加了土地流转收入。
在水利部和当地党委政府等单位的支持下,与老百姓关系密切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短板”变短,自然资源的“长板”变长,卫生防治、群众娱乐等公共服务水平得到提高。
2017年7月,铺垭村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的12%降到1%,贫困人口由2015年的81户209人下降到6户12人,铺垭村甩掉了贫困的“帽子”,中组部、中宣部、中央国家机关工委等7个部门组织了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报道村里工作。我受到镇、区、市、国家四级政府部门表扬,入选中组部组织编写的第一书记工作案例,被评为“重庆好人”“重庆市扶贫开发先进个人”,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受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汪洋接见,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专门对获奖者作出批示。上述荣誉得益于库区对水利工作的支持,是水利部党组对定点扶贫工作关心的结果。成绩属于集体,荣誉属于大家!
站在领奖台上,我流下了泪水,想到了父亲,他有六十多年的党龄,是一个舍小家为大家的老共产党员,他对我的希望就是为民多做好事、多做实事。八十多岁的父亲备了一周的课,挂职出发前专程让我从北京回到河南老家给我讲了整整一天农村工作方法,还送我一本书《焦裕禄的故事》。
在与乡亲们生活的730个日日夜夜里,我牢记父亲的教诲,把异乡当故乡,把挂职当任职,把任命当使命;坚持用脚步丈量民意,用心倾听民声,让地气山风滋润心灵,让山川田野敦厚情怀。
2017年国家扶贫日来临之前,中央电视台颁奖晚会节目组特意邀请父亲到现场录制,因父亲患有多种疾病未能成行,但在央视的帮助下,父亲第一次接受媒体采访,也是最后一次接受媒体采访,对我寄予厚望,希望我一心为公,多做实事。今年5月,他因病离开了我,这段视频材料成为全家最为宝贵的财富。这段视频更让我珍惜这段宝贵的经历,更加坚定了我踏踏实实做人,实实在在做事的决心,增强了帮助他人、做好本职工作的动力。
感受最深的四点体会
从农村情况来看,基层需要新生力量带来先进理念和管理方法,需要真抓实干、规范管理的致富带头人,需要了解下情,传达上情的干部。对于机关干部来讲,到基层挂职有利于经受考验,增长才干。实践证明,中央选派第一书记的做法是正确的,是符合农村实际情况的,有利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战略实施,有利于乡村振兴,有利于锤炼初心、践行使命担当,有利于密切干群关系,增强党的执政基础。第一书记,就是党洒在基层农村的种子,在中国梦绽放的田野和山岗上,生根发芽。
做好农村工作的“五把金钥匙”
基层工作复杂而具体,上管政治经济、下管鸡毛蒜皮,要不断提高与基层干部群众打交道的能力,实现一个“会议干部”到一个“干事干部”的转变。两年的工作,让我也找到了做好农村工作的“五把金钥匙”:摆正位置是做好基层工作的前提,虚心学习是做好基层工作的基础,满怀深情是做好基层工作的动力,统筹协调是做好基层工作的关键,领导支持是做好基层工作的法宝。

幸福不是得到的多,而是计较的少
这次挂职让我受教育颇深,不是我改变了村民,而是村民改变了我。村里生活十分单调,工作之余没有什么娱乐设施。平时很安静,一声狗叫能从村头听到村尾。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从北京刚来到这里时,我十分不解:这么简单、无聊的生活为什么村民都觉得很幸福呢?经过近一年的思考,我明白了要想生活快乐就要做适当地做减法,幸福不是得到的多,而是计较的少。
扶贫就在身边
在村里挨家挨户走访时,见到孤寡老人和儿童,我心里十分沉重,感觉这家脱贫的压力非常大,可是一旦听到这家有人在城里打工时,就对这家的生活充满了希望。说句实在话,我觉得自己在北京生活并不容易,是个“北京贫困户”。但到了村里走访才知道,与困难群众相比,自己并不贫困,每月工资将近万元,至少还是个“万元户”。
我不禁想到,自己在北京接触的每一个农民工背后都肩负着家庭的希望。自此,我买东西就不怎么砍价了,多了些宽容,少了些争论。扶贫并不是下去挂职才行,工作生活之余就可以。

挂职有期,帮扶无期
2015年到2017年在村里工作期间,我自掏腰包看望了10多户贫困党员和贫困家庭,捐了7000多元。挂职结束回到北京,我并没有忘记在村里结下的两家“穷亲”,我向他们承诺两家孩子上大学的费用由我来承担。
2018年我捐了3000元,2019年我捐了2500元,希望尽自己所能,每年帮助下村里的贫困户。等我的孩子长大了,我也会带她回到村里,继续帮助他人。
2018年年底,在水利部相关司局的帮助下,我与北京超市发集团联系,将村里12万斤古红桔首次卖进北京大超市。村长给我打来电话说,去年冬天是全村红桔卖的最好的一年!
2019年9月,在相关司局的帮助下,南水北调东线总公司干部职工捐了15400元,帮助村里五名正在上学,患有重病的贫困家庭度过难关。
回想四年前,虽然我家里有些困难,孩子只有八个月大,但家人都支持自己到农村锻炼,单位领导和同事们的支持也给了我无穷动力,让我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宝贵机会。两年来,我克服重重困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时刻要求自己待人要热情,工作要有激情,对群众要有深情;思想上安心,工作上尽心,与村干部齐心。
作为第一书记,在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有信心把贫困搬下山,把幸福带上山,用我们的努力把总书记的关心、国家的惠民政策变成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生活!

END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